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田文鏡為什麼要趕走鄔思道,真是付不起幕酬嗎?

家庭衛士


田文鏡確實付不起。

在《雍正王朝》中,田文鏡與鄔思道的緣分始於山西。當時,田文鏡路經山西,看到山西各地官員仍在以彌補藩庫虧空為由,向百姓勒索銀錢。田文鏡內心起疑,於是奏報雍正帝,雍正帝遂令其調查山西藩庫存銀實數。

但經過調查,田文鏡發現山西藩庫的存銀數是沒問題的。正在他狐疑之際,江蘇巡撫李衛找到他,並將足智多謀的鄔思道推薦給他,令其幫助他破解山西藩庫大案。



此時,鄔思道答應雍正半隱,遂離開北京雍親王府,來到李衛幕府,一方面幫助李衛,另一方面更是主動接受雍正對他的監視。但是,鄔思道始終沒有放棄擺脫雍正監視,徹底歸隱的念頭。

李衛是雍正的近臣,又是潛邸時的奴才,對雍正忠心不二。鄔思道呆在李衛處,無異於接受雍正直接的監視。所以,想辦法以一個合理的藉口離開李衛,並逐漸遠離雍正,才能有機會徹底歸隱。

而山西藩庫案的爆發,恰好給了鄔思道一個離開李衛的機會。

鄔思道表示,願意幫助田文鏡破解山西藩庫大案,但他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以一年8000兩幕酬的價格去田文鏡的幕府做事,還能盡全力佐其為凌煙閣名臣。

當時田文鏡並沒有想這麼多,只是覺得鄔思道既然能幫自己解燃眉之急,破藩庫大案,又能助其在仕途上升騰,便一口應承下來,表示果真如此,一年8000兩幕酬定當奉上。



而鄔思道則料定田文鏡給不出這一年8000兩的幕酬,由此埋下了他與田文鏡“決裂”離開,逃出生天的伏筆。

後來,鄔思道果然幫助鄔思道破獲山西藩庫大案,揪出了諾敏這個欺君罔上的官員,田文鏡也由此扶搖直上,被雍正欽點為河南巡撫。而田文鏡上任後,面對河南嚴峻的改革形勢,十分吃力,雍正也有意找人幫他在河南穩定住局面,於是在雍正的首肯下,鄔思道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田文鏡的幕賓。

但隨著鄔思道一次次地催要工錢,田文鏡這才意識到一年8000兩銀子的價值。如果從歷史上來看,自雍正年間設置養廉銀以來,清朝的巡撫一級高官一年的俸祿155兩,而養廉銀則高達13000兩。僅看數額,田文鏡能夠支付起這筆一年8000兩的幕酬,但田文鏡還有家裡和衙門裡的其他開銷,如果僅僅在一個小小幕賓身上就花那麼多錢,開銷確實太大了,而且他還是個清官,不肯再去貪汙,這種經濟壓力是他很難承擔的。



鄔思道幾番催要,於是田文鏡生氣了,他大倒苦水,說自己是清官,沒錢。更何況,你天天沒做什麼正事,有什麼可狂的?不過是李衛介紹來的嗎,自己也是巡撫,不受他的統屬。

最後田文鏡給了鄔思道兩條路,要麼降薪,要麼走人。

而這正是鄔思道想要的結果,他就是要讓田文鏡轟他走,自己就能順理成章地離開,臨走前還不忘一次性勒索了田文鏡五千兩白銀作為自己的養老錢。他這是在隔空向雍正表態,自己早已胸無大志,決意歸隱,不問世事,拿這五千兩隻是為了養活自己的後半生,雍正你大可放我離開。


