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紛紛入場社交電商,背後有何隱情,如何分享紅利?

2018年開始,一個詞語開始火爆全網----社交電商,有人不解,電商是生意,社交是生活

。二者融合出來能創造出如何的價值?本期三千將會講解現如今社交電商的四種模式。

前幾天,三千被拖入一個名叫:“淘小鋪招商”的群組,其中的群主操著蹩腳的普通話,發了大量鄉村教師馬哥的商業演講視頻,和無良的博主講解,而群裡發的有些推廣的有些圖與視頻甚至不願意花錢找個美工設計一下,讓人產生了一種“劣質感”。

其中所謂的導師將機遇和淘小鋪間接綁定,不斷的洗腦著群裡的人,高談闊論著社交電商的發展趨勢與2020年阿里的佈局,各種阿里的一線資源鋪路,零門檻創業,項目前景一片光明,好像是加入了他們的平臺就可以年入百萬,一瞭解僅僅四百塊入門費用(vip),和定期的在自己的社交軟件裡推廣。

這一操作讓人非常有熟悉感:

那些你朋友圈的微商,升級了。

移動社交電商從微信電商開始崛起,微信電商發端於朋友圈。最初的社交電商是以微信微博等以層級分銷微商模式逐漸成型,至此微商開始一發不可收拾---通過微信的熟人關係推廣產品,社交圈中層層的分銷可以迅速的建立起強大的銷售網絡。這就是社交電商最初的模式。

而現在,四百塊,換來淘寶鋪路,天貓做供應,老大哥阿里披荊斬棘佔領市場,你需要做的只是,發發朋友圈,拉身邊的朋友加入,經常好像看起來怎麼都不虧。可是透過現實看本質,總感覺有股傳x的味道。

對淘小鋪了解不深,不做過多的評價,可能是我不夠了解,但是現如今阿里入場社交電商透漏了一個紅色信號

社交電商快速崛起,並且成長速度極快!

前幾年的達令家,蜜芽,乃至於拼多多,雲集等等的平臺都是社交電商的產物,而社交電商通過不斷的發展至今主要分為四類

1. 拼購式社交電商


拼購式社交電商是以拼多多為首,通過社交分享的方式進行組團,吸引用戶,而為了低價用戶會不斷的分享帶來更多的用戶,基於社交關係的分享導向型電商。

而這類社交電商的產品主要是以生活用品為主,消費者大多是價格敏感型客戶。因此截止2018年拼多多平臺整體平均客單價僅42.5元,與傳統的電商平臺相比差距不小。

大佬紛紛入場社交電商,背後有何隱情,如何分享紅利?

圖自網絡


2. 會員制社交電商


會員制社交電商指在社交的基礎上,以S2b2c的模式連接供應商與消費者從而實現商品流通的商業模式,比如達令家,蜜芽,包括前文所提到的淘小鋪都屬於這種類型。

這種模式是個人微商的2.0升級版本,會員式的電商中賣家只負責獲客與用戶的運營,而賣家不介入供應鏈系統,由分銷平臺(S)提供產業鏈的服務,而b端只需要通過社交關係進行分享就可以從下線購買時獲得利潤。

大佬紛紛入場社交電商,背後有何隱情,如何分享紅利?

圖自網絡


3. 內容制社交電商


內容制社交電商以小紅書,快手類軟件為主,通過kol的分享(比如美妝博主等)刺激消費,也是俗稱的“帶貨”。

據瞭解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70%以上容易受到不同類型KOL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具有巨大的消費力,佔據了現如今消費市場的主力軍,而他們個性化,碎片化,從眾化的的消費需求。

而通過這種內容式的分享可以影響消費者的決策,引導他們的消費行為,完成了從發現--購買--分享--發現的完整閉環,以直播,文章,短視頻等引導消費,內容式社交電商也是現如今發展最好的社交電商模式。

大佬紛紛入場社交電商,背後有何隱情,如何分享紅利?

圖自網絡


4. 社區團購社交電商


社區團購模式也是S2b2c的一種,類似於門口菜店的微信群,或者是比如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出不了門的原因,在微信平臺發起的食品團購項目,社區的居民通過他們的平臺或者微信小程序下單,社區的團長負責手機,由平臺統一採購,消費者們一般在團長那裡自提。

而社區團購就是提供了倉儲、物流、售後支持,由社區團長(一般是社區便利店店主)負責社區運營,主要包括社群運營、訂單收集、商品推廣及貨物分發。集中化,規模化是他們的標誌。

大佬紛紛入場社交電商,背後有何隱情,如何分享紅利?

圖自網絡


這四種社交電商是現如今主流的模式,這片市場價的紅利慢慢擴大,確信無疑的是互聯網巨頭們接二連三的入場代表一種信號,當然此時入場為時不晚。而如何開始進入?如何抓住社交電商的紅利,帶來年入百萬的電商人透漏的純乾貨:


互聯網大佬紛紛進入社交電商的圈子,就連老大哥阿里也開始進入市場,社交電商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答案是:在朋友圈中。

的確,朋友圈中存在許多朋友,他們都在不斷的拉身邊的人入夥,包括我也是從友人的圈裡瞭解到,社交電商的玩家年入百萬,這樣的強烈感官的確讓人感覺到

社交電商的紅利來了!

