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解《萬物生》歌詞:論好歌詞絕不會是扯淡的過程


我鹹蘿蔔吃多了唄。//@血色蘭陵:真操心!

摘自:我的文章《簡析歌詞,閒談歌詞是如何從詩變成扯淡的過程》評論區——我和一位讀者的對話。


前 言

3月5號晚上,在今日頭條上發佈了一篇對歌曲《萬物生》歌詞簡析的文章。

兩天時間有數萬閱讀量和幾百個評論。

一個老話題,一篇略顯枯燥的詩歌論述文,還能有這樣的閱讀量和評論,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看來在頭條,同道中人很不少,真好。

評論區的聲音:

對於贊同,我很感謝!

天涯何處無芳草,人間處處有知音。

當然也有批評。

一部分批評可以一笑置之,沒必要討論。

但也有部分批評者的言論,讓我覺得有必要做一個回應。

因為批評使人進步,真理越辯越明。


正 文

一、批評者評論的類型;

A類: 認為歌詞不應該講究“對仗、韻律”等格式上的要求,只要有意境即可。但《萬物生》的意境是什麼?此類批評者卻沒有說。

B類: 對《萬物生》歌詞的意境,給出了相當獨特的理解。

二、針對A類批評的具體分析;

1、A類批評者的代表聲音——

//@本座不動如山:“詩歌是一種意境,是一種情感的渲染,並不是寫實作文。”

//@水岸伶仃:“一首很有韻味的歌,讓你改的跟口水歌一樣,生硬的要求對仗或者語句順序,有一個詞叫意境,意境全失,靈性全無。”

//@秦皇島胖利來:“你改過的詞太受束縛,讓人讀後沒有什麼意境,讀後沒有探究的意願。高曉松寫的歌詞,錯落無序,信馬開河,為了順口,而無序押韻,說明高曉松既懂得作詩,也懂得這首詩怎麼會流傳?怎麼會上口?而不是單單的一個就會平仄的詩人。”

//@開心很忙:“我也不懂歌詞寫的是什麼意思,都說這首歌的漢語歌詞有典故,但是我沒查,就不說了。但你改完了以後,太破壞這首歌的意境了。寫歌作詩都像你這樣,強行要求對仗韻律什麼的,還合理性?那還要想象力做什麼?都按照現有的東西生拼硬湊得了,反正意境啊,想象啊什麼的,在你這兒都是說不通的。

另外你可以看不懂,但是別懷疑高曉松的創作力和文化內涵行嗎?沒事多瞭解一下他,至少比你強。”


2、對A類批評者言論的回應;

首先,對於意境在詩歌中的重要性,我和A類批評者的意見並沒有任何不同。

在前一篇文章裡,我非但沒有說過意境不重要的話,甚至還刻意強調了這一點!

當時就擔心會不會有部分讀者朋友注意不到這段話,還特意把這段話的字體都變成了粗體。現在我複製到下面給大家看看——

  • 古體詩歌在格式上有字數和句子數的限制,現代詩則完全去除了這兩個限制。
  • 甚至只要詩歌的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感情動人,主題深遠,
  • 那麼句子不對仗和音律不押韻也是完全可以。

這段話是不是可以證明我和A類批評者的意見並無二致?

但是我對《萬物生》這首歌詞的最大困惑:恰恰就出在了意境上!

這首歌曲的歌名開始叫《萬物生長》。

聽說是著名舞蹈家、主持人金星老師,幫助薩頂頂女士改成了《萬物生》。

佩服金星老師,只減一字,歌名馬上就從大白話顯露出盎然生機的詩意!

但問題是:

詞作者高曉松先生接下來的八句歌詞,我多次閱讀,甚至是一句一句拆開來分析。

卻無法看出這八句歌詞和“萬物生長”的宏大主題有什麼關係?

也體會不到什麼和“萬物生”有關聯的意境。(汗啊)

是我知識面不夠廣?閱歷不夠深?還是天生頭腦太愚鈍?

別人能看和體會得到的意境,就我不行?

比如上面這四位讀者朋友就能慧眼識珠,看出了不一般的意境?

