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李树华教授《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刚出版之际

一个不该由一个人支撑的宏伟大业,硬生生被一个人独立撑起了;一项不该由一个人构筑的浩大工程,铁铮铮被一个人独立筑就了;一部不该由一个人编著的长篇巨制,静悄悄被一个人独立完成了。

这是一部什么书?

这又是一个什么人?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 李树华著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李树华教授

这部书就是最近刚刚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这个人就是书的作者、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

2019年年底,在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的新书发布仪式和研讨会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举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主要领导李克文、赵庆泉、黄就伟、罗小东,韩国盆景大师成范永,日本老鸦柿盆景专家山口安久,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邓文祥,四川园林专家杨玉培,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国际盆景协会(BCI)四川交流中心吴敏、陈帮果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杜甫草堂博物馆园林部主任江波主持。与会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对这部融贯古今、气势恢宏的大作予以高度评价。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杜甫草堂 江波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杜甫草堂 江波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 江波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首发式现场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右)发言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李树华教授向刘洪馆长赠送新书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赵庆泉大师发言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中盆会秘书长罗小冬(中)发言,左为中盆会常务副理事长、广州盆景协会会长黄就伟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韩国盆景大师成范永(右)发言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日本老鸦柿盆景专家山口安久发言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园林专家杨玉培发言,右为中盆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克文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李树华教授发言,左为BCI四川交流中心主任吴敏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李树华教授与刘洪馆长(右二)、韩国成范永大师(左一)、日本老鸦柿盆景专家山口安久(右一)合影 王丽莉摄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部分嘉宾在杜甫草堂大雅堂前合影。左起:杜甫草堂园林部主任江波、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李树华教授、日本老鸦柿盆景专家山口安久、韩国成范永大师、赵庆泉大师、BCI四川交流中心主任吴敏、四川江油市盆景协会会长伍星 王丽莉摄

一部以文化为主线的中国盆景历史全书

一部书何以称伟业?一部书何以称工程?那是因为,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盆景千百年来发展的漫长轨迹,它广泛地涵盖了多个学科门类的研究内容,它骄傲地展现了盆景起源国的恢宏气势,它有力地承载了中国盆景蕴藏于内的文化分量。

文化是个什么概念?

查阅字典,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换句话说,文化是一种浸润于内、显露于外的精神或气质。中国盆景在漫长的萌芽、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得到了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和调教,形成了融化于血液中的高贵典雅、自信从容、豪放大气、飘逸洒脱的气质。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这部以文化为主线的盆景史书,自然不会单纯地记录盆景发展的历史,它把着眼点更多地落在中国盆景的文化渊源和流传脉络上。

时至今日,盆景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但是中国盆景从来就不缺少文化。相反,正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浸透,才使得中国盆景无论兴盛还是衰微,都脱不掉那一身儒雅的文人气质,都抹不去那骨子里的文化底蕴。所以,尽管中国盆景目前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它那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文化性情却是任何国家也取代不了的。这就是我们应该引以为骄傲的文化自信,当然也是这部书所要追寻的主旨。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中国有许多盆景人关注盆景的文化属性,认为中国盆景只有在弘扬文化的基础上谋求发展,才能在世界盆景舞台上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记得潘仲连大师当年特别强调盆景要有“书卷气”,胡乐国大师更是直接说“盆景是文化”。他们所强调的文化,今天被《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酣畅淋漓地解读出来,实乃幸事。

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日本学者都潜心研究过中国盆景的文化史,也都有著作留存,但不得不说他们的研究受各种条件限制,都有一些局限。而这部书则用心采集了有史以来所有能找到的有关中国盆景文化的历史素材,像一条线把一个个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大大小小的文化珍珠穿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脉络清晰的大格局,让人读后有一种穿越历史、纵横驰骋的感觉。与2004年出版的第一版比,简直就是一种脱胎换骨、出神入化的飞跃。

纵观这部让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作,感佩之余觉得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全——融贯古今,包罗万象

这部书以搜集古今中外所有能找到的、可查可考的中国盆景历史资料为己任,融会贯通,精心编纂,给读者展示了一幅信息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从时间这个纵向概念来说,这部书囊括了上自先秦、下至现代这2000多年间盆景留下的目前所能见到的历史踪迹,包括可去图书馆查阅的典籍,也包括需要实地考证的古画、书法、壁画、拓片以及考古发掘的实物等等,无所不包。而整部书的架构也正是以时间为顺序搭建的,所以,虽然材料非常丰富,但多而不杂,繁而不乱,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从广博这个横向概念来说,这部书广泛涉及园林、植物、历史、考古、绘画、诗歌、散文、小说、宗教、民俗、陶瓷等等直接或间接与盆景有关的门类。谈到盆景本身,会涉及园林、植物、赏石、历史、考古、绘画、诗文等;谈到盆景的文化基础,会涉及历史、绘画、诗文、宗教等;谈到盆景的盆钵,会涉及历史、考古、民俗、陶瓷等。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不想出现一点学术上的疏漏、不想留下一点细节上的遗憾,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近乎苛刻的高要求,所以哪怕某部书中仅有一句诗文与盆景相关,也逃不过作者的法眼。于是这部书呈现给我们的成果,才如此全面,如此厚重,如此灿烂。

