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族文化,創新魯錦造字:魯錦織造工藝大師趙芳雲

傳承民族文化,創新魯錦造字:魯錦織造工藝大師趙芳雲


魯錦誕生在魯西南一帶,當地漢族民間俗稱“老土布”、“老粗布”,也稱其為“花格子布”,是山東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因其圖案色彩絢麗,美麗如錦,後被定名為“魯錦”。


明朝初期,棉花開始在魯西南地區大面積種植,棉紡織技藝日趨成熟。隨著明清兩代織具的改進和紡織、印染技術的發展,魯西南地區的棉紡織業進入了十分繁盛的時期,魯錦織造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代時魯錦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

魯錦的織造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先後要經過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有紡線、染線、扽線、經線、闖杼、刷線、掏繒、吊機子、織布9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裡有諸多子工序,全部採用純手工工藝。


傳承民族文化,創新魯錦造字:魯錦織造工藝大師趙芳雲


魯錦的圖案是靠色線交織出各種各樣的紋飾來體現的。通過抽象圖紋的重複、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別具一格的和諧美,極具藝術魅力。

傳承民族文化,創新魯錦造字:魯錦織造工藝大師趙芳雲


如今,經過手紡織藝人的技藝創造,魯錦由最初的平紋、斜紋、緞紋、方格紋的基礎上,又發展出棗花紋、水紋、狗牙紋、斗紋、芝麻花紋、合斗紋、鵝眼紋、貓蹄紋等8種基本紋樣。



傳承民族文化,創新魯錦造字:魯錦織造工藝大師趙芳雲


山東省嘉祥縣的魯錦織造傳承人趙芳雲不僅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而且也是魯錦織造技藝唯一傳承人,她的魯錦織造不僅能織出“迷魂陣”、“喜字錦”、“孔雀開屏”等數百種紋樣,還能將漢字織進魯錦。

十五六歲時趙芳雲就跟著母親學習紡線、織布。那時候,魯錦還叫“老粗布”,當時鋪的蓋的、衣服鞋襪,都要自己動手紡織。

開始紡線會渾身痠疼,時間長了逐漸適應了,能好一些。把紡好的線纏到線柺子上,纏成一把把的,紡成的線是線匹狀,不結實。

準備織布時,還要經過闖抒、刷線、掏繒、吊機子等工作。這些程序步驟,趙芳雲都看母親做過,開始紡線時,母親告訴她,不能圖快,快紡不易紡勻線,粗細不勻容易斷線,當接線打“補救”時,就留下了線疙瘩,“一個‘補救’,二支線”,布面上會不平整,因此,每一道織布工序都是下一道工序的基礎,操作中都要認真心細。


“腳蹬得狠,手要輕”是趙芳雲自己悟出的經驗,織出的布要平整、密實、斷頭少。

幾十年的織布經驗讓趙芳雲的織錦技藝愈加高超,名氣也越來越大,十里八村的都來向她討教。她研究出很多新樣子,如“狗牙紋”“斗紋”“棗花”“席迷”“桂花金”“桂花銀”“什樣錦”等。


她還研究在錦上織字,把“富祿壽喜”等吉祥字織於錦上,以迎合現代人的心願和追求。

傳承民族文化,創新魯錦造字:魯錦織造工藝大師趙芳雲


在嘉祥縣,趙芳雲也是唯一掌握在魯錦中織入古詩技藝的人。織字時,條紋字較為繁瑣,一根一提;方塊字織起來容易,三根一提。為了不影響魯錦的整體美觀,字要織的橫平、豎直,字體大小盡量保持一致。由於工序繁瑣,一天只能織幾個字,完成一幅作品需要10天左右。由於這種魯錦傳達著“吉祥如意”的寓意,帶有古詩的魯錦價格高於普通的條紋魯錦。

2008年,嘉祥“魯錦”織造技藝登上國家文化部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趙芳雲被批准為全省唯一的“魯錦”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如何將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通過現代化工業生產發揚光大,而又不失其傳統特色和獨特韻味,是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普遍遇到的難題。

經過多方考察,趙芳雲與嘉祥古精紡魯錦有限公司簽約,成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和技術顧問。與趙芳雲老人簽約的嘉祥古精紡魯錦有限公司,是嘉祥縣較有規模的魯錦經營企業之一。


傳承民族文化,創新魯錦造字:魯錦織造工藝大師趙芳雲


總經理郭文召說:“趙芳雲擁有最傳統、原滋原味的魯錦手工技藝,這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不能失傳。作為魯錦經銷商要為這項技藝的傳承創造條件,這不僅能保留中華文化,還能轉化為經濟價值。”每隔10天,她就去公司開設的魯錦織造培訓班授課,進行技術指導。

目前,趙芳雲最希望的就是儘快找到一個合適的徒弟,把自己創造並改進的織漢字技藝傳承發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