達摩說


《雍正王朝》中,田文鏡是個清官,收入不多,而鄔思道先生為了脫身退隱,有意激怒田文鏡,讓他趕自己走。

一、田文鏡是個清官,收入還要養活全家、師爺、聽差、轎伕等等。

田文鏡是河南巡撫,他的收入雖然不少,大概有一萬兩,但是他所有的辦公費用、請師爺的慕酬、聽差、僕人、轎伕等幾十口人的費用,都是他個人承擔,朝廷不給地方官撥這方面的經費的。這些開支非常大,田文鏡入不敷出,又要做清官,不刮地皮,不收賄賂,所以錢是不夠花的。

二、鄔思道有意激怒田文鏡,好趁機脫身

鄔思道不是一個貪財的人,卻有意做出貪得無厭的樣子,他一個人就要八千兩銀子,而其他師爺只有幾百兩,所以不僅田文鏡反感,就連其他師爺也生氣。

所以,當鄔思道先生有意絮絮叨叨要銀子的時候,田文鏡忍無可忍,說我請不起你,你走吧。


鄔思道趁機脫身,從此歸隱。


陳健4396


《雍正王朝》中田文鏡將鄔思道趕走確有其事,但是並不是田文鏡付不起錢,其實是田文鏡對於鄔思道只拿錢不幹活“消極怠工”的一種不滿意的表現。

你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我就拖欠著不給你“工錢”。這應該是是田文鏡的真實的想法。

田文鏡其實根本沒有想著把鄔思道趕走,即使他不知道鄔思道和雍正的關係,但是鄔思道畢竟是李衛介紹來的,況且當初也確實幫助田文鏡度過了難關,如果不是鄔思道在田文鏡正在為修築河堤發愁的時候來“逼債”,田文鏡萬萬不會將鄔思道趕走。

鄔思道迫不及待的激怒田文鏡,“被”田文鏡“趕走”其實是因為他得到消息,雍正馬上就要來田文鏡這裡,而且雍正正在面臨著實施新政的困難時期,如果再次和雍正發生交集,那麼他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自由將不復存在。

鄔思道當初輔助雍正登上皇位,為了能夠全身而退,給雍正提出了“半隱”的方法,一方面獲得部分的自由,一方面又在雍正的掌握之中,如此才讓雍正放下“殺心”,留自己一條生路。

但是鄔思道的“半隱”之策其實只是權宜之計,他真正的目的是“全隱”,獲得真正的自由。

鄔思道首先來到李衛的身邊,因為李衛是雍正最信任的人,跟在李衛身邊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一直跟在李衛身邊卻不能實現自由,所以鄔思道在李衛的幫助下運作到了田文鏡身邊,田文鏡不認識鄔思道,所以鄔思道拿著每年八千兩的工資卻“消極怠工”,逐漸的讓田文鏡產生了不滿的情緒,早晚會把鄔思道趕走。

人算不如天算,在鄔思道還沒有達到目的之時,雍正卻要來到,鄔思道知道一旦和雍正見面,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會白費。

所以鄔思道才跑到田文鏡跟前“逼債”,激化矛盾,順利的實現了“被”田文鏡逼走的事實,讓雍正都無話可說,實現真正的自由。


逝去即歷史


田文鏡調查山西藩庫一案時,鄔思道替他指點迷津,指出藩庫的銀子是從富商大戶中借來充數,藩庫中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存銀。鄔思道一語道破天機,從而使田文鏡拆穿了諾敏欺瞞朝廷的把戲,從此青雲直上,官運亨通。鄔思道當時在幫田文鏡時就提出過條件,如果田文鏡出任巡撫,那他一年要領八千兩銀子的幕酬,田文鏡當時為了案子的事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當場表示同意。

那麼為什麼田文鏡後來卻出爾反爾,還把鄔思道趕走了呢?