我在這幾位批評者的評論下面都留了言,希望可以不吝賜教,和我談談他們體會到的意境。

但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人回應。

(好沒有面子,捂臉、捂臉。)


既然人家不說或者是不屑於對我說,我也沒有辦法,那我只好自己繼續說。

對於文學藝術作品的意境描述的困難,我們中國古人專門雲過:“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是的,不好說或者是不能言說,這種觀點和情況在某種意義上是存在的,也是正確的。

比如:我對某文學藝術作品的意境有獨特的體會,可我不願意和人分享。這是我的權利和自由,沒有人可以強求我一定要說。

但是,(請注意!轉折來了):

如果想把自己對這件文學藝術作品意境的體會和感受,分享出來,取得別人的認同,甚至是要反駁別人對此作品意境的不同看法和意見,那就不能只是簡單地重複”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這種無實質性意義的話了。

理論上就需要說出一個子卯寅醜來。

不能只是抒情,更不能故弄玄虛,模稜兩可。

需要的是:講出或者是寫出一篇議論文了。

而議論文的三要素,在這裡,一個也不能少:

① 論點-鮮明;

② 論據-詳實;

③ 論證-嚴密。

也就是說,意見不同,不出聲可以,但如果反對別人的看法和意見,那就需要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讓不同意見者和其他旁觀者們心服口服才行。

所以,A類批評者僅僅強調意境重要,而給不出任何合理解釋,這樣的評論是不能說服別人的

特別是這位-“@開心很忙”的批評:除了強詞奪理和搞笑,基本上沒有多少意義。

(“我也不懂歌詞寫的是什麼意思,都說這首歌的漢語歌詞有典故,但是我沒查,就不說了。但你改完了以後,太破壞這首歌的意境了。寫歌作詩都像你這樣,強行要求對仗韻律什麼的,還合理性?那還要想象力做什麼?都按照現有的東西生拼硬湊得了,反正意境啊,想象啊什麼的,在你這兒都是說不通的。另外你可以看不懂,但是別懷疑高曉松的創作力和文化內涵行嗎?沒事多瞭解一下他,至少比你強。”)

他說他不懂歌詞寫的是什麼意思,也沒有去查歌詞裡的典故,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批評我的勇氣,甚至直白地貶低我:“沒事多瞭解一下他(原詞作者高曉松先生),至少比你強。”

真是一個直爽的漢子,維護起偶像來毫不手軟。

幸虧我Sometimes, 有點沒心沒肺,這要是玻璃心的話,還不被打擊地碎一地?

3、針對A類批評者認為“詩歌對仗和韻律等格式不重要”的回應;

A類批評者認為“只要有意境,或者是意境好,詩歌對仗、韻律等格式不重要”。

  • 我是說過:在部分現代詩歌的創作上,只要詩歌的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感情動人,主題深遠,那麼句子不對仗和音律不押韻也是完全可以。
  • 但我沒有說“詩歌對仗和韻律等格式”不重要!
  • 我現在要說的是:“詩歌的對仗和韻律等格式”很重要!
  • 不但是寫古體詩一定需要,而寫現代詩,如果有足夠高的文學水平,建議也儘量用上,因為它們絕對會給詩歌內容增色,為意境加分。
  • 而事實上絕大部分的現代詩歌,也仍然在遵循這些詩歌創作的基本規則。

詩歌其實有四項基本規則,並不只是對仗和押韻,它們分別是:

① 文字-精煉;

② 前後-對仗;

③ 音律-押韻;

④ 意境-深遠。

為什麼古體詩和部分現代詩有這些規則上的講究?我估計A類批評者應該是不知道原因的。


首先我們仍然要明晰一個基本概念:這四項基本規則是為詩歌的功能服務的。

詩歌有兩個功能:

① 傳遞信息性;

② 文化娛樂性;

詩歌的這兩個功能,在人類歷史上的演化中一直在發生著變化。

  • 它們的規律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化,文字出現並普及,通訊方式和工具越來越多樣化,詩歌的傳遞信息性被逐漸弱化,而文化娛樂性逐漸強化。
  • 特別是進入近代和現代社會,用於閱讀的詩和用於配樂演唱的歌詞,可以說絕大部分功能都是體現在文化娛樂性上了。

所以導致很多人不知道詩歌的前三項基本規則的重要性,以為詩歌和其他文體一樣,有意境就好了。

其實不是,它們很重要,它們的產生是源於非常實用的需求。

在人類歷史上,詩歌產生的時間要遠遠早於文字。

沒有文字或者是文字沒有普及的原因,傳遞信息的方式只有口口相傳。

但如果信息只是平鋪直敘的口語,就會產生三個很大的問題:

① 傳遞的信息往往很難記得住;

② 即使死記硬背地記住了,但很快會忘記;

③ 同時非常容易造成信息傳遞不完整,部分信息會在傳遞的過程中很快的丟失。

最後的結果就是:因為信息不能被有效的傳遞,常常導致人類彼此之間出現:誤會、混亂、矛盾甚至會引發暴力行為。比如爭吵、打架、戰爭等一系列非常糟糕的結果。

那我們的人類祖先是怎麼想到用詩歌來效地傳遞信息呢?