高——立足文化,品质高端

作为精神层面的产物,文化生来就有着不可比拟的高度和力量。把文化作为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决定了它的高起点和高品质。这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所做的必然选择。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这也就是这部书之所以高端大气的根基。对盆景而言,它虽然沾 着泥,带着水,却毫不影响它跻身文化艺术之列。因为无论是它的造型、它的养护还是它的配盆,都与审美息息相关,都与艺术紧密相连。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它的不断生长,更使它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挖掘盆景的文化渊源,品读盆景的文化韵味,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高屋建瓴的事情。

深——挖掘深入,溯及源头

在作者看来,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文物等等,都有值得纵深挖掘的价值。唯有深入进去,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本真,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才能与他人有显著的区别,才能提高这部书的含金量。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这里仅举一个例子。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中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是我国盆景发展早期的重要资料,已不知被多少人引来引去,但都是那几句文字,都是那一幅画面,最初是谁首先引用的都搞不清了。而这部书则对此做了彻底而详尽的描述,并在那幅经典画面之外呈现了几幅与之不同的精彩壁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这是李树华为了言之有据,不辞劳苦一探究竟的结果。这种凡事必须落实到源头的研究精神,岂是那种随意借用、人云亦云的流俗所能比的?

细——着眼细节,细致入微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显示水准,细节夯实内容。

不管背后历尽多少艰辛,细节才是呈现给读者的最终成果,才是作者所有功夫的终极体现,才是这部书立足于世的根本保证。这个“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搜集材料时,好比拿着放大镜甚至显微镜,精细扫描涉猎的所有典籍、篇章,阅读量之大,关注点之细,常人难以想象。另一方面是撰写文稿时,不惜用大量笔墨把所有汇集的资料细致入微地呈献给读者。随便举个例子,作者在介绍《彩绘本红楼梦》中的盆景时,从庭园环境陈设到庭园几架和地面分别摆放的盆景,从室内环境到室内分别陈设的植物盆景和山水盆景,细细描绘,娓娓道来。一数页码,竟有10页之多!再配上精致的彩图,实在妙不可言。

一个个历史碎片就这样被连缀成一幅精美绝伦的历史画卷。

实——史料详实,考据严谨

全部获取第一手资料,是这部书最有价值的一点。如果是文字方面的典籍,作者一定要跑遍可查阅的图书馆,互相印证。如果是壁画、文物等考古实物,作者一定要亲临现场实地观看,眼见为实方才作罢。其结果是这部书的每一个史料都有据可查,清清爽爽,绝无含含糊糊、人云亦云之嫌。也只有这样的权威史料他才敢在书中大胆引用,并以此为据认真分析,推出自己的观点。这个“实”,与前面说的“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明——观点鲜明,推论客观

一部书特别是一部史书,所记录的必须是忠于史实的客观描述,在所有论据一一阐明之后,再顺利成章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这部书就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摆出自己搜集的史实,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比如关于盆景何时起源的问题,作者就在逐一列举清初刘銮学说、民国夏诒彬学说、崔友文学说、日本岩佐亮二学说、徐晓白学说、贾祥云学说、彭春生学说之后,才从客观的分析入手,推出自己的观点——盆景起源于东汉。凡此种种,在这部书中屡见不鲜。

如此规模、如此水准,彰显了作者优秀的驾驭能力和统合能力。

这部融会贯通的《中国盆景文化史》,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巨著,必将载入史册,在多如牛毛的历史典籍中熠熠闪光。

一个为著书呕心沥血、百折不挠的文化人

这是一个刚强执着却不善言辞的人,这是一个天资聪慧却严谨认真的人,这是一个胸怀大志却安守平凡的人,这是一个做出大事却沉稳低调的人。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李树华教授夫妇与韩国成范永大师合影

从他走出黄土高坡到进京求学,从他远赴东瀛留学到回国任教,从他执教中国农大到落脚清华,从他认真教授学生到潜心研究,每一步都见证了他独特的个性和从未停止的成长。

他把自己先天具有的禀赋和心理素养与后天获得的能力和知识储备积聚于心,形成了一股坚韧不拔、不可抗拒的巨大能量。凭借着这股能量,当他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能够尽善尽美;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能够所向披靡。这部书就是这位有着如此信念和力量的人,呕心沥血年复一年打磨出来的。