情勢危急 無暇深思

田文鏡答應鄔思道的請求時,調查山西藩庫一案正在最危急的時刻。他查過藩庫,卻發現銀賬相符;他審過知縣,卻發現毫無漏洞。田文鏡並不是奉旨到山西查案的欽差,他是到西北大營傳旨,路過山西時見到橋樑路口,到處都在勒派銀錢,又聽聞百姓口中的議論才覺得其中有詐,當即決定以欽差身份開展調查。這純粹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因此田文鏡在案件調查陷入僵局時,身上揹負著極大的壓力。

正是這時,李衛和鄔思道及時出現,告知可以幫他打贏這場官司,條件是如果他當了一省巡撫,每年需要支付給鄔思道八千兩銀子的幕酬。這就好比一個落水之人突然抓住了一根稻草,田文鏡當即不假思索的答應了這個條件。

事到臨頭 後悔莫及

調查山西藩庫時,田文鏡只是一個區區六品主事,和正二品的巡撫還有十萬八千里之遙。他根本沒想到當了巡撫之後的事情,估計只要鄔思道當時能幫他把這場官司打贏,哪怕提出一年一萬兩銀子的幕酬,他也會立馬錶示同意。

然而,真的事到臨頭的時候,田文鏡卻感覺自己成了冤大頭。升任河南巡撫後,田文鏡又請了四位紹興師爺,兩位管錢糧的稱為錢糧師爺,兩個管刑名的稱為刑名師爺,他們四位無一例外,幕酬全都是每年三百兩。唯獨只有這個鄔先生,平日裡也不見他幹活,幕酬卻是每年八千兩。田文鏡每次見到他,都對之前許下的這個承諾後悔不迭。

德不配位 放言驅逐

假如鄔思道恪守本分,謹遵禮數,忠於職守的話,即使田文鏡覺得自己當了冤大頭,但或許不會趕他離開幕府。可鄔思道不僅不怎麼幹活,而且出言無狀,狂放不羈,動不動就找田文鏡索要幕酬。田文鏡是一介清官,雖說雍正在推行火耗歸公後,巡撫每年大概有一萬多兩的養廉銀子,但幕府里人多事雜,根本養不起每年八千兩幕酬的師爺。

最令他感到惱火的是,鄔思道仗著李衛的面子和幫自己打贏了山西藩庫案的功勞,在他面前沒大沒小,甚至於出言無狀,放聲大笑,這讓貴為巡撫之尊的田文鏡忍無可忍,寧願冒得罪李衛的風險,也要把這尊大佛請走。

於是在鄔思道又一次高聲狂笑之時,田文鏡心中積蓄已久的怨氣突然爆發:“你狂什麼?你以為你是李衛介紹的,我就不敢開銷你。李衛是江蘇巡撫,我是河南巡撫,我不受他的統屬。”

田文鏡提出如果鄔思道能夠事上以禮,和其他幾位先生一樣,每年三百兩銀子的幕酬分文不少,每年八千兩的幕酬自己實在付不起。結果鄔思道早就打聽清楚昨天府裡還進了一注火耗銀子,還出言譏諷田文鏡:“沒有這麼大的塘,就不要養這麼多的魚嘛!”

田文鏡被氣瘋了,接口說道:“罷了,你這條魚太大我養不活了!”命隨從帶著鄔思道到賬房支四千兩銀子,然後打發他走人。

平心而論,田文鏡對當初許下的承諾出爾反爾,確實有失厚道。可他當時是病急亂投醫,沒有仔細推敲便隨口答應了這個苛刻條件,以至於最後出盡洋相,信譽受損。

結語

在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能輕易許下承諾,否則一旦踐行不了,則可能讓自己苦不堪言。正如一句歌詞所唱的那樣“不要輕易說愛,許下的承諾,是欠下的債”。不僅是愛的承諾不能輕許,在許任何承諾之前都應該慎重考慮,仔細推敲,確定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並且能夠如約踐行時才能做出決定。


歷史茶坊


《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鄔思道作為雍正第一謀士,繼位的絕對功臣,並沒有留下了輔助雍正,而是以半隱的方式,來到了雍正心腹田文靜府中做幕僚。鄔思道此舉的目的,一是向雍正表明自己仍在雍正掌控之中,二是讓雍正相信自己仍在為雍正效力。