現代醫學和生理學家們的研究證明告訴我們——

如果人類發出聲音的高低快慢,組成恰到好處的節奏,那麼這種聲音就可以促使人類大腦的獎勵區域:分泌出多種能讓人感到快樂、安全和成就感的生物酶,這些物質被稱為“快樂素”(Happiness Hormone),最主要的有四個:

a.產生快感的“多巴胺”;

b.帶來激情的“去甲腎上腺素”;

c.負責取樂和鎮痛的“內啡肽”;

d.協助戰勝困難的“催產素”;

人類的許多種生理和心理活動都會促使大腦分泌“快樂素”(Happiness Hormone)。

而音樂是其中最重要的促使大腦產生“快樂素”的方式之一。

當人類感知到美妙的音樂後,就會明顯地感覺出愉悅、舒適、快樂,激動,興奮等情緒波動。

我們人類早期的一些智商明顯發達的祖先,在日常勞動和活動中也發現了這個偉大的聲音規律。

他們發現在生產勞動的時候,如果口裡發出有節奏的聲音,聽到後身體會產生愉悅的感覺,同時也驚奇地發現身體的力量也會明顯增加,疲憊感會有不同程度的消退,而且發現這種有節奏的聲音竟然有感染其他人和群體的力量。

  • 於是我們的祖先在勞動的時候,開始利用這個聲音規律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 常常是一個人領頭,其他人跟著重複地發單字的音,比如:“嗨、嗨”;
  • 慢慢地又出現雙字的音,比如:“嗨吆、嗨吆”;
  • 然後是三個字的音,比如:“呀呼嗨”;
  • 直到出現四字或者以上的多字音,形成了短句子。
  • 也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的:“勞動號子”。

說句題外話:我認為,迄今為止,“勞動號子”的巔峰之作是我國的龔琳娜女士演唱的神曲:《忐忑》。

我相信龔琳娜女士如果穿越到母系氏族,妥妥的是一個女酋長。

穿雲裂帛的聲音一出,所有的氏族成員立馬跪倒一片。

當勞動號子在人類的早期生產活動中越來越普及的時候,一些有音樂天賦的祖先在勞動號子的啟發下,創作出了詩歌!

人類的音樂詩歌時代就此誕生了!


4、詩歌的功能和表現形式:

詩歌問世後就有兩個功能,兩個形式;

  • 兩個功能:1、娛樂身心;2、傳遞信息。
  • 兩個形式:1、可以言談;2、可以歌唱。

早期詩歌是唱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更不是讀出來的,因為哪是沒有文字的時代。

5、詩歌使用場景和領域:

(1):勞動和生活中運用詩歌;

開始的時候,詩歌只是在勞動和生活中運用。

勞動生產打獵時鼓勁、緩解疲勞、激發氣氛;

男女之間傳遞愛情,親人之間傳遞親情等等。

我國曆史上第一本詩歌集《詩經》中的許多詩歌就是這樣的主題。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詩經》,它的第一首作品就是表達和傳遞愛情的典型例證。

關 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宗教領域運用;

當越來越多的人類群體發現詩歌有容易記憶,和可以調節生理、心理狀態的功能時,人類開始在日常勞動和生活之外的場景中運用詩歌,開始在專業和嚴肅的社會領域使用詩歌來傳遞信息。

先是人類早期的原始宗教的從業人員——氏族裡的祭司:開始使用詩歌傳遞信息。

在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裡,首領一般是整個部落裡體質最強壯和最能打的人,但是被部落成員承認最有文化的人肯定就是祭司了。

祭司在他工作的時候,需要使他的語言能夠有效地吸引群體傾聽,而且儘可能地被記住,同時可以傳遞給更多的人群。

那麼祭司就必須想辦法把自己要表達的信息,用最能吸引人的聲音來傳遞出去。

於是,一些聰明的祭司在原始社會,民間流行詩歌的啟發下,創作出了專業領域的宗教詩歌,開始用歌唱的形式來傳遞神的旨意。

唱宗教詩歌這個傳道的方式,可謂源遠流長,到現在也是各個宗教傳教的重要方式之一。

(3):政治和軍事領域運用;

然後詩歌慢慢地又被運用到政治活動和軍事戰爭中。

政治人物、軍事領導把詩歌作為鼓動群體和團隊鬥志,以及傳遞行政、軍事命令的重要方式。

特別是在文字發展比較慢的少數民族,詩歌的作用更顯得重要,而且使用的時期也特別長。

比如在元朝時期的戰爭年代,下達軍令的時候,都是把軍令編成了詩歌,然後讓傳令兵唱會,到達目的地後,再把軍令唱出來。

是不是很有趣?

