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廟號為何只有兩位為“神”,這個“神”代表著什麼?

冉之酉色


中國歷史上曾帶有“神”廟號的皇帝一共有5位,分別是北宋神宗趙頊、大理神宗段智祥、西夏神宗李遵頊、明惠宗朱允炆(1402年,朱棣攻佔北京後,朱允炆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聽從黃彥清的意見,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這廟號不為朱棣所承認,因此歷代皆不認)、明神宗朱翊鈞。



首先我們看看《逸周書.諡法解》對於“神”的解釋:“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 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其實說白了“神”在諡號上的解釋就是無法評價,說他好其實他並不好,說他壞其實他也不壞,就是處於模稜兩可的境地,不好評價。

縱觀獲得“神”廟號的皇帝似乎也的確是印證了這種說法,那就是處於好壞之間,有功於社稷,但同時也有害於社稷,所以不明確到底給他什麼廟號好,也就只能給他“神”的廟號。



首先北宋神宗趙頊。他的評價在史書中就是兩極分化的,《宋史》說他“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覽,勵圖治,將大有為”,就是他懷抱富國強兵的思想,勵精圖治,一心想將大宋治理成一個盛世,是個有為之君。但《宋論》卻說他“夷考宋政之亂,自神宗始。神宗之以興怨於天下,貽譏於後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亟,下之言治者已煩爾”,就是作者王夫之認為宋朝朝堂政治的混亂就是從神宗開始的,因神宗的搖擺不定,導致宋朝新舊兩黨的黨爭越來越嚴重,因此此後的宋朝是腐敗橫行,民怨沸騰,黨爭不斷,直至滅國。



可以說宋神宗成就了北宋,但同時也毀了北宋。當時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得以在北宋順利的實施“熙寧變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為北宋延續了50餘年的國運。但是之後因宋神宗的意志不堅定,在新黨、舊黨的搖擺不定,導致宋朝的黨爭越來越嚴重,再加上他的改革既想增加財政收入,又不願損害上層既得利益者,最終負擔只有轉嫁到下層人民身上,因此百姓的怨恨越來越重,如此也就為日後的北宋滅亡埋下了伏筆。



其次是大理神宗段智祥。他算是大理國難得的明君,《南詔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在位35年,政治清明,廣納賢才,使得大理國有了一番新的氣象。按理說這樣的明君不會配上“神”的廟號,但是卻的確是用了,究其原因在於段智祥這人雖聖明,但同他的父親、兄長一樣,篤信佛教,為此在位期間也是大修佛寺,大理本是小國寡民,這等規模的修建行為對大理已經算是傷筋動骨的了,此後在大理正處於多事之秋,蒙古對其虎視眈眈的時候,段智祥又是不管國家安危直接退位做了和尚。如此作為,自然是讓段智祥變成了一個不好但又不壞的皇帝。



再是西夏神宗李遵頊。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1203年,廷試進士第一名,得狀元。1211年8月12日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能中狀元就說明李遵頊的能力並不差,史書贊其“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按理說這樣人當皇帝肯定不會差,但事實上當時的西夏是被他弄來是亂七八糟的,因他在任期間採取依附蒙古,而對抗金朝的國策,因此導致西夏時常被蒙古徵調士兵去協助攻金,又因此經常被金國進攻,所以此時的西夏是戰爭四起,弄的是民怨四起,經濟被嚴重破壞,國力開始直線下降。



但是不得不承認李遵頊依附蒙古,對抗金朝的國策並不是沒有成國的,首先西夏若不是選擇依附於蒙古,以西夏的國力不出半月就會被蒙古擊潰,再是在對抗金朝期間,西夏的版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鞏州、慶原、延安、保安州、慶陽府、邠州等原屬於金國的領土都被西夏所佔。所以在理論上來說李遵頊對於西夏是有功也有過的皇帝,你說他沒功,他卻是替西夏開疆擴土了,你說他有功,他卻造成西夏國力的極速衰退。如此,用“神宗”剛好,既然不好定廟號,那就索性用“神”。