不過,鄔思道在田文靜府中的幕酬很高:每年八千倆銀子。眾所周知,田文靜是一個清官,且對腐敗深惡痛絕,他每年收入也就一百多倆銀子,並不算高。因此,田文靜還真付不出鄔思道的八千倆幕酬。不過,電視劇中的鄔思道的離開,其實並不是田文靜趕走的,而是他自己想走,因此藉著幕酬一事激怒田文靜,逼著田文靜趕自己走。田文靜雖然最後還是付了鄔思道的幕酬,這次是他違規了,違規一次可以,總違規可不行。

鄔思道此舉聰明的很:現在不是我要擺脫你的控制,是你的人要趕我走呀!


孤舟釣江雪


在《雍正王朝》裡,鄔先生其實代表了雍正的黑暗面。鄔思道之智比肩諸葛亮。鄔先生對朝局對康熙的心思,都看的是清清楚楚。替四爺參謀是步步精準,箭無虛發。

勸諫四爺拒接刑部大案,上書舉薦廢太子復出,派年羹堯去江夏鎮抓任伯安弄百官行述,以金牌令箭放出十三爺,保駕四爺登基成為雍正皇帝,立下汗馬功勞。

雍正登基後,鄔思道選擇了隱退,不貪戀權力和榮華富貴。他知道四爺會殺掉一批辦秘密差使的人。飛鳥盡,良弓藏。勸十三爺也要謹慎小心,辭掉鐵帽子王的封賞。

鄔先生不僅瞭解康熙,瞭解雍正,年羹堯,也自然十分了解田文鏡。田文鏡也是個清官,替雍正推行新政,遇到阻力。鄔先生給田文鏡開出了8000兩銀子的工資,田文鏡府上的大頭基本都被鄔先生拿去了。這得田文鏡做數十年的官才能賺到這麼多工資。

田文鏡是真的清廉沒有太多錢,厭惡鄔先生貪婪,他也不清楚鄔先生的才能。想趕鄔先生走。後來年羹堯催逼軍需糧草,鄔先生是派上了大用場。歡迎大家關注小謎影評,小迷影評對《雍正王朝》一集一集進行了精解。幫大家梳理劇情和隱含的內容,解讀處事競爭取勝的智慧。


小謎影評


鄔思道是自己想走,才走的。以田文鏡的智商,真沒實力“趕走”鄔思道!解說這個問題之時,也要說一個問題:向雍正告密的人是誰?是誰向雍正透露了鄔思道要去田文鏡哪裡?

鄔思道想離開田文鏡,這是早有預謀的,這也是他離開雍正監視的最後一步。

鄔思道如果是為了錢,或者為了富貴的生活,他留在李衛哪裡就行了。李衛和翠兒都很尊敬他,李衛又不死板,肯定會讓鄔思道後半生過得很富足。而且,李衛又會偏向於保全他,可以說是鄔思道的理想歸宿。

例如:鄔思道想去田文鏡哪裡的事,李衛沒經過雍正同意,就先帶著鄔思道去見了田文鏡。李衛肯定是想找個機會,再慢慢跟雍正說。當雍正當面問李衛時,李衛才趕緊圓場,說是在入京的半道上辦的事,沒來得及說。而且,這只是一個“玩笑”。

這件事反映兩個問題:第一,李衛對鄔思道言聽計從,非常尊敬和信任鄔思道。第二,雍正在李衛和鄔思道身邊放著眼線!之前,我以為是鄔思道身邊那個“如月”,可是,鄔思道從田文鏡哪裡離開的時候,帶走了如月。所以,如月不是眼線。這個眼線可能是李衛身邊的人。也是因此,李衛面對雍正的“質問”,驚出一身冷汗。既然李衛自己身邊也不是鐵板一塊,雍正又同意讓鄔思道去田文鏡哪裡,李衛也就真的送鄔思道去找田文鏡了。