那麼如果你也想進入社交電商,我們就要明白,社交電商與以往的傳統電商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呢。搞清楚這一點才是這一切的前提(以下是來自網絡上的總結,加入個人看法與改編)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區別有五點

1、發展模式

傳統電商是以“貨”為中心的,是產品導向的,是基於流量經濟發展的模式。

社交電商是以“人”為中心的,是用戶導向的,是基於分享經濟發展的模式。

2、流量獲取方式

傳統電商是因需求才觸發需求,流量的獲取更依賴於搜索,排名競價等。

社交電商是因關係才觸動需求,流量的獲取更依賴於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3、傳遞理念

傳統電商傳遞的是價格,是冰冷數字。

社交電商傳遞的是信任,是有溫度的情感。

4、用戶方面

傳統電商的用戶是散的,是很難沉澱的,是鏈式驅動的,需要不停的找新的流量。

社交電商的用戶是有凝聚力的,(比如蜜芽及一些平臺,會觸動群眾組織活動謀求利益)

5、盈利模式

傳統電商流量是入口,流水是資產,差價是盈利模式。

社交電商產品是入口,粉絲是資產,社群是盈利模式。

而從第四點用戶方面出發,我們衍生出一點極其重要的中心思---社交電商與傳統電商、微商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一點:

粉絲思維

粉絲思維是社交電商中的根本,前面說到社交電商是以“”為中心的,以用戶為導向,是分享式的經濟,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出現了“IP思維”“流量思維”本期不做詳細解讀。我們把暫且粉絲思維理解成,哄好一群人,用四川話來說“豁好點”。這裡的“哄”不是哄騙的哄,而是真正的給到粉絲們利益,好處,知識點亦或是他們所需要的。去幫助,去理解他們。

從前的老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向來如此。通過互聯網,如果我們能引導這樣的一群人,讓他們因為共同愛好而集合或消費,那麼我們就可以獲得一部分的利益。

從前的社會結構按“物品”歸類,未來社會將會按“人群”而分類。到此粉絲運營那麼重要,有哪些是需要從業者關注的呢?在我翻閱了許多書籍,參加此類會議,聽了前人的一些建議總結出以下幾點(值得收藏)

1. 人設:社交賬號專業感

社交電商中博主處於一種“引領者”我們需要以專業化的角度去設計人設,從引流開始,我們的賬號暱稱、頭像、簽名、定位都必須專業化,這是獲取買家信任最重要的一點。比如:做音樂類的博主他的產品或者內容就應該只於音樂有關,突然出現水果,面膜類似的產品就會突兀。

2018年達令家公佈了平臺的用戶畫像:從用戶屬性來劃分,女性用戶佔比90%;26歲-30歲年齡段人群佔比71.7%。從用戶職業來劃分,專職媽媽、自由職業佔比62%。而達令家女性產品與母嬰產品的銷售一直名列前茅,就是因為做的產品和他們本身息息相關,或者說他們的人設就是他們本人。

2. 參與:用戶的參與感至關重要

我們從飯圈女孩對待偶像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把平臺或者商家比作偶像,那麼對於粉絲來說參於偶像的行程或是生活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接機時為偶像購買周邊等等,那麼同位思考如果說一件產品時通過粉絲們的腦洞或者想法打造的,那麼粉絲中的潛在客戶必定會消費。而小米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使得爆火全網,讓用戶具有“

參與感”通過粉絲之間的口碑不斷傳播裂變。

不要把顧客當成顧客,要把顧客當作朋友。

3. 凝聚:粉絲凝聚力比流量重要

社交電商是靠社交實現粉絲的裂變,所以社交電商需要特別注重服務質量。這是一個分享,互動的群體,一旦發現問題只有無條件處理,不然就會造成不良口碑。

打個比方,因為知名博主口紅一哥李佳琦在美妝行業,足夠專業,足夠凝聚,足夠深化。反向思考,他的粉絲也都是垂直領域的消費者。

而他也會經常送出各種禮品反饋給粉絲,這種關係維繫更直接,而其中某次帶貨中出現失誤:“不粘鍋粘鍋”事件,在此之後他也是在各種平臺上為商家澄清,向粉絲道歉。

這樣的失誤反而增加了像我們這種與美妝行業無關的“路人緣”就我而言,我認為他是負責的,值得信任的。而這就是第四點


4. 信任:IP的個人形象樹立

記得嗎,微信公眾平臺的標語:再小的個體,也是一個品牌。

是的,不論人們對社交電商的信任,還是粉絲對於博主的的信任,其實就來自於他們對個人品牌的建設。更直白的說就是:粉絲要看到,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值不值信任。

假如今天某個博主的有不負責任,欺騙粉絲的事蹟,或則不良言論。都會被粉絲或路人飛速傳播,所謂壞事傳千里,在這個網絡時代,傳播的速度往往更迅速,更措手不及。

我們打造個人品牌,可以有自己的個性,但是個性不能違背正能量的基礎原則,這是被信任的基礎,很多時候,顧客並不是購買商品,而是購買對賣的人的信任。

同時我也總結出了一些打造快速打造IP的秘籍,歡迎添加我的微信公眾:路遙的運營管理

我們可以共同探討適合的IP進行周邊打造。

最後,傳統電商業發展至今業績已經開始下滑,社交電商卻進入了井噴的時間,大數據發現我們開始以審美觀、價值觀、收入、年齡等,產生了不同圈層的客戶群,相同圈層用戶的審美力卻又是驚人地相似。在這樣的環境與前提下,社交電商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