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三國禍亂始於桓、靈二帝?(1)

三國演義一開始就寫到:

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

我們先看看漢桓帝平生:

漢本初元年(146年),年僅八歲漢質帝因說大將軍梁冀跋扈,被大將軍梁冀毒死。當時蠡吾侯劉志(今河北省博野縣,生於132年)正進京準備迎取梁太后之妹糧瑩,自然是太后大哥梁冀之妹,就被迎入南宮當上皇帝,即漢桓帝,時年15歲。梁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

梁冀在策立桓帝后權力達到頂點。他先是以各種原因羅織罪名殺死朝中反對派。加上桓帝對他極盡尊崇,委以朝中大權,甚至規定他可“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禮儀比蕭何”;朝中大小政事,無不由他決定。

延熹二年(159年),糧冀要對漢桓帝最寵愛妃子下手,漢桓帝無法忍受,依靠宦官單超等誅殺大將軍梁冀,並翦除其黨羽。以功封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為列侯。自此,朝政轉入宦官之手。

由於宦官肆虐,黨同伐異,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滿。桓帝又下詔單超、徐璜和唐衡的襲封者,都降為鄉侯;其子弟分封者,一律免爵。這就是所謂的“一除內嬖”。桓帝對於宦官五侯的抑制,只是為了強化皇權,並不想清除,故而對他們稍加抑制後,還由他們掌握大權。

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違反朝綱一次殺死宦官親屬幾百人。又相互結黨,結果200餘人被捕,形成第一次黨錮之禍。桓帝通過黨錮打擊士大夫的同時,也打擊了正義;強化皇權的同時也使得宦官集團勢力坐大。

由於貪腐之風盛行,遂公開賣官鬻爵,政治癒加腐敗。劉志本人愛好佛事,荒淫遊樂無度,宮女多達五六千人。最終,朝綱廢棄,民不聊生,為東漢王朝最後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