上世紀50年代,馬步芳的老家發生萬人大暴動。

解放軍18軍52師進藏後,因當時西藏形勢特殊,部隊全力修築康藏公路,並開展生產自救,解決糧荒問題。18軍組建過一個騎兵支隊,還組建過一個騎兵為主的藏民團,都留在康區了。西藏全面平叛始於1959年,在此之前的1958年,與西藏平叛密切相關的甘青南平叛即已開始,騎兵發揮重要作用,也正是在這一時間和地區。

上世紀50年代,馬步芳的老家發生萬人大暴動。


從甘南來說,早在西北解放戰爭結束前,進軍甘青新的一野部隊,為了剿滅青海馬家軍的殘餘叛亂和匪患,各軍都成立了騎兵團,這是西北廣闊的草原、戈壁、荒漠決定的,也是敵人的作戰特點決定的,騎兵的作用無可替代。如1軍的騎兵團參與平息馬家軍殘部叛亂,1軍入朝參戰後,騎兵團留下來繼續剿匪;2軍的騎兵團在南疆參與了堵截烏斯曼餘部的戰鬥;3軍的騎兵團收編了國民黨軍唯一的一個駝兵團,活捉了新疆的烏斯曼;6軍的騎兵團在北疆參與了大規模剿匪,平息馬家軍騎五軍的叛亂。這時的西北個野戰師的偵察連也多是騎兵,各軍分區還有騎兵大隊。查閱甘青平叛的作戰序列可以看到,騎兵部隊所佔的比例相當大。步騎混編,多路進擊,步兵守點,騎兵追剿,是剿匪平叛主要的作戰方式,因地形複雜環境惡劣,還要經常依靠航空兵空投給養,所以才有飛機給騎兵投馬料的戰場奇觀。

上世紀50年代,馬步芳的老家發生萬人大暴動。


青海解放時,當地的頭人問1軍廖漢生政委:你們有沒有三千騎兵,要是有,我就聽你們的。騎兵的作用可見一斑。

最典型的是1953年,馬步芳的叔父馬良叛亂,接收蔣方空投武器和特務,竄擾甘青川邊,是大陸僅存的一股政治土匪,當地部隊多次進剿未果,軍委緊急從內蒙調騎兵第一師入甘,騎一師的前身是大青山騎兵支隊和陝甘寧聯防騎兵旅,長期轉戰在內蒙古地區,是我軍歷史最悠久的一支騎兵部隊,該師經鐵路長途輸送,下車上馬,急行軍數日,長驅直入甘南黃河彎曲部,馬良匪幫猝不及防,情報失靈,被騎1師打個正著,主力被殲,馬良受擒, 這個囂張的“陸上臺灣”就此覆滅。騎1師此後長期駐防隴原,在1958年平叛中,和步兵11師步騎協同並肩戰鬥,同為甘青南平叛的主力部隊,也是當時全軍唯一的一個建制騎兵師。

上世紀50年代,馬步芳的老家發生萬人大暴動。


一野各軍留在甘青兩省的騎兵團,均改編為蘭州軍區各獨立騎兵團,加上騎2師的兩個老騎兵團(即騎1師1947年率先渡黃河進入西北的兩個團,歸一野指揮),共有七團之多,全部投入了甘青平叛。解放蘭州時,配屬給一野的華北19兵團,還帶來了整編傅作義部騎4師而來的騎兵第6師。當年19兵團入朝參戰時,騎6師沒有去,也留在了寧夏負責平叛,這個師是傅系騎兵的頭等主力,抗戰時參與過奇襲百靈廟、五原大捷等戰鬥,剿匪完成後縮編為團,也併入了騎1師。

在青海,軍分區的玉樹支隊,果洛支隊都是騎兵,此外,解放軍的內蒙古騎兵各師,解放戰爭中參加了遼瀋和平津兩大戰役,抗美援朝時為志願軍大量輸送戰馬,訓練新馬,其中一部改為火箭炮兵直接入朝參戰,後縮編為內蒙古軍區13、14團,也於1958年甘青平叛時調赴青海參戰。該部是一支騎兵勁旅,蘭州決戰前,準備調赴西北與馬家騎兵打野戰,官兵早就聽說馬家軍驕橫自大,當時厲馬秣兵,求戰慾望強烈,準備和馬家軍一較高下,只是馬家沒有野戰企圖,在城市攻防戰中覆亡於蘭州。蒙騎這兩個團在藏北參加了多次大規模平叛戰鬥,直到平叛結束歸建。當時的甘青草原上,基本上全軍的建制騎兵都到了,蒙古馬、三河馬、山丹馬、門源馬、大通馬、河曲馬、藏馬、伊犁馬齊聚高原,萬馬嘶鳴縱橫飛馳,是一場極為壯觀的騎兵大會戰。