盆景,是他曾经的专业和后来的关注点;文化,是盆景的根基和一直以来的滋养。当他发现二者走过千年,彼此交融,却缺少系统的记录和梳理时,顿时萌生了要填补这一空白的职业敏感,视为己任,义不容辞。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且不说第一版出版之后十几年的零星积累,单是决心再出第二版就耗费了他三四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开足马力,整个人都进入一种“战时”状态。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准备材料,精心撰写,每天都不知不觉写到深夜……

呕心沥血,其实早已不足以形容李树华这些年来所付出的艰辛。“这本书是他用命写出来的。”中盆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克文如是说。的确,他为了完成这部书,真是用了心,拼了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研讨会上,谈及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谈及新书的编纂和出版,李树华情不自禁地落了泪。

据他讲,他写作一旦进入状态便什么都忘了,尤其是时间,常常是写到深夜困顿不堪时才睡觉,而次日早上四五点钟又醒来,继续干,这个节奏就算是机器也熬不过吧。“没办法,到点儿就醒,再也睡不着了。”他无奈地说。其实,还不是心里惦记着事,睡不安稳吗?生物钟也只好听他的了。

他喜欢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逼自己前进。对自己求全责备,力求完美。当资料欠缺,不足以得出可靠的结论时,他绝不得过且过,仅仅依据现有文字妄加推断,而是迈开腿脚奔赴有可能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地方,无论多远,无论多苦。这些年来,他不仅跑遍了国内有相关古画、壁画、考古实物等资料的地方,还十几次前往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就为了求证一个史料的真伪,就为了获得一个苦寻不到的资料。这份严谨认真、做到实处的态度,这份不辞辛劳、百折不挠的精神,让所有了解个中原委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叹服之至!这便是这部书立足于世的根本,青史留名的依托。

面对眼前这部无论体积还是重量都与一块大砖毫无二致的书,我在想,几千年的资料,经过作者梳理之后还这么多,那么作者为了提炼出这些有用的资料,得读多少书?他的阅读量对我们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想想都觉得头大,他竟全部读下来,消化掉,又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编入书中。这是何等的能力、何等的毅力,又是何等的境界啊!

我还在想,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对文史典籍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竟远远超出一般文史专业的人。这种大跨度的转化,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真是一个奇人,一个脚踏实地创出奇迹的奇人!

采撷几朵清馨的莲花,让大家先睹为快

这部书最引以为自豪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材料都是“第一手”。因此,描述极为详尽,同样的内容您从其他书中是很难看到的。

我们先来看看盆景人十分熟悉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中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吧。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章怀太子墓发掘于1971年,……墓内共有五十多组壁画……它不仅是研究唐代美术、服饰、图案、音乐、舞蹈的珍贵资料,而且还是研究唐代盆景之术的珍贵资料。这是因为甬道东壁的壁画中发现有三幅侍者双手托盆景的形象。

这幅壁画位于该墓前甬道之东壁,上下宽约1.5m,南北长2m左右,四周以边栏相隔。位于前甬道东壁南段,为六人一组的捧盆景侍者图中的三人。图中侍者分别托方盘、盆景,向墓室方向走去(图3-38)。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图3-38

图3-38壁画画面上,从北到南,前后共三位侍者,均双手持物。其中后两位侍者双手均端捧一盆盆景。

第一位侍男,圆脸,朱唇,头戴幞头……身体前倾,作侍奉状。浅圆形盆中栽有两株盛开的花草,花草间衬以顽石,并用土堆积,花草娇小艳丽,显然是一盆树石盆景(图3-38中间侍者,图3-40)。

第二位侍女,圆脸,朱唇,头梳锥髻……椭圆形盆内植有一株盛开的花木。两位侍者,一前一后,相间约1m。侍女身材匀称,面容丰满圆润,神情自然,人物造型准确,比例适度(图3-38右侧侍女,图3-41)。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图3-39

除此之外,紧邻上述壁画之北还有一侍女图。图上侍女粉面朱唇,形象温和……右手托一盆栽,该盆栽花苞满枝、欲放(图3-39中间侍女,图3-42)。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图3-40 图3-41 图3-42

据樊英峰(1995)研究,图3-38右侧侍女所端盆栽花木种类为海棠花,图3-39中间侍女所端盆栽花木种类为杜鹃花。笔者认为种类判定基本正确。此外,笔者经过对图3-38中间侍男所端树石盆景中栽植树木的叶片和果实研究认为,盆中石山上的小树应为石榴。

从这三幅盆景、盆栽的形象图可以看出:①图3-38、图3-40中的黄色浅盆中,顽石堆积,树木娇小艳丽,石面附生青苔,作者欲在盆中表现自然的风光景致。因此,该盆景所表现的内容已经接近当今的盆景,相当于现在附石式或者水旱式盆景。②三盆景中的树木材料,都还不是奇姿古雅的老干古树,说明树木盆景尚处于培育的初期阶段。③从两侍女双手托盆景姿态的谨慎程度可知,盆景即便在当时的宫廷中,也不是常见的摆饰品,据估计,它可能为当时的珍稀品。