之後是明惠宗朱允炆。朱允炆曾經得到的廟號就是“神宗”,究其原因在於他未能保住自己的國家,靖難之役他錯誤的指揮,導致朱棣得以成功入主北京,最終國破家亡,這就是他錯的地方。但是又不能不說朱允炆是個壞皇帝,他一登基就廢除了朱元璋遺留下來的暴政,釋放了朱元璋時期被誣陷的官員,同時大力推行減稅政策,減少了江南的過度的土地稅,尤其是減少了富庶的蘇州和松江這兩個府的土地重稅。這等作為如果朱允炆不丟掉國家,他絕對會是一個流芳百世的仁君典範,但可惜的是因他自己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導致他丟掉了國家,因此有功於社稷,但卻也有害於社稷。



最後是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奮發圖強,在張居正的幫助下開創了“萬曆中興”,得以讓明朝繼續延續近百年的時間。中間十年由勤變懶,隨著張居正的去世,明朝開始走向衰落。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但又不願意放權,始終手握權力,最終明朝危機徹底爆發,此時對內朝堂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朝政日趨腐敗,對外遼東慘敗,後金開始崛起,成為了明朝最大的威脅,並最終被金所滅。正所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如此神宗他雖說有功於社稷,帶領明朝走向中興,但卻也有害於社稷,明朝自神宗開始走向了徹底的衰落。



終上所述,歷代廟號帶有“神”的皇帝,都是那些不好評價的皇帝,好的廟號給他不合適,壞的廟號給他也不合適,如此在兩難的情況下,用“神”這樣不好又不壞的廟號是再合適不過的啦!


澳古說歷史


兩個廟號稱神的皇帝分別是宋神宗趙頊和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比較有名。那個那個堅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所謂“廟號”皇帝去世以後,後人祭拜他用的名號,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


我覺得宋神宗和明神宗,兩個人經歷有些相似,宋神宗趙頊開始有滿腔的熱血,一身的抱負,他主持王安石變法,他歷經圖治,努力把國家治理好,但是此人後來卻一蹶不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韌性,沒有毅力,後來乾脆破罐破摔了,他死後人們黑他取了“神宗”這一廟號,看似是抬舉他,其實就是貶低他“神一般的人物”

明神宗朱翊鈞,更是逗趣,他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幼年繼承皇位,在位整整48年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他在位48年裡,卻有28年的時間不上朝,不工作,不上班,甩手大掌櫃,提起這位皇帝,他甚至比宋神宗更神,他上任的早期,也就是成年以後,他也勵精圖治,努力要把大明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欣欣向榮,他還重用自己的老師,張居正實行變法,但是變法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得到推行。



1582年張居正在家中病逝,萬曆皇帝卻帶著人抄著老師的家,看來他對這位老師也是恨之入骨,萬曆皇帝最讓人稱奇的就是,他連續28年不上朝,可以說在明朝是最懶的一位皇帝,每天睡到日上三竿該怎麼玩怎麼玩,也沒有人架空他,更沒有人反對他,簡直就是太神了,所以他去世後,也被大臣們起了一個“神宗”的廟號,來挖苦他。


總結:這兩位神宗在位的時候都資質平平,沒有什麼功績,雖然前期都勵精圖治,有滿腹的報復,經歷過幾次失敗和挫折之後,乾脆破罐破摔,他們都是無法承受挫折和壓力的人,不過他們確實也配得上自己的廟號“神宗”。


佳寧姐姐說歷史


廟號與諡號皆是對古代皇帝的一種評價,不過後期的諡號氾濫,越來越長,失去了他的本質,而廟號不同,大多時候,能夠反應一個君主在任期間的表現。

神宗也不只有兩位,宋神宗、西夏神宗、大理神宗、明神宗,外加越南高麗的,也不少。單說中國宋、西夏、明這三位神宗。

為什麼廟號裡會有一個神呢?