上世紀50年代,馬步芳的老家發生萬人大暴動。


甘青平叛期間,因地域遼闊,叛情嚴重,而駐防當地的兵力不足,從朝鮮戰場上剛撤軍回來的部隊也緊急調西調,其中就有丁盛的54軍,著名的“丁指”就是這時成立的。54軍下屬的兩個師在相距千里的川藏和青藏兩個方向參戰,1958年,步兵11師,即後來對印反擊戰飛兵貝利小道的部隊,師主力正在甘南藏區平叛之際,留守甘肅臨夏(馬步芳老家)的師炮兵團,突遭當地數萬人圍攻,被團團包圍,該炮兵團拿起步兵武器投入戰鬥。可是叛匪中有相當多的馬家軍殘餘人員,戰鬥力甚強。炮兵團一時間寡不敵眾,情勢相當危急。正當叛匪向炮兵團準備發起最後總攻之時。這時朝鮮戰場下來的134師一個團正好從附近路過,他們本來是去參加甘南平叛戰鬥的,聞訊後緊急趕來,打破了叛匪的包圍圈,與炮兵團會合。步兵的趕到讓解放軍士氣大振,兩個團合兵後迅速主動出擊,堅決平息了這場想趁機在後院點火的大規模暴亂。

當時從朝鮮回來的志願軍部隊,還有61師、62師,也參加了平叛,至此,四個野戰軍都有部隊參戰。

134師的部隊進藏後,這支剛與機械化的美軍作戰過的部隊,根據藏北的地形和叛匪的特點,也組建起了騎兵,同樣是以偵察連為主,抽調骨幹編成騎兵大隊,作為步兵的前衛尋殲叛匪,作戰中,經常因騎術不精攆不上對方,也經常步騎脫節,失去戰機,好在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官兵的軍事素質過硬,還是打出了一些經典戰例。134師騎兵大隊的一箇中隊,縱馬追擊,在索臺地區緊緊咬住一夥叛匪不放,最後從兩翼包抄,將這四十多名叛匪壓在山坳裡聚殲,正在打掃戰場時,周圍的山上突然槍聲大作,五百多騎叛匪瞬間而至,從四面包圍了他們,對方火力相當猛烈,是得到了美國空投武器的叛匪骨幹,騎兵中隊立即佔領有利地形,向師部請求支援,前來增援的是11師32團,雖然因地形不熟,部分連隊沒有趕到指定位置,該團還是給叛匪來了個反包圍,並命令各營以新編成的騎兵突擊隊為前鋒,迅速向叛匪發起猛烈進攻。

這時騎兵中隊向外打,32團往裡攻,叛匪分出少部兵力向外阻擊,集中力量向騎兵中隊猛撲,力圖迅速吃掉騎兵中隊,再尋隙衝出包圍,騎兵中隊極其頑強,連續打退了叛匪的五次衝鋒,這時32團各連陸續趕到,攻擊力大為增強,內外夾擊,叛匪全部被消滅,此戰騎兵中隊二十多人犧牲,85%的人負傷,老戰士、新騎兵,打出了一個成功的中心開花。

上世紀50年代,馬步芳的老家發生萬人大暴動。


當年的騎兵,在訓練中,馬上射擊,馬上斬劈,乘馬越障是基礎訓練科目,而根據實戰需要,下馬徒步戰是重要的訓練內容,平叛戰鬥中更多采取的也是高速機動,控制有利地形以火力消滅敵人,一般由新兵在後控馬,老兵在前戰鬥。老騎兵還有很多絕活兒,鐙裡藏身等技術不用說,技術好的騎兵,比如參加開國大典的那些騎兵,還會從馬的側後上馬,即馬立在身前八步遠的距離,猛跑過去,手一搭馬背就跳上去了,這個動作叫“八步趕乘”;還很多老騎兵,遇到緊急情況時,不是先整理鞍具,而是先把鞍具扔上馬背,人隨之上馬,在控馬跑動中繫好肚帶,一氣呵成非常利落,能迅速進入戰鬥狀態,非常實用。

上世紀50年代的大西北,是騎兵作為一個古老而傳奇的兵種光榮落幕前的最後輝煌,這段歷史不該為後人忘記,那種說自動火器出現騎兵就退出歷史舞臺的臆斷,是以洋為本,根本不瞭解我軍騎兵的重要歷史。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地理環境,必然有符合實戰需要的作戰形態,當年數萬縱馬揚刀的戰士馳騁高原戈壁,為國家統一與和平立下了大功,這是一段不可埋沒的騎兵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