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名著《神鵰俠侶》中,就有描寫過蒙古軍團用詩歌傳遞軍事命令的情節,而且還特意做了說明。

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

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的人們都能歌善舞,這其實是因為少數民族文字發展緩慢產生的優良副作用。也是上帝關上一道門,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的例證。

比如我的家鄉——內蒙古。

蒙古族同胞普遍身高體壯而且善於歌舞。

再往深說就是藝術基因來源於生存需要。

一個地區和一個民族,如果一代又一代人在長期運用一或者數件人類生活所需的技能,那麼,這個地區和這個民族的後裔,攜帶這樣的基因一定比其他地區和民族的人們要多。


6、當人類把傳遞信息當作詩歌的主要功能時,文字精煉、對仗和押韻就體現出了重要的作用,它們都是為主題和意境服務的。

現在我嘗試回答一下為什麼詩歌需要這三項基本規則。

(1)、為什麼詩歌的文字要精煉?

答:因為文字數量少易於記憶;

想想看,沒有文字或者是文字沒有普及的時代。

只能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傳遞情話;傳遞重要的宗教信息、政治和軍事命令,數量少的文字是不是更容易記住?

那麼要在有限的幾個字和幾句話裡,儘可能正確、完整地傳遞有效信息,是不是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仔細推敲?

所以,你看詩歌字數多少的普遍規律,是不是歷史越早,字數越少?

《詩經》裡的詩歌,基本上每一句都只有四個字,只有很少的一些句子超出了四個字。

而有了文字和文字普及的時代,通訊方式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人們不需要過多擔心傳遞信息內容丟失了,是不是就對詩歌字數不做要求了?

只要創作者意猶未盡,想寫多少寫多少。

當然,有沒有人看就是另一回事了。

(2)、為什麼詩歌句子前後要對仗?

答:因為前後句子中的字、詞語和語法結構形成對仗關係可以可以強化記憶;

字、詞彙之間的詞義、詞性和語法結構如果有明顯的關聯性——

比如詞義是同義詞或者是反義詞;

詞性是相同的,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詞對數詞,方位詞對方位詞等;

句式結構也是相同的。主謂、動賓、聯合、偏正和虛字都相同。

是不是我們在記憶的時候會因為這些特別容易聯想的邏輯關係而很容易記住?

而對仗句還有兩個要求:1、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2、上下聯的意義不可重複。

是不是就完全去除了詩歌裡的多餘部分?

留下的所有文字和呈現的意義都是因為沒有重複而不容易混淆?

不單單是我們漢語言利用對仗強化信息記憶。其他語言也是一樣的。

比如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經常有外教會提醒你要多使用:Synonyms and Antonyms(同義詞和反義詞)來快速擴展你的詞彙量。其實就是利用了:對仗的部分原理。

(3)、為什麼詩歌的音律要押韻?

答:因為音律押韻可以使人樂於記憶;

押韻,指句子與句子的最後一個字的全部或部分韻母相同或韻母讀音相近。

押韻的詩歌無論是閱讀還是演唱,發音吐字會更容易,更清晰,而且會激發生理和心理上產生快感。從而令人心甘情願,幾乎是在不知不覺的心理狀態下就記住了歌詞。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背一篇課文會覺得很難,但學會一首歌卻非常容易。這就是原因。

詩歌押韻,我們閱讀時會朗朗上口,歌唱時才能字正腔圓。

這就是詩歌的文字精煉、前後對仗、音律押韻產生的原因。

當然,隨著文字的出現並普及,通訊工具和方式也越來越多,社會個體和群體慢慢地不再用詩歌來傳遞信息了,詩歌的功能就體現在文化娛樂領域裡了,對詩歌的精煉、對仗、押韻的講究,我們也就只談它的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了。

(4)、那為什麼在部分現代歌曲的歌詞裡可以不講究押韻呢?

