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忆饥饿的童年

图:来源网络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生活极度困难、饥饿、食不果腹中度过的。很小的时候,正遇上吃大食堂和三年自然灾害(一九五九——一九六一年),吃不饱穿不暖在广大农村地区是普遍现象,饿死人的情况也时常发生。那时,我们吃过杂粮、带刺的野菜、用米糠或麸皮或榆树叶做的饼。

记得小时候吃大食堂期间,我们生产队的大食堂就办在堂叔家里。大食堂吃了几个月,别说吃菜、吃肉了,就连米饭(江淮地区以米为主食,小麦很少)都快吃光了,烧火需要的材料如稻草、麦秸、棉梗也几乎没有了。当时每家每户的粮食都交上去,家里无粮、无草,而且冬季又来临了,人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开始抢着去找野菜、红薯秧、树叶、树皮、麦苗吃,甚至花生壳、水里较嫩的杂草也不放过。由于长时间没有营养,浮肿的现象就比较普遍地出现了。据说吃黄豆和喝黄豆汤能够消除浮肿,大食堂偶尔煮点黄豆汤,给每个人打一勺煮熟的黄豆汤(很少有黄豆),我家人多,每次打的比较多一点。回家后,母亲就从清得可以照人的黄豆汤里捞出少得可怜的黄豆给我吃。由于经常吃不饱,我瘦的皮包骨头,经常喊头晕(现在知道是血糖低的缘故)。


散文:回忆饥饿的童年


在七、八岁时,经常是整天无精打采、坐在家门口耷拉着小脑袋打瞌睡。父亲在当时的撮镇中学(后改为长乐中学)做炊事员,大姐隔三差五一个人跑十几里路到学校去,拿几个父亲舍不得吃的馒头回来让我们充饥。那时是单休日,只有星期天才休息,父亲一般在下午5、6点钟左右回到家。所以,每到星期六下午,我就早早地扶着门框、伸着头或跑到路口,焦急地等着父亲早点回家。好不容易盼到父亲回来,他就会拿出带来的馒头给我吃,饿坏了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接过馒头,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地吃起来,有时噎得半天也不能说一句话。心疼我的父亲看我饿得实在是太可怜了,就把我带到中学食堂住了一段时间,使我躲过了一劫。


散文:回忆饥饿的童年


后来的几年,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由于生产队分的粮食一直紧张不够吃,加上物质极为匮乏,平时也就是粗茶淡饭。记得中午煮米饭时我家总是上面一层碎山芋(即红薯)粒(很小的山芋斩碎)或一层胡萝卜粒,或蒸笼上放一层山芋干片或山芋。一般是每人先吃完山芋或山芋干,再吃搅拌好的饭。当时因为家中我最小,每次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用铲子把上面的一层碎山芋粒或胡萝卜粒轻轻地扒到旁边,给我盛上一碗白米饭,随后,再把杂粮和米饭搅拌在一起她们吃。早饭、晚饭就是很稀的麦面糊或山芋粥或胡萝卜粥,偶尔晚饭也会煮点菜粥吃。只有到了每年的春节,全家人才能够聚在一起做一点好吃的。


散文:回忆饥饿的童年


在粮食紧张的日子里,经常吃不饱。有时候下午2、3点钟,我就和大我一岁的三姐偷偷地在家里翻箱倒柜,把母亲藏起来的少得可怜的蚕豆或黄豆或小麦找出来炒一点吃。有时候母亲在村子北面生产队农田里干活,远远看到我家的烟囱在冒烟,就知道我在家偷炒东西吃了。有时候回家后摸摸锅还是热的,偶尔回家把火钳伸进锅灶里拨一拨草灰,看到还有火星,就责问我是不是又偷炒东西吃,每次我都沉默不语。母亲虽然很生气,但看到我面黄肌瘦的样子,又舍不得打我,只好叹口气算了。

童年,使我真正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欢迎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接受乡情、乡愁、乡忆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以及个人原创的声明,带图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