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贪泉诗》哲理深刻

吴隐之有一首著名的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集)人,他在来广州之前,早已听闻前述“贪泉”的传闻。

《酌贪泉诗》哲理深刻


我们知道,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处重要港口,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的社会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来自海外的奇珍异宝也越来越丰富,社会财富更是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在广州做官的官员很容易产生贪腐之念头,以致于当地百姓以为是石门的贪泉水在作怪。久而久之,民间就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凡是南下广州任职的官吏,之所以会起贪念,一个个见钱眼开,就是因为在走马上任进入广州城之前,途经石门时喝了一口贪泉水。

《酌贪泉诗》哲理深刻


当他前来广州赴任,途经离广州西北二十里处的石门时,他很不以为然,跟亲人们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自信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廉洁操守的信念。他还特意来到“贪泉”所在地,亲手酌饮泉水,并赋上前述著名的《贪泉诗》一首。诗中所提“夷、齐”是指“伯夷”和“叔齐”,他们分别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和次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王位。古人认为他们俩人操守甚高。《贪泉诗》以“伯夷”和“叔齐”为榜样,表明了只要意志坚定,就不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情操,寓意深刻哲理。同时也表明吴隐之廉洁奉公的决心和意志,廉者自廉,贪者自贪,跟这里的泉水毫无关联。的确,吴隐之在担任广州刺史期间,为官十分清廉,对本人和家人的要求都很严格。

这首诗非常生动地告诉我们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道理。

《酌贪泉诗》哲理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