實際上,神宗是個看著好聽實際上難聽的廟號,能得到這個廟號,意味著國家基本沒治了。

宋神宗趙頊,銳意改革,啟用王安石,施行變法,雖然變法的內容想著利國利民,但實行起來,困難重重。最終的結果是天怒人怨,變法失敗。在位期間雖有熙河開邊,但卻拖累了宋朝的人力和國力。之後五路攻打西夏,以及永樂城之戰,以失敗告終。

有說法,北宋之亡,實亡於熙寧,雖有武斷之嫌,但也反映了神宗年間的變法於北宋確實有些不好的影響。

故其死後,司馬光等舊派勢力上臺,給他的廟號是神。

而西夏神宗李遵頊,自幼聰慧,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這位爺呢,跟宋神宗不同,絕不改革,全盤接受上一任自取滅亡的政策,聯蒙抗金。按理說以此時西夏,金,蒙古的勢力對比,聯金抗蒙才上上計,但這位爺不聽,依蒙古,全力攻金,強行破壞金夏關係。太子李德任以儲君之位,出家之行進諫,反而被罷黜,囚於幽州。

西夏本就小國,此時的國力更是弱小,軍隊早已垮掉,於是在接二連三的敗仗中,夏神宗意氣更盛,打不過非打,最終被逼退位,之後1226年五月蒙古攻陷西夏河西,這位爺死了。

而明神宗也不是好皇帝,他就是著名的萬曆皇帝。名字太複雜,不寫了,這位皇帝前十年有張居正幫助,國家蒸蒸日上,所謂萬曆中興,然張居正死後,萬曆開始荒於政事,數十年不上朝,黨爭嚴重,使明朝走向滅亡。

也正是在萬曆年間,東北滿族崛起,十七年薩爾滸之戰,明朝失去遼東的控制,這位爺死後二十四年,明朝滅亡。你要非吹他幾十年不上朝國家照樣運行正常,那我沒話說。

可見神宗不是什麼好廟號。另外逸周書裡面那個是諡號,就是什麼什麼曰文曰武,那是諡號,不是廟號。


方山中人


這個問題一看就是一個有趣的八卦問題。既然只有兩位皇帝的廟號是“神”,想來也不是什麼好寓意。



古代皇帝的稱號特別多,先來捋一捋!

廟號始於商朝,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祭祀供奉時所用的名號。在漢代只有少數有大功德的皇帝才會有廟號,隋唐之後每個皇帝才都有廟號。廟號一般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廟號是皇帝本人死後,後人根據其一生之功過給予的一個評價,甚至是蓋棺定論的評價。一般開國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僅次於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個寬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稱作仁宗等等。



諡號也是由後人評定的,每個皇帝都有,起初諡號的字數很少,如漢文帝劉恆諡號“文”。也有不好的諡號,如隋煬帝諡號“煬”,這是唐高祖李淵追諡的。後來皇帝諡號的字數越加越多,後代子孫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詞都加上,有些已經不夠客觀公正了,比如中國歷史上最長的諡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是: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一般新君繼位都會更改年號,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皇帝一開心也會改年號,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可以衛冕改年號達人的稱號了。明清兩代,皇帝就不改年號了,自始至終都只用一個年號,比如康熙、乾隆。



這麼多稱號實在太難分得清了,為了簡單方便記述,現在我們一般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回到題目中來,古代皇帝兩位廟號帶“神”的,一個是宋神宗趙頊,一個是明神宗朱翊鈞。他們兩個有個共同的特點,在位時都實施了變法。

宋神宗即位時北宋已經是內憂外患,國庫空虛,他積極主張變法,與王安石一拍即合,開啟“熙寧變法”。由於變法極大的觸犯了享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反對派的強烈抵制給宋神宗帶來很大壓力,幾次搖擺不定,最後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憂鬱而終。他一系列變法的措施在他死後也都被廢除。