李衛哪裡也不是鐵板一塊!這點鄔思道早就知道,李衛剛剛知道。所以,真正的歸隱,才能獲得最後的安逸。鄔思道必須徹底斷絕和雍正聯繫。但是,他不能連累李衛這個忠心耿耿的奴才,他需要一個逃跑的“跳板”。

鄔思道不愛財,也就不需要計較錢財問題。他去田文鏡哪裡,就是為了逃跑。

田文鏡什麼人,鄔思道早就知道的。刻薄,寡恩,尖酸,實在是不好相處。雍正潛邸那些得力干將,只要雍正和老十三見過的,他鄔思道也都認識。可是,偏偏這個田文鏡,鄔思道不僅見都不想見,更別說幫他出謀劃策了。鄔思道跟他,真是兩種人。

這次去田文鏡哪裡,也是想找個合適地方出逃。田文鏡跟鄔思道沒私交,雍正不會為難他。而且,田文鏡不好相處,愛耍官威,對下屬經常高聲斥責。鄔思道只要稍微“懶”點,找個由頭,就會點著田文鏡的怒火。然後,兩人就一拍兩散了。

結果也確實如此。河南土皇帝田文鏡一言不合,把討債的農民工鄔思道趕走了。這可是田文鏡第2次拖欠工資了,已經拖欠了4000兩了。而且,鄔思道也打聽好田文鏡有錢(有筆火耗銀子到賬)才來找他的。田文鏡被鄔思道懟的啞口無言,把拖欠的工資給結算了,一生氣就把鄔思道趕走了。

之前我在別的文章中也分析過,田文鏡從布政使升任河南巡撫,一年只火耗銀子就多拿10000兩銀子!這筆錢,完全夠支付鄔思道的8000兩幕酬。只是,田文鏡太貪心,不想繼續兌現“分紅”諾言。

鄔思道走的時候說的很明白,你要是真沒錢,我一個大字不要都行!但是,田文鏡真就是過河拆橋,真覺得用鄔思道不值這個價,(別的師爺一年才300兩銀子),所以他也不好好跟鄔思道談。

鄔思道擺平田文鏡,趕緊帶著如月走了,生怕晚了就來不及了。可見,真是鄔思道自己想走了。因為雍正要來了!雍正對於如何處理年羹堯的問題,需要找鄔思道參謀一下。鄔思道礙於秋月的感情,不想摻和這件事。所以,鄔思道必須要趕緊走。

雍正沒見到鄔思道,就直接去找李衛了。李衛支持雍正處理年羹堯,又遇上年羹堯殺孫嘉誠,雍正就順勢下決心把年羹堯拿下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鄔思道是李衛推薦過來的,礙於面子田文鏡收下了,可是高昂的薪金對於清廉的田文鏡的確有些負擔不起。

再則田文鏡有眼不識金鑲玉,把鄔思道當做靠關係上位的一般師爺,最後輕易被激怒給鄔思道急流勇退助了一把力。

猶記得鄔思道在聽了田文鏡讓他另謀高就的話之後,絲毫沒做停留,果然剛剛離開皇上就到了。

論智謀,十個田文鏡也不抵半個鄔思道。


吾楹


這個分2個方面來看吧。


從田文鏡角度:

1.他是真的付不出幕酬了,因為他不貪,為官清廉,而且當時火耗歸公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成效也還沒有見成效,府庫收入不多,而鄔思道一年的幕酬就要8000兩白銀,實在是給不起

2.田文鏡對讀書人很差,對鄔思道很好,這是迫於鄔思道是雍正潛邸時的謀士,這樣的矛盾存在,讓他實現政治抱負有了牽絆和顧慮


從鄔思道角度:

1.這人是鬼才,他對政局和朝廷洞若觀火,知道雍正不久要來河南,用激將法激怒了田文鏡,然後帶著小姑娘趕緊跑路,以求生存

2.他也猜到了田文鏡的心思,不想成為田文鏡的絆腳石


綜上,他們2個人是各懷心思,雖有不捨,但也是無奈之舉啊。


人本自然


《雍正王朝》田文鏡為什麼要趕走鄔思道,真是付不起幕酬嗎?


