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的“一僧一道”組合來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思想

《紅樓夢》裡面多次出現和尚和道士,還有一個組合多次出現,那就是一僧一道兩個人,他們兩個在《紅樓夢》中多次出現。第一章裡面就出現了兩次:

一日,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異,說說笑笑來至峰下,坐於石邊高談快論。

從《紅樓夢》的“一僧一道”組合來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思想


在葫蘆廟甄士隱家門口,這一僧一道化妝成殘疾人再次一起出現。

只見從那邊來了一僧一道,那僧則癩頭跣腳,那道則跛足蓬頭,瘋瘋顛顛

,揮霍談笑而至。及到了他門前,看見士隱抱著英蓮,那僧便大哭起來,又向士隱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孃之物,抱在懷內作甚!”士隱聽了,知是瘋話,也不去睬他。那僧還說:“舍我罷,舍我罷!”】

從《紅樓夢》的“一僧一道”組合來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思想


這兩個人 在《紅樓夢》第二十五回還出現了一次。

眾人舉目看時,原來是一個癩頭和尚與一個跛足道人。見那和尚是怎生模樣:

鼻如懸膽兩眉長,目似明星蓄寶光,

破衲芒鞋無住跡,醃臢更有滿頭瘡。

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樣,但見:

一足高來一足低,渾身帶水又拖泥。

相逢若問家何處,卻在蓬萊弱水西。

賈政問道:“你道友二人在那廟焚修?”那僧笑道:“長官不須多話。因聞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來醫治。”賈政道:“倒有兩個人中邪,不知你們有何稀世奇珍,如何倒還問我們有符水?”世奇珍,如何倒還問我們有符水?”】


道士和和尚攜手同行,這在中國讀者看來沒有什麼異常,道士和和尚最後都是要修煉成仙的,他們在仙界結伴而行也是正常的。

既然道士和和尚可以同時出現在仙界,在現實中道士和和尚在一起也就順理成章了,讀到這些中國讀者沒有感覺到什麼不合理。

在現實中道士和和尚也是可以在一起討論問題的,中國古代就有一個三聖論道圖。

從《紅樓夢》的“一僧一道”組合來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思想


道教和佛教是中國的兩個主要宗教。《紅樓夢》的這個“一僧一道”的組合和三聖論道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了這兩個宗教的和諧相處。

這種宗教現象在外國的其他宗教之間會出現嗎?

在西方宗教之間會因為信仰不同而發生戰爭,一個宗教的不同派別也會發生戰爭。西方宗教把和自己信仰不一樣的都稱為是異教徒,他們對待異教徒可沒有那麼寬容,西方宗教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關係。

外國讀者對《紅樓夢》裡面的這個情節可能不理解。

佛、儒、道三個宗教有大致相同的宗教禮儀,三個宗教禮儀的主題都是叩拜和燒香。

各個宗教叩拜的方式差別也不大,叩拜可以活動人體的多個關節,對脊椎的活動效果明顯。

晚清大學士翁同龢的養生之道就是磕頭。翁同龢的老師全慶八十多歲仍神氣旺盛,翁同龢問老師的養生之道,全慶說:每天磕頭一百二十,起跪四十次,此法最妙。

翁同龢效仿老師,每天三跪九叩五次,到老仍面色紅潤,精氣神都很好。

從《紅樓夢》的“一僧一道”組合來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思想


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享年86歲,並且背不駝、耳不聾、眼不花,非常難得。陸游主要的健身方法是每天早起,靜心、放鬆身體,拱手彎腰長拜數十次。

跪拜能活動身體的主要關節,疏通經絡,促進全身的氣血運行暢通,讓人健康長壽。

腰椎的腰椎關節很多,承擔著腹部以上身體的重量,腰椎很容易出問題,古人腰椎方面的疾病很少,和古人經常跪拜有很大的關係。

從《紅樓夢》的“一僧一道”組合來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思想


基督教的做禮拜是以唱讚美歌為主,沒有叩拜的禮儀,也不燒香。

佛、儒、道有一個共同的宗教禮儀----燒香,西方宗教沒有燒香的禮儀。

焚香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古人在舉行重要的儀式前會焚香、沐浴。

中醫運用植物燻蒸法治療各種疾病,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品香、聞香、斗香的記載。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都記載有薰香治病的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香的醫療用途,對薰香療法非常重視。

燒香不僅僅是宗教的禮儀,還是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許多人燒香和宗教無關,和養生有關,焚香是抑制黴菌、驅除穢氣的一種方法。漢代就有焚香淨化空氣,消除瘟疫的記載,盛行用燻爐來作衛生防疫,唐宋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用於煙燻防治病的成藥。

古人通過長期實踐,在端午節、重陽節採用中草藥薰灸,達到闢瘟驅毒,預防瘟病流行的作用,在瘟病流行時挽救了眾多的生命。

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香薰蘋果的氣味可以使焦慮的人降低血壓、避驚慌;薰衣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提高警覺。辛辛那提大學的檢驗結果:空氣中加入香氣,可提高工作效率。

從《紅樓夢》的“一僧一道”組合來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思想


佛教進入中國以後發生了改變。

玄奘記載當時印度佛教盛行的辯經制度,曾經在佛教界製造恐慌,佛教進入中國以後辯經被逐漸拋棄了。當時印度的佛教更多的是舍利崇拜,舍利崇拜在佛教進入中國最初也很盛行,後來逐漸消失了。

中國的佛、儒、道三個宗教之間很和諧,不僅沒有衝突,甚至還在一起談經論道。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畫-----佛、儒、道三聖論道圖,我們更關心的是佛、儒、道三聖在一起討論什麼道?他們有什麼共同的話題?

三聖論道在一起討論的是道,不管信仰什麼宗教,道是一致的。

在嵩山少林寺有這樣一個碑刻《混元三教九流圖》,裡面的三聖圖,左邊看是老子像,右邊看是孔子像,整體看是釋迦牟尼像,用這幅圖來代言中華文化最合適,包容和融合是中華文化的特點。

古代文人注重這樣的生活方式:外儒內道。對外按照儒家的理論行事,對自己按照道家的理論修煉,這看起來是矛盾的,也不好解釋。

如果按照養生的觀點來看的話,這樣做其實是最好的養生方式。道家更多的是追求個人的養生,也有很多的養生方法;儒家對待其他人講究禮和樂,這也是一種養生的方式。

道家是讓自己養生,儒家是讓別人都養生,如果按照佛教的分類方式,道教屬於小乘,儒教屬於大乘。

佛教、道教、儒家都注重自身的修煉,把養生作為重要的修煉內容,這三個宗教的共同點都是追求養生。

中國的宗教是互補型的,他們之間沒有教義的糾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