宋神宗死後,反對派大臣們在為他選廟號的時候,選了這個“神”字,在古文中“民無能名曰神”,意思是老百姓沒法來給稱號的人,叫做神,後一句是“不名為善”,指沒有一個可稱為善的。所以“神”字明褒實貶,實際上是諷刺宋神宗,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還把國家搞得一塌糊塗,在位期間主動對西夏發動的戰爭也是傷亡慘重,毫無功績可言,沒有一件事可以稱為善的。宋神宗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確實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神“的評價有些過分。


另一位明神宗朱翊鈞,就是萬曆皇帝,的確是一位昏庸皇帝,是大臣張居正一力主張變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他自己是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二十多年不上朝,黨爭嚴重,朝政腐敗,他死後24年,明朝就滅亡了。所以“神”這個評價委實不冤。

——THE END——


史海撲通


在古代東亞,皇帝或者國王,都存在著“廟號”,在唐朝以後,廟號基本上是用來評價帝王的生平功過的。在古代中國歷史上,以“神宗”為廟號的皇帝有三位:北宋的宋神宗、西夏的夏神宗和明朝的明神宗。其中,宋神宗和明神宗為正統王朝的皇帝,而夏神宗為割據王朝的君主。

那麼,“神”代表著什麼含義?

這一切,要從最早的那位“神宗”——宋神宗說起。

北宋悲歌

從某個角度來說,即便是宋徽宗在位後期,沒有金兵南下,依照大宋朝的朝政腐化程度,北宋朝廷也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狀態——畢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宋徽宗則絲毫不知愛惜民力。

其實早在宋仁宗時代北宋就存在嚴重的腐化現象。宋仁宗為此還推行了“慶曆新政”,希望可以革新弊端,但這個新政很快失敗了。宋仁宗死後,繼位的宋英宗在位只有四年,之後便是宋神宗繼位。

神宗皇帝事實上接手的是仁宗留下的爛攤子。宋神宗面對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於是支持王安石進行變法。不過,封建社會里,變法成功率極低,幾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最終,王安石變法歸於失敗,更加可怕的是,基層的官僚通過“變通”執行王安石的政令,導致北宋百姓的負擔更嚴重,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也更是雪上加霜。

對於這一切,宋神宗絲毫拿不出解決方案。最終,含恨去世。

去世的時候,朝廷的官員為神宗上廟號的時候,根據周公諡法中的“民無能名曰神”,(意思為民眾無法評價才叫做神),將宋神宗的廟號制定為“神”。所謂“無法評價”,其實是一種委婉說法,可以視為無能、荒唐、可笑的代名詞。

而“宋神宗”這種情況,給後世開了一個先例,那就是將變革失敗或者在位期間無能的皇帝的廟號,制定為“神宗”。後世的西夏神宗和明神宗,都屬於此類。

西夏神宗

西夏神宗在位期間,西夏外有蒙古對西夏虎視眈眈,但即便如此,西夏神宗還是堅持同金國進行常年戰爭,最終,西夏的精銳和財富,大多葬送在金夏戰爭中,而西夏在這場戰爭中,沒得到任何好處。

西夏神宗去世後沒幾年,蒙古滅亡西夏。可以說,西夏的滅亡,西夏神宗佔據很大責任。

明神宗

明朝萬曆皇帝在位期間,萬曆帝貪圖享樂怠政,萬曆朝廷統治下的少數民族地區對萬曆朝廷發起反抗,其中最典型的則是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而漢族百姓也因為萬曆帝的敲骨吸髓而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明朝的滅亡,萬曆帝責任很大。


藤樹先生


神這個字,一般很少會出現在廟號諡號之中,因為畢竟古代人對於神是有信仰的。人們相信田地之中會有鬼神存在,他們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想象的,是不可得罪的,所 以神一般很少出現在個人的字號中。那麼問題來了,北宋皇帝趙頊,他的廟號就叫神宗,他的廟號為什麼會上神一字呢?