歷史上確有鄔思道這個人,他也的確是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幕僚,鄔思道字玉露,紹興人,由於科舉不得意,就以遊幕為生,自古紹興出師爺,鄔思道也是紹興師爺中的佼佼者,他任田文鏡幕僚期間乾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兒就是,摸準了雍正的心思,替田文鏡寫了參奏隆科多的奏章,雍正拿這個奏章大做文章,最終處理了隆科多,田文鏡從此成為雍正寵臣,後來,田文鏡和鄔思道出現矛盾,鄔思道辭職走人,李嶽瑞《春冰室野乘》記載“後來田、鄔二人以事齟齬,鄔憤而辭去”,從此田文鏡奏事兒,經常摸不到雍正的脾氣,屢次被譴責,又重金把鄔思道聘請回來,歷史中鄔思道和雍正並沒有交集。

而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輔佐雍正登上帝位,為躲避雍正的滅口,鄔思道採取半隱的策略,去當江蘇巡撫李衛的幕僚,李衛既是雍正的寵臣,更是雍正在潛邸時的奴才,對雍正忠心不二,鄔思道在李衛這裡,既脫離了雍正的視線,又在雍正的監督之下,這是鄔思道的第一步棋,半隱,他的第二步棋就是再找一個合理的理由脫離李衛,逐漸遠離雍正,最終實現徹底歸隱的目的。

鄔思道走第二步棋最關鍵的人物就是田文鏡,他隨著李衛路過山西“偶遇”田文鏡,這個機會把握的非常好。

最初,田文鏡只是到西北大營傳旨,路過山西,看到橋樑路口都在勒索錢財,因為雍正正在清查各地虧空,山西藩庫虧空很大,官員們只有勒索百姓來充實藩庫,田文鏡感到其中有詐,就向雍正請旨以欽差身份清朝山西藩庫,其實他就是立功心切,純屬狗拿耗子,清查中卻發現銀賬相符,審過知縣,也毫無漏洞,此時的田文鏡害怕了,因為這件事鬧大了,天下皆知,查不出來,既無法給雍正交差,還得罪了整個山西的官員,況且,山西巡撫諾敏是雍正樹立的典型,又是隆科多推薦的人選,查不出個結果來,自己前途、命運堪憂。

此時的田文鏡毫無頭緒,就如熱鍋上的螞蟻,正在這時,李衛帶著鄔思道送上門來。

鄔思道提出如果讓他進入田文鏡的幕府,並每年支付他8000兩的幕酬,他就能為田文鏡解決當前的這個大難題。正焦頭爛額的田文鏡好比一個落水之人突然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他沒有討教還價的餘地,立即爽快答應了。

鄔思道為什麼提出每年8000兩幕酬呢?這就是他的精明之處。

鄔思道在李衛的幕府裡,李衛肯定不會給他8000兩,鄔思道在李衛處深知一個巡撫一年的收支情況,8000兩的師爺,以巡撫的收入水平根本用不起,就是雍正當皇子的時候也得肉疼。

清朝巡撫屬於正二品,一年的年俸是155兩白銀,155斛祿米,13000兩養廉銀,清朝1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175元,一斛米相當於200斤,我們以1.8元/斤計算,再加上養廉銀,巡撫一年的收入相當於236萬元人民幣,你一定會覺得不少呀,比現在的省部級官員多很多了,其實,這些錢不是給一個人花的,他的家庭開支、身邊工作人員(書吏、僕役、家丁以及負責辦公、保衛、出行、勤雜人員)工資、辦公費用、各種招待費都要從這裡面支出,總之一句話,整個巡撫衙門,只有巡撫大人一個人是正式國家編制,其他人員都是編外的,這些人的工資都要巡撫大人自己解決,僱傭多少人你自己看著辦,國家不會為你出一毛錢。

