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姆四大名篇第二本《月亮和六便士》——人间如何是值得?中篇

再说回文本吧。

人物刻画还是细致入微的,细节也是我讲不完的。

就单讲一个写误解的细节吧:

斯爷的家人对外都宣称世人误解了他们的丈夫、父亲。儿子恨他入骨,却借着他的名头出书,还把父亲描绘成“一个出色的丈夫和父亲,一个和蔼、勤勉又正派的君子”……贻笑大方之感是不是一下子跃然心头?

算了,忍不住,再讲一个罗爷的刻画:

写他画技平庸又性情宽容,朋友们都无所顾忌地在他身前身后尽极挖苦讽刺之能,在这个基础上还能不顾体面地喜欢热闹也就算了——他已经把朋友们培养成不顾体面不知羞耻地借钱不还的赖子,却还愿意慷慨解囊,哪怕稍微有点儿子娃娃样,也不至于家破人亡。

你说,这是出于智性的宽容还是害怕孤独的软弱呢——越怕什么就越飞蛾扑火着上前,只要身不灭,心就狂野——热情温厚的外表下,胆怯和敏感呼之欲出。

这些,你只能通过阅读才能体验到毛姆行文那种古典的美,很值得认真品。

然后得说最值得细品的结尾了。

读毛姆四大名篇第二本《月亮和六便士》——人间如何是值得?中篇

“我的叔叔亨利做过二十七年惠特斯特布尔的教区牧师,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会说,魔鬼总是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他记得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的牡蛎。”

这句话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李继宏认为是毛姆对式微的现实主义辉煌年代的怀念,以及对斯爷和自己身世的唏嘘,这一分析当然没错,透彻而又全面,但我想说的是这样:

斯爷的家人连《圣经》的经文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假想那怨愤的诅咒就是对经文的引用,他们当然不是魔鬼,只是愚弱的可怜虫。

下一句无疑是抚今追昔了。关注牡蛎的价格变化说明牧师着眼太小,不可能在说往昔魔鬼不能引用经文的正大的尧舜之上的好时代,也就不可能指向若斯爷在世与经典共存共荣的好时代。

所以,这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讽刺——人们总是抱怨当下、拒绝奋进,因此幻想出更美好的过往,并得出进步都是坏事,唯有一成不变的过去最棒的结论——愚弱的可怜虫自始至终而且必将永远活在远离真理、远离美的至暗时刻,不管他们的时代有没有月亮照进来,也不管他们的时代离真理和美有多么接近!

读毛姆四大名篇第二本《月亮和六便士》——人间如何是值得?中篇

说到现实和时代,通过解读《人性的枷锁》,我想大家应该明白,在我看来小人物的故事能够带给我们的启发远远大于精心整饬后的大时代。

无论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富庶或是荒凉,安宁或是动乱,狂飙突进或是死水一潭,人性中的闪光点和小九九都会永远存在,那种细节不仅在故事里,也在生活的角落里,那才是每个人生活的起承转合、接缝联系,那才是似是而非又言之凿凿的现实。

现实主义创作的意义尽在与此,更何况毛姆把自己的很多经历都融入了创作之中,除却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感,菲哥的德国、法国游学经历都是直接取材,他的行医征途亦是毛姆自身写照。

说到毛姆自身,从欧洲到美洲,从中国、印度到南太平洋诸岛,跑遍了这世界的大部分角落——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从医生到剧作家到小说家到国家间谍——见识不可谓不广博,所以说对于一个没经过什么事儿的毛头小子来说,他的书、他的诗教作用于我还是颇有益处的。

所以说,在举国上下倾力抗击新肺之际,我这个中文系的学生看一点现实主义作品也算不添乱、不捣蛋。

下一篇我们再说一说我想说的“现实主义”吧。

未完待续……


(感谢热爱阅读的你,感谢善良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