對於宋神宗的廟號,當時的官員解釋道:粵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抑天之所啟 、以配大行之廟乎。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對於用神來形容宋神宗,有的人解釋說,當時神宗去世,是守成派的大臣為其選定諡號。雖然守成派的大臣並不贊成宋神宗的變法革新,但是人剛剛去世,你不可能大肆批評, 這就顯得你為臣不忠。所以就想了神這麼一個明褒實貶的字作為其廟號。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 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想來宋神宗的神之一字應為民無能名曰神。也就是說當時為宋神宗上號的大臣也不知道說什麼好,於是選了宋神宗。

補充說明,除了宋神宗選用神以外,另外還有一個皇帝也用了神宗,那就是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為明神宗。好笑的是明神宗朱翊鈞是一位什麼也不管的皇帝,但是自有 臣子張居正進行變法,使得頹廢的明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而宋神宗是一位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皇帝,但是其結果卻遠沒有什麼也不管的萬曆皇帝的結局來的好。不得不說 ,這樣對比來看,很具有諷刺意味。




那年的路人甲


這裡是平興論史。

首先糾正提問者的觀點,據小編所知,題目所謂的兩個“神”應該是宋神宗趙頊與明神宗朱翊鈞。其實在使用廟號的國家之中,以神宗作為廟號的可不僅僅只有兩位,總共加起來可能有八九位之多,比如說越南李朝神宗李陽煥、大理神宗段智祥、越南廣南國神宗阮福瀾等等,這個廟號的普及性是在兩宋之後才開始廣泛普及的。

而我認為廟號是神宗的皇帝有部分相似之處。我們通過明神宗與宋神宗的對比來對神宗廟號進行更深層次的一個刨析。

  1. 一般廟號神宗的皇帝所處的時代都處於歷史的中晚期,無論是宋神宗明神宗還是西夏神宗都是如此,他們所處的時代風雲突變,他們所面臨的苦難更是其他時代所無法睥睨的。
  2. 廟號為神宗的皇帝爭議性都非常的大。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以及五路伐夏都受到極大的爭議,歷史上對這些行為更是褒貶不一。再說到明神宗,幾十年不上朝,萬曆三大徵,再加上“明亡實亡於萬曆”的說法,不難看出各代人對明神宗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所以廟號神宗的帝王在歷史上往往都是存在爭議,功過參半的。
  3. 廟號神宗的帝王在位時間相對較不短。這是小編個人總結的觀點,無論是宋神宗還是西夏神宗,更甚者是明神宗,在位時間都相對較長(短則十年,長則三十年左右),其中還有一個共性,他們的父輩或者是祖輩都基本上不是正統大宗皇室血脈,而是靠遠支繼承大統的方法繼承皇帝位。比如說神宗的父親英宗趙曙,又或者是明神宗爺爺朱厚熜,他們都是遠支繼承大統,都有過像
    濮議之爭以及大議禮之類的禮儀性事件,而夏神宗更是靠廢除夏襄宗而登上皇位的。

以上便是所有內容。


平興論史


因為這兩位皇帝都是熱衷於“變法”,恢復“法家”地位的皇帝。

他們的意圖,是建立國家新的法度和規則,其目的都是為了“造神”。

通過“神權”來統治國家,是道家的原始主張,他們是國家的宗教祭司階層(巫師、國師),而帝王則是“大巫”或者“大神”,在漢武帝以前,應該說中國政治是政教合一的體系,帝王既是世俗領袖,又是宗教領袖。

日本是模擬的中國製度,天皇也是政教合一的體例,所以二戰後據傳躲過一劫,以行使宗教權為由沒有被追究戰爭責任。

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徹底拋棄道家在世俗管理方面對國家進行干預的權力,使其走入民間成為“道教”,嚴格來說,稱之為“道性儒教”或者“貴族(國人)儒教”也未嘗不可。

而“獨尊儒術”之後的儒教,基本上可以稱之為“儒性儒教”或者“平民(黎民)儒教”。

這種平民立國、文官立國、學習立國的理念,是漢民族的核心標籤。

宋神宗、明神宗他們則是要再度在儒家平民治國的體系之中,引入道家貴族治國的內容,而道家貴族治國的方略主要有道家道派治國模式和道家法派治國模式兩種,他們的區別,道派是通過貫徹制度的人來實現管理(君無為,而臣有為),法派則是通過直接制度來實現管理(君無為,法無不為)。