尤其是幕僚的開支是一個大頭,這些幕僚的工資高的出奇,一個厲害的師爺年收入達到近千兩,這是舊例,誰也打不破,你愛僱不僱,但是你要是不僱傭師爺,很多事兒就要你自己上了,算錢糧、收賦稅、徵兵役、理卷宗,沒有師爺還不把你累死,所以,離開了師爺就像丟了柺杖,寸步難行,清代向來有“無幕不成衙”的說法,因此,也就催生了師爺這門行業。

鄔思道要8000兩幕酬,等於把巡撫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二都拿走了,整個巡撫衙門根本就無法運轉了,是鄔思道缺錢花嗎?根本不是,他的目的就是逼著田文鏡趕緊把自己開了,自己好名正言順的走人,開始自己的“全隱”生活。

田文鏡終於忍無可忍,把鄔思道攆走了!8000兩幕酬其實就是鄔思道的脫身術

清查山西藩庫時,田文鏡還是一個六品主事,他也沒想到日後能當上巡撫,先過了眼前這一關再說,所以有病亂投醫,答應鄔思道,只要自己當上巡撫一定聘請他當師爺。

經過鄔思道的指點,田文鏡才知道山西藩庫的銀子是從富商處借來充數的,鄔思道一語道破天機,田文鏡終於拆穿了諾敏的真面目,很快因功升任河南巡撫,他踐行承諾,聘請了鄔思道,他壓根就沒打算給鄔思道每年8000兩銀子的幕酬,因為這也太離譜了。

結果鄔思道認真了,經常向他討要幕酬,事到臨頭田文鏡才發現自己成了冤大頭,他擔任巡撫後,又聘請了4位紹興師爺,兩位管錢糧,兩位管刑名,每位每年的酬金是300兩,而這位鄔大爺平時不幹活,架子還挺大,狂放不羈、出言無狀,時不時提醒自己還欠他8000兩,甚至還當著同僚的面提這件事,引起大家鬨笑,最終,鄔思道為討要幕酬,兩個人撕破了臉皮。

田文鏡“你狂什麼?你以為你是李衛介紹的,李衛是江蘇巡撫,我是河南巡撫,我不受他的統屬!”
田文鏡“你要想安生在這兒做事兒,我是以禮相待,每月25兩酬銀,我這池子就這麼深,別說8000兩一年”
鄔思道“我不是討債,我是討工錢,去年的幕酬你還欠了我2000兩,說好了到西北運了糧草,回來就付,結果沒給,今年上半年的幕酬該付4000兩”。
田文鏡“你總得等我有錢”。
鄔思道“我已經打聽清楚了,昨天你還進了一注火耗銀子,一共是5000兩,對不對”。

田文鏡“5000兩,你就要拿走4000兩,這麼多人要吃飯”。
鄔思道“這我管不著,沒有這麼大的塘,就不要養這麼多的魚”。
田文鏡“你這條魚太大了,我養不活了,給他付4000兩,然後打發他走人”。
鄔思道“東翁,這可是你讓我走的,我一個大子兒不要也沒準,既說到這份上,我這就走”。

結完帳,鄔思道第二天一早就無影無蹤了,因為他從河南巡撫衙門收到的各種報告中已經得知,雍正馬上就要來了,所以,他才故意激怒田文鏡,讓他趕緊放自己走人,不然的話,雍正來到,一定會召見他,見面時怎麼說呢?如果雍正再次留他,他去不去?再次相見,自己經營這麼多年的“全隱”大計可就泡湯了。

所以,田文鏡付不起幕酬是真,鄔思道討要幕酬是假,他只不過為自己的離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而已。

鄔思道前腳走,雍正後腳就到了,很快就想見鄔思道,田文鏡要去追,雍正卻阻止了他,他知道,鄔先生是有意躲開他,經過這些年的監視,鄔先生不但沒有透露自己當年乾的不可見人的事兒,相反還在清查山西藩庫案和西北戰爭上幫了自己大忙,已經仁至義盡,兩個人緣分已盡,再無見面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