……

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中所描述的盆景形象图,是我国盆景发展早期的重要资料,在我国盆景文化史研究方面具有很高价值。它的发现,已经引起了国际盆景界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与重视。”

看了上述详细的描述和推断,您是否有身临其境之感?对其中有理有据的推论也心悦诚服吧?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清代孙温《彩绘本红楼梦》中描绘的盆景的。

“现藏大连旅顺博物馆的清代孙温《彩绘本红楼梦》图册,便是一部鲜为人知的艺术珍品。

……

在图册中,出现了多幅描绘盆景的画面,这不仅说明了当时盆景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富裕人家生活环境的布置之中,而且也说明了本图册绘制者对盆景的喜爱和精通。”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贾母厅房前对称摆放的盆景

这以下作者又用不同级别的小标题,分别介绍了“盆景在庭园环境(室外)中的陈设”和“盆景在室内环境中的陈设”。在室外陈设中,又介绍了“摆放在庭园几架、台座上的盆景”和“摆放在庭园地面上的盆景”。其中,上一个小标题还包括“宫内几架上一字排开的五盆梅花盆景”、“厨房门前长条石制台座上的盆景”和“书房窗前长条石制台座上的盆景、盆栽”三个更小级别的标题。而下一个小标题更是包括“贾母厅堂前对称摆放的八盆盆景”、“ 贾母厅房前对称摆放的盆景”、“贾敬公馆前庭园中散置的盆景”和“冯紫英家庭园中的盆兰”四个更小级别的标题。至于室内陈设中,也同样是这样用不同级别的小标题分门别类地介绍,内容详尽,层次分明。

这里仅把“宫内几架上一字排开的五盆梅花盆景”一节介绍于下,您自可从中对书里描述的细致入微感知一二——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图7-144 宫内几架上一字排开的五盆梅花盆景

“第九十五回《因讹成宝元妃薨逝》,描写贾母、王夫人进宫看望元妃贾娘娘,元妃病逝时的情景。此日为十二月十九日,天寒地冻,走廊外六脚木制几架一字排开,上置正在盛开的梅花盆景。从左向右第一盆、第三盆、第五盆为白梅,第二盆、第四盆为红梅,白梅配绿色釉盆,红梅配红色釉盆。盆梅枝干虬曲多变,枝头花朵疏密有致(图7-144)。梅花之香味更加衬托出贾娘娘死后的悲伤气氛。”

其实,即使您没看到上述任意节取的片段,只要扫一眼目录,也可以大致领略到此书架构的宏大和内容的充实。全书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一直写到现代,共九章,每一章又有若干包含更小标题的小节,层次分明。随便举个例子,您就能了解其中的风采。比如第三章第五节“唐代植物类盆景文化”中,就包含了很多更具体的内容——

唐代植物类盆景名称考

唐僧西天取经《佛说寿生经》扉页图中的盆景

莫高窟壁画中的盆景(花)

宁夏固原梁元珍墓壁画中描绘的盆景

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中描绘的盆景

《六尊者像》中的树石盆景和怪石

周昉《画人物》中的树石盆景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卷》中的盆花

王维的兰石盆景

水仙盆景

像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几乎每个章节都如是,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样一部纵横驰骋的盆景历史文化巨著,凡拜读过的业内人士都异口同声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一版,我曾通读三遍,解决了我在理论上的许多盲区,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第二版的信息量更大,令我极为期待。我曾将《中国盆景文化史》誉为‘中国盆景第一书’,其地位相当于《史记》之于史学。”盆景理论研究家徐民凯盛赞这本书。

前来参加新书发布仪式的韩国范成永大师在序言中写到:“我相信,《中国盆景文化史》一书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许多热爱盆景文化的后代,继承和发展盆景文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将成为世界盆景文化的新里程碑,成为众多盆景爱好者的必读书籍。”

“《中国盆景文化史》(第2版)一书的出版,是对保护和传承盆景这项中国乃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贡献,可谓功德无量之事。”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对此书评价甚高。

这是一部可供查阅的工具书。

这是一个气魄不凡的文化丰碑。

这是一首浓缩了时间的长篇史诗。

这是一座凝聚古今盆景文化精髓的精神长城。

一坛酿造了多年的好酒,一块打磨了多年的美玉,当有一天示之于人时,必然气味丰厚,醇香扑鼻;必然润泽光亮,晶莹剔透。

认真,造就了一个人;执着,成就了一本书。

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 ——写在《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刚出版之际

李树华教授向中国盆景特派记者邱政赠送新书

作者|刘芳林;由中国盆景特派记者邱政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