答:是因為電聲樂器的出現造成的。

電聲樂器出現之前,傳統樂器的聲音不能或者是很難掩蓋歌詞沒有押韻的句子,當然清唱就更不能掩蓋了。

如果歌詞不押韻,歌唱的時候就會感覺歌曲拗口。

歌者不舒服,聽者也聽得彆扭。

但電聲樂器音域寬,音量高,特別是可以調節混響,

電聲樂器可以把不押韻的歌詞拗口處遮蔽掉。

同時把歌者聲音上的許多缺陷也都遮蓋了。

所以就無法辨別歌詞是不是一首詩,是不是一首好詩就更無從談起了。

這也就是所有的歌唱類比賽的海選。

一定是要求參賽者—“清唱”歌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考聲樂的學生和參加歌唱比賽的海選者,選擇歌曲非常重要。

而選擇歌曲的要點裡,歌詞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項。

如果歌詞清唱的時候拗口,那麼一定不能選擇!

如果你一定要玩個性,固執己見!

那我提前送你兩個字:活該!

因為你一定通不過!

如果你不信,

你問問誰敢拿薩頂頂的這首《萬物生》去參加歌唱比賽的海選?

如果有人敢,兄弟我敬你是條漢子!

四、針對B類批評的具體分析;

B類批評者的評論給出了他們對《萬物生》歌詞意境的獨特理解。

1、B類批評者的代表聲音——

(1)、手機用戶57413575897 :

“這個灰,不僅僅是山鷹之灰,也是萬物塵歸塵,土歸土意思。這一句也即是講自然界的生物鏈。就是用陰陽論的自然道法,把看似沒直接關係的鷹和人都聯繫在萬物鏈條上。

鷹的灰:是自然界生滅輪迴之道。

這首歌詞正是寫了從遠古到現在的變遷。

像海一樣鹹的河水,是迴游產籽的魚正經過淡水河,流入海口。

那是一次入死的迴游,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這首歌詞寓意宏大,此意義隨處可見。

從前冬天冷呀,簡單的話令人想起現在異常氣候。

下一句更精妙!夏天雨呀水呀,這完整的一句是表達渴望四季如常冬雪下雨。

但萬物生的好嗎?不得不反思大自然原始生態的破壞或異常,這首歌詞還讓人想起古老的一個部落。

水的破碎,形象的看到一個瀑布,水遇到人們為什麼破碎?聯想吧。”

(2)、陳遠棟 :

“兩條魚兒是指天上半邊晴半邊烏雲組成了太極圖案(異象),太極圖就是兩條陰陽魚。

山鷹在如上所述的空中飛,然後呢,下雨了,雨水落下來(一片河水落下來),滴到人身上就濺開(破碎),在人們身上落滿了山鷹身上帶下來的灰。

這是一個萬物輪迴的圖像,萬物輪迴就是萬物生的意思。

再往前理解,冬天雪呀夏天雨呀大風呀都是在為後面的下雨伏筆。

這裡理解太極陰陽魚的關鍵。

最後一句山鷹的灰稍有點牽強,

主要還是為了呼應前面的山鷹,表達一個循環、輪迴的意思。”

(3)、李白二段跳

“高曉松95分的作文被改成了65分的,修改者還沾沾自喜,自鳴得意。

極端爛漫出於平淡,萬物生的歌詞用極為簡單抽象的文化符號,構建出萬物生滅死生輪迴的恢宏圖卷。

理解歌詞,首先需要對歌詞中白雪 、金黃旗子、 山鷹 、寂寞兩條魚、 河水、 破碎等詞語進行文化解讀。

比如說寂寞兩條魚就是典型的陰陽魚,金黃旗子就是文化圖騰……

很遺憾,作者的文史哲水平還是相對落後的。

不過敬佩作者的勇氣,每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權利,畢竟文無第一。”

(4)、成都佛系高級導遊員

“去過高原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銀河。歌詞裡的河就是指銀河,兩條魚指銀河的弦臂。

用海去比喻銀河。

鹹:指歌者對萬物恆古,人卻短暫流下的淚水的味道。

高原上春天來得晚,而且短,不注意冬天馬上就變成了夏天。

高原早晚像秋天,中午像夏天,半夜像冬天。所以,給遊客的感覺是沒有春天。

冬天代表生命的終止,雨水代表生命重生。

生命重生,你傳來了聲音。

金黃旗子代表太陽,代表釋迦牟尼,代表大日如來。藏族屋前屋後的經幡。

山鷹其實是禿鷹,就是吃死人屍體的。

天葬,活著的人身上落著禿鷹消化的大便。

那個大便曾經是一個人的肉身。

人都變成了大便。

萬物又開始重生。”


2、對B類批評言論的回應;

首先我感謝B類批評者完整地閱讀了我的那篇文章,文章將近5000字,讀完也很辛苦;

其次我也感謝他們慷慨地分享了自己對《萬物生》歌詞意境的理解。A類批評者太小氣了,藏著掖著不告訴我。

B類批評者對《萬物生》主題的理解;