由於宋神宗、明神宗意圖直接通過帝王貴族主持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革來進行國家管理,不是通過儒家平民主持的“自下而上”的體系變動來進行國家管理,所以他們顯得很“神”。

當然這種“神”,也有兩種含義:一是說他們有“神經病”嫌疑,違背平民立國的基本方略;二是說他們單純是想在儒家平民立國體系中引入道家貴族立國的思想,道家本來就是提倡“神權至上”的,在儒家為主導力量的民間引入了“神”。


河東來


第一位被尊為“神宗”的皇帝是宋神宗趙頊。宋神宗是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英宗趙曙的長子。他自幼便擁有雄心壯志,以祖宗數次北伐失敗為恥,渴望長大後可以建功立業,“雪數世之恥。”他繼位之初,因親眼目睹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態,所以開始調王安石進京,開啟“熙寧變法”。王安石的變法共分三部分,分別是: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

結果新政剛一出臺,便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抨擊,守舊派不僅在內容和效益上對王安石產生質疑,而且還從道德上譴責王安石數典忘祖。但王安石不為所動,堅持變法,並喊出了:“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口號。宋神宗則對王安石表示全力支持。後來在王安石的主持之下,宋朝不僅頒佈實行了均輸法、青苗法和農田水利法,而且還出兵抵禦西夏,拓地五州。但後來因反對派勢力太大,神宗搖擺不定,變法開始搖搖欲墜。之後宋神宗親自主持改制,還利用西夏皇室內亂五路伐夏,但最終卻是功敗垂成。

當宋神宗去世後,當時的官員進獻了“神宗”這一廟號,雖然他們對外宣稱是:“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神宗為號者,抑神也者。”他們認為趙頊的功績堪比堯舜,簡直超越了“神”,但實際上這是北宋官員明褒實貶的一種手法。守舊派本就不贊同宋神宗啟用王安石變法,而宋神宗最後的變法也以失敗告終,所以在他們心目中,宋神宗是無能的。周公諡法第一句就是:“民無能名曰神”,由此可見北宋官員的用心。

而古代歷史上第二位被稱為神宗的則是明神宗朱翊鈞,提起朱翊鈞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但要說起萬曆皇帝,大家是不是就覺得熟悉多了。與宋神宗一樣,明神宗在繼位之初也啟用了張居正進行變法,讓國力蒸蒸日上。但張居正一死,變法便終止了。後來他更二十多年不上朝,讓國家機器差點停止運轉,官員腐敗也日益滋生。東北的滿族,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興起。所以明朝官員給他上廟號“神宗”,名為尊崇,實則是在譏諷他無所作為。因此,“神宗”這一稱呼,其實是古代官員諷刺兩位皇帝的。


迷失了方向的馬


宋神宗和明神宗。神在古代的諡號體系中,並不算是一個惡諡,相反還有誇獎的含義。具體來說,宋神宗前期王安石變法,後期變法失敗,罷斥王安石。明神宗前期有張居正輔政,實行改革,在政治和經濟上取得了不少得成果,後期神宗親自執政,開始荒淫無道,幾十年不上朝,與民爭利,可謂腐敗到極點。綜合明神宗和宋神宗,相似的是兩者都曾有過前期的變法經歷,並不約而同的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不幸的是,這種改革並沒有延續下去,所謂的成功也僅僅是曇花一現,而且都是在王朝的末期。之後的哲宗,徽宗,欽宗將北宋推向了滅亡。光宗,天啟皇帝,崇禎皇帝將明朝推向了滅亡。兩者可以說是譭譽參半,所以神這個稱號,應該有此方面的含義吧,說帝王前期英明,後期逐漸變得平庸乃至昏聵無能。以上理解僅為個人見解,希望大家多多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