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道家無為思想不僅是處世態度,更是帝王馭人心術!


韓非子:道家無為思想不僅是處世態度,更是帝王馭人心術!

文|鬼谷信

公眾號|鬼谷子智囊團(ggzway)


韓非子:道家無為思想不僅是處世態度,更是帝王馭人心術!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莊子讀《道德經》品出了小人物的逍遙人生,韓非讀《道德經》道出了大人物的馭人心法。一個是出世,一個是入世。

什麼道家、法家,自古黃老刑名是一家。

提起道家,人們自然會想起無為,那麼然後呢?

還有然後嗎?當然。馮友蘭先生說了實話:“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道家的觀念,也是法家的觀念。韓非和法家認為,君主必須具備一種大德,就是順隨無為的過程。他自己應當無為,讓別人替他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的進一步解讀是:自己無為,讓別人替己有為。

這句話很有嚼頭,很有點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味道。那麼馮友蘭先生是瞎猜的嗎?非也。因為韓非說過這麼一段話:君主應如“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

君主用“法術、賞罰、權衡”來進行管理,有了這些,就無為而無不為了。

在《道德經》裡有兩種人,第一種是聖人,第二種是百姓。

聖人是無為的,並將之一以貫之: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句話幾乎沒有歧義,“聖人以百姓的心為心”。

很美好是不是?此處儼然聖人已經“接地氣”的跟百姓融為一體了,那麼目的是什麼呢?

答案是,讓人變得更加的淳樸、天真,以達到“聖人皆孩之”的目的。聖人的目的就是要讓眾生變得像幼兒園的孩子一樣。

當然了,其沒必要太過緊張,因為返璞歸真一直就是道家的終極理想。之所以老子提倡“返璞歸真”,是因為他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天下大亂,爭鬥不休。

老子看到正是由於那些聰明人智巧日生、偽詐百出,想方設法的欺騙別人,才造成了天下貧富不均,百姓受到奴役,如牛馬一樣辛苦。正如《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所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百姓的“技巧”越多,歪門邪風就越增長,這裡的“技巧”不是如今的技巧可以理解為投機取巧之意。縱觀如今到處充滿了爾虞我詐,有許多地方存在過多的繁雜陋俗、歪風邪氣也是層出不窮。

有必要,再解釋一下。

東周春秋時代的侯諸們之所以會點有人情味,主要是因為生產力不夠,需要協作。就比好我們會總感慨小時候的濃濃人情味一樣,你為以是愛,其實為因是生產力不夠,人與人間之需要協作。

當生產力得到提高以後,如春秋末期冶鐵技術的提升,極大地提升了生產力的同時,也催生了無情的戰國時代。同樣,現代隨著科技進步,工商業發展,人情冷漠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有人說人變的越來越壞了,實其也側面說明力產生在不斷提高。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感受到人情味變淡了。這件事,阿信活到現在才明白,但是老子從一開始就發現了,他發現隨著人類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思想的開放,人心變得越來越不堪入目了。所以,他希望他希望時代、技術、思想能夠倒退回去,讓人類回到那個天真爛漫的時代,

人人如嬰孩。這跟我們現在很多人渴望回到30年前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認為那時候人心淳樸,視投機者如仇敵。

但是你也同樣要忍受,科技落後、衣食有憂,沒有手機和WIFI的現實情況。

因此,應該怎麼辦呢?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又說: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意思是說聖人說:

“我無所作為,百姓就會自我化育;我愛好清靜,百姓就自己端正;我不張羅折騰,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沒有過多欲望,百姓就自求淳樸。”

這裡的聖人是誰?是隔壁老張嗎?是普通人?很顯然不是,隔壁老張是“民”,這裡的聖人是不是更像是帝王?

《道德經》裡有二十多處講到聖人,五千餘言裡,大約有十分之一直接講聖人的處事或格言,可見《道德經》裡的聖人是極為重要的。那麼,《道德經》的聖人指的是誰呢?

韓非子給出了答案:帝王。

與商鞅公開提倡愚民思想不同,韓非子認為大眾本來就是好逸惡勞的,就是愚昧無知的。比如他說“民之性,惡勞而樂佚”,比如他又說“民智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

我們很難將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和莊子的逍遙態度相提並論,但其實二者確實是道家思想的兩個極端,韓非子是激進派,莊周是溫和派。

事實上,跟莊周一樣,韓非子是先秦諸子裡早期解讀《道德經》的人,並將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結合,完成了《解老》、《喻老》兩章,完成了“道生法”的傳承關係,並完成了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應用價值。但是韓非子確實是無比激進的,如果說道家提倡無為,是講究的是順其自然的處世態度。

法家的“無為”則完全是幫助帝王馭人的手腕。韓非子去掉了道家“無為”思想中的自然性,接納了道家“無為”思想所揭露的規律。比如韓非說:“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其核心思想,儼然已經成了帝王無為二治,臣民各司其職。

韓非子不僅將“無為”跟“有為”結合起來,還提倡依法治國,把法跟道結合起來,通過用法控制群臣,達到“無不為”的目的。儼然“無為”已經成了君主最佳的管理工具:


上明見,人備之;其不明見,人惑之。其知見,人飾之;不知見,人匿之。其無慾見,人伺之;其有欲見,人餌之。


意思是說:君主的明察顯露出來,臣下就會防備他;君主的糊塗顯露出來臣下就會欺惑也。君主的智慧暴露出來,臣下就會掩飾真情;君主的愚昧暴露出來,臣下就會隱藏真情。君主沒有慾望表現出來,臣下就會窺測試探他;君主有慾望表現出來,臣下就會想法引誘他。這裡的君臣關係儼然已經敵對了。所以韓非子認為君主應該懂得無為馭人。

韓非子從老子那裡搬來了無為而治的思想,教君主也來和臣下“捉迷藏”,你想從我的喜怒哀樂、言談舉止來研究我,窺測我,我就還你個不動聲色、滴水不漏,讓你們表演,我從靜中以靜制動,以無為制你的有為。我在暗處,你在明處,我看得見你,你看不見我。帝王馭人講究的是:


吾無從知之,惟無為可以窺之!


韓非子:道家無為思想不僅是處世態度,更是帝王馭人心術!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