《萬物生》的主題意思是:萬物輪迴。

  • B類批評者對《萬物生》歌詞關鍵信息的理解;
  • “河”的意思是:
  • ① 真實的淡水河;
  • ② 天上的銀河。
  • “兩條寂寞的魚”的意思是:
  • ① 真實的魚,而且是迴游產籽的魚;
  • ② 太極圖裡的兩條陰陽魚。
  • “金黃旗子”的意思是:
  • ① 文化圖騰;
  • ② 代表太陽;
  • ③ 代表釋迦牟尼;
  • ④ 代表大日如來;
  • ⑤ 藏族屋前屋後的經幡。
  • “鹹”的意思是:
  • ① 淡水河流入海口,然後變鹹了;
  • ② 人的淚水味道。
  • “灰”的意思是:
  • ① 山鷹身上的灰;
  • ② 萬物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
  • ③ 禿鷹消化的大便。

(2)、簡析B類批評者所理解的意境;

首先我們要問這是薩頂頂女士或者高曉松先生對《萬物生》歌詞的官方解釋嗎?

應該不是!

因為我在網上搜索了很久都沒有找出他們二位對歌詞簡析的信息。

那麼這些解讀應該只是這四位B類批評者自己的個人體會了。

但問題是,他們的解讀是不一樣的。

我們應該選擇相信誰?

應該怎樣判斷誰的解讀才是真正符合情理的解讀?

是不是如果選擇相信他們的解讀,我們將會面臨一個無所適從的狀態?

那究竟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

理性的方法是——

我們選擇相信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不選擇人云亦云;

我們選擇相信文學常識、相信科學、相信邏輯!

任何違背常識的、不符合科學的、有悖邏輯的解讀,無論他們表面上說得多麼天花亂墜,但十有八九,他們是在信口開河、牽強附會、故弄玄虛、胡說八道。

威廉·莎士比亞先生說過: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任何一個文學藝術作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特解讀,甚至我們鼓勵有獨到見解的人。

但我們任何一個人也知道或者說應該知道——

獨到的見解,不等於是有見地的見解,甚至有可能是錯誤的見解。

能經受得住時間考驗,能讓公眾接受,心服口服的見解,必須符合常識、符合科學,符合邏輯。

B類的四位批評者對《萬物生》歌詞意境的解讀,互相矛盾。

所以B類批評者要想說服我和其他讀者,他們首先得說服彼此。

我對B類這四位批評者都做了回覆,前三位的回覆就不在這裡講了。

但第四位批評者的解讀實在是骨骼清奇,腦洞大開。

特別是他把歌詞中“山鷹身上的灰”理解為“禿鷹吃了藏族同胞天葬者後產生的大便,然後落到了行人的身上的”的解讀,實在是:滾滾天雷網上來,奔騰腦中不離開。

看他的網名:成都佛系高級導遊員 。

我猜這段評論應該是他平時帶遊客到拉薩,在車上講給遊客聽的故事吧。

用薩頂頂的歌曲的來向遊客證明西藏是個神秘的地方。

他說:“去過高原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銀河,歌詞裡河就是指銀河”。

我的家鄉剛剛好也是一個自治區-內蒙古。內蒙古地理上雖然沒有青藏高原高,但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

什麼時候高原的人或者是到了高原的人,看到的銀河系,就一定是高曉松歌詞的裡“河”?

薩頂頂和高曉松悄悄地把這個秘密告訴了這位仁兄?

然後他因為職業的關係,又告訴了所有他帶的拉薩旅遊團遊客們?

如果這位說:“這是詩,這是意會的,不用寫出來,猜都猜得到這是指銀河。”

現在我意會不出來,是因為我水平低?

真的是我文學鑑賞能力低嗎?

請問:李白先生和高曉松先生,哪一個在詩歌創作上水平高?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仙李白都是很直白地寫一個“銀”字在河的前面。

然後高先生寫一條河,我們讀者就得理解為那是銀河?

可以這麼理解嗎?

不怕西藏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有意見?委屈地問為什麼歌詞裡的河不是我?看不起地上的河?

