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寺"和"廟"並非一回事,是不可混為一談的

現代人的認知,寺廟都是連起來讀的,理解上就是,寺廟是供奉佛祖,和尚待的地方。可是其中的文化淵源,卻並非如此。原來我們讀了這麼多年的寺廟竟然都理解錯了。

"寺"和"廟"在中國古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所。廟的出現,要早於寺。廟,在古代主要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大約在商周時期就已存在。而寺,在秦漢時期才開始設立,最初也和佛教沒有半點淵源,是朝廷的行政機構之一。

原來

寺,最開始有法度的意思,是官舍,吏治的地方,我們聽過大理寺,太常寺。為什麼佛教叫做寺呢?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主管外交的。作為我國第一座寺廟而且是官辦的,經書傳入我國,接待的自然是鴻臚寺了。漢朝時,西域以白馬馱經書來,受到鴻臚寺接待。後來我國第一座寺便採用了"寺"的名稱叫做"白馬寺",寺就多了一層意思,成為和尚,供奉佛的地方。

原來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像范仲淹、朱熹、王陽明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

原來

"廟"比"寺"出現的更早。

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晉人崔豹《古今注》雲

"廟者,貌也,所以彷彿先人之靈貌也。"古人是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這從《說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寺和廟是有本質的不同,但也有相似地方,寺是指印度傳進我國的佛家,像如來,觀音菩薩,羅漢等都是佛家,寺裡供奉的就他們塑像。

而廟是供奉神仙一類的塑像,如土地爺,山神廟,關公廟,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都在廟裡供奉。相似地方就他們都掌管人間命運高等地方。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瞭解到,"寺"和"廟"的區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道"教的區別,以後不能再叫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