雖然他的解釋看起來能夠自圓其說,但仔細推敲,就知道這應該是做導遊工作的時候,一個人即興編出來講給遊客聽的故事。

然後因為說的次數多了,自己也信以為真了。

山鷹的灰是鷹的大便?這等聯想力真的是異於常人。

我知道導遊專業需要很多紮實的知識和邏輯。而且真正專業的導遊也一定能夠做到。

但同時允許我說句實話,確實有一些不專業和不熱愛自己職業的導遊,經常是對著遊客胡編亂造,甚至是胡說八道。

而一部分遊客是因為第一次來這個地方旅遊,不熟悉不瞭解,無法判斷導遊說的是真是假,是對是錯。

而另外一部分能夠判別真假是非的遊客,因為是來旅遊,又不是參加學術會議,所以也不會想著去糾正和辯論。

於是,有一些這樣的導遊在這種狀態下,因為講得次數多了,自己就開始堅信自己的解讀是正確的想法。

入戲太深後,把工作代入到了生活中,把自己胡編亂造的解讀拿到了嚴肅的人文知識討論中去反駁別人。

謊言重複了一千遍都可以成為真理,所以我理解他們的認知。

但是,這樣的人和他的自以為是的解讀是應該被認真對待的,因為非常有可能會誤導一些人,對詩歌,對文學等產生不正確的理解。


五、用正常的認知來解讀《萬物生》歌詞;

因為看不到薩頂頂女士和高曉松先生對《萬物生》歌詞的解讀。

那符合常理的簡析,就是根據字面意思和能夠收集到的官方解釋,來做出推論。

再重新看一下這八句歌詞。

① 從前冬天冷呀 夏天雨呀水呀,

② 秋天遠處傳來你聲音暖呀暖呀。

③ 你說那時屋後面有白茫茫茫雪呀,

④ 山谷裡有金黃旗子在大風裡飄呀。

⑤ 我看見山鷹在寂寞兩條魚上飛,

⑥ 兩條魚兒穿過海一樣鹹的河水。

⑦ 一片河水落下來遇見人們破碎,

⑧ 人們在行走身上落滿山鷹的灰。


文字精煉嗎:

“雨呀水呀”等等,不覺得重複嗎?

字詞、語法結構對仗嗎?

“冷不能對雨水”,其他句子更沒有對仗了。

音律押韻嗎?

前四句的尾字是兒歌和民歌的格式,後四句的尾字分別是:“飛、水、碎、灰”。

“水、碎、灰”是同一個韻母,和“飛”字是韻母相近,這四句勉強算押韻。但音律和前四句一點關係也沒有。

好的歌詞,如果押韻,一定是一韻到底的。沒有像這樣分開的。

那我們現在再看看A類和B類批評者強調的意境又是怎麼樣呢?

《萬物生》的字面意思加上網上可以明確地看到的新聞:就是金星老師為薩頂頂女士改過歌名。原來的歌名是《萬物生長》。

這可以肯定主題就是想描述或者是說歌頌一下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

問題是歌詞中哪一個句子體現出了“萬物生長”了?

在我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我們上第一節作文課,估計許多語文老師就會告訴我們:

“寫作文一定要緊扣題目!”

如果內容不能緊扣題目,那麼無論文字多麼出彩,都沒有用,因為從根本上就錯了。

文不對題是任何寫作體裁的大忌!

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再加上文字和語法也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那基本上是沒有幾分可以拿的。

但《萬物生》這樣的歌詞竟然竟然能獲獎?我很懷疑這個獎項的公信力!

這樣的歌詞竟然有許多人相信是歌詞的高明之作?我只能說《皇帝的新裝》裡的荒唐在娛樂圈裡看來還是很有市場!


六、欣賞《萬物生》歌詞的群體特徵;

很多認為《萬物生》歌詞好或者是有意境的人,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1、粉絲心態群體:

無條件崇拜偶像,偶像的任何演藝作品他們都欣賞和喜歡,容不得任何對於偶像的批評;

2、自以為是的群體:

批判好壞的標準不以大眾普遍認知的常識、科學和邏輯為標準,用個人的主觀臆斷代替普遍認知,自以為是,強詞奪理,比如B類批評者;

3、人云亦云的從眾群體:

缺乏文學常識,不具備批判性思維,不能判斷好壞,但看到別人說好,自己就也附和著說好,其實根本就不知道好在哪裡的群體,比如A類批評者;



七、解讀《萬物生》歌詞的原因;

在寫前一篇文章之前,我對《萬物生》詞作者高曉松先生了解不多。

高先生是1969年出生,我是70後,比高先生年輕了幾歲,但基本上是同年代的人。

高先生當年的成名曲《同桌的你》我也喜歡,也會唱。

我不怎麼看電視,網上看視頻,但說出來可能讓大家見笑,如果一定要選擇,看那個年齡段的娛樂圈明星,我還是會選擇看林志玲。

這句話對高先生的外表其實沒有絲毫的不敬。

人的外貌基本上是天生的,對人的敬意不能以貌取人。

兄弟這點素質還是有的。看志玲姐的視頻,只是因為男性的本能的因素。

所以,在寫前一篇文章之前,我確實對高曉松先生了解不多。

評論《萬物生》的歌詞是因為疫情突發,我一個人被困在杭州家中,大年初一才因為百無聊賴在今日頭條上註冊了一個賬號,寫了一些書評和影評,以及用我們家領養的薩摩耶狗狗做主角,給女兒編寫了一個科幻故事。

然後是某天晚上在知乎看到一個討論《萬物生》歌詞的話題,點進去,先是看別人的評論,然後觸動了我的一些想法,於是也參與了討論。

第二天,想到前一天的討論有一點意義,就複製了過來,重新整理後發佈到了今日頭條上。

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但發佈後,竟然發現有不少人閱讀,有許多人贊同,也有不少人批評,批評者中有人嘲笑我竟然敢質疑高曉松先生,建議我多瞭解一下高先生。

我接受了建議。

在網上搜索了高先生許多文章、視頻等信息,很認真地閱讀和觀看了。

然後才發現高先生有顯赫的家世、“有趣的靈魂”、學霸、才子等許多高大上的榮譽和稱謂加身。而他寫的《萬物生》歌詞也得過一些娛樂圈的獎項。

然而,So what?

這會影響我之前判斷《萬物生》的歌詞是扯淡的結論嗎?

No! 絲毫不影響!

理由如下:

1、我評論《萬物生》的歌詞是對事不對人;

詞作者的家世、出生、學歷、名氣和榮譽和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即使詞作者全家都是哈佛大學的校長和教授,我依然認為《萬物生》的歌詞不是好詩歌,完全是扯淡;

2、獲獎的文學藝術作品,不一定是經典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應該夠高了吧?但看看有幾本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經過時間的考驗能成為公認的經典作品?

所以《萬物生》歌詞獲得的獎項,對有文學鑑賞力和理性批判性思維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值一提;

3、我的專業和職業和文藝圈距離十萬八千里。但我有一個保持了40多年的愛好:閱讀!

我是那種在睜著眼的業餘時間裡,如果不閱讀一點文字,就會產生明顯煩躁不安情緒的人。因為這個愛好,所以對文學藝術作品,培養出了一種能力。

我們知道有一些特別會穿衣的女孩和女士,她們去服裝店或者是在網上買衣服,看到一件衣服,都不用試穿,就能準確地判斷出是否適合自己。

而經常閱讀的人,其實培養出了類似性質的能力:

對文學作品,小說類的作品,基本上看第一頁就能判斷出這是不是一本好書;

一篇文章,看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就基本上可以判斷出這是不是一篇好文章。

所以,我解讀《萬物生》不會受詞作者家世、名氣和榮譽的影響。而是根據我多年的閱讀愛好培養出的文學鑑賞能力來判斷。

再次解讀的結論仍然是——

好的歌詞一定是一首詩!

而平庸的歌詞就是在扯淡!


對了,我之前知道那英女士對刀郎先生的惡劣評價。但我不知道高曉松先生也對刀郎先生的作品做過類似的評價。

我是因為接受了高曉松先生的粉絲的建議:多瞭解一下高先生。

然後在網上搜索高先生的信息時才看到高先生對刀郎的評價。

我把高先生對刀郎的評論複製並做了截圖。

1、“哪個歌手如果唱刀郎的歌曲,在我這裡他休想過關。我會問他,你為什麼要唱歌?如果是心靈需要撫慰,那麼唱這樣的歌心靈就是這樣的,我不認為他(指:唱刀郎歌曲的選手)會是個好歌手。我不會只看嗓子,心靈才是第一位。”

2、“刀郎的專輯我可能會專輯扔進垃圾桶。”

再解《萬物生》歌詞:論好歌詞絕不會是扯淡的過程

高曉松先生對刀郎和刀郎的音樂作品這樣的評價,我真的是驚詫萬分。

這篇文章的主題不是討論高先生和刀郎高下之分,所以我也不多說了。

我在這篇文章的結尾處做一個判斷:

如果歷史一定要把高曉松先生和刀郎的專輯,選擇一個丟進垃圾桶,我可以不帶一絲感性,完全是理性地判斷:被丟進垃圾桶的恰恰會是高曉松先生的作品!

而刀郎先生,將會和和羅大佑、李宗盛等一樣在華語樂壇史上留下顯赫的聲名!

刀郎先生的經典作品也將會被一代一代人繼續傳唱!

再解《萬物生》歌詞:論好歌詞絕不會是扯淡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