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01 噩梦中的噩梦:“感觉剥夺实验”

你曾经被蒙住眼睛,捆住手脚,独自躺在床上吗?

有的人会说,口不能言、目不能视、手不能动......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也有人会不屑一顾,就是躺着不能动呗,和睡觉一样,有啥可怕的?

真相到底如何?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心理学上的著名实验——“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 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克斯顿、赫伦、斯科特等人组织了这个实验,而被参与实验的大学生,正安静地躺在实验室里。

实验人员给他们戴上护目镜(没有图形视觉),开着单调的空调声音(限制听觉),手臂被套上纸筒套袖和手套(限制触觉),腿脚被固定住(限制行动)……总之,所有来自外界的刺激都被“剥夺”了。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最开始,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还能安静地睡着,或者考虑要交的论文。

可是没过多久,糟糕的状况就出现了:学生们感到烦躁、恐慌、失眠、不舒服,甚至产生幻觉

虽然被试当时每天能得到20美元的报酬,可就算是这么有诱惑力的条件,依然让他们难以坚持3天以上。

被实验者在平均参与了72小时后,全部退出了实验。

他们均出现了幻听、幻觉、注意力涣散、无法集中精力、紧张焦虑等问题,有的人甚至思维反应迟钝,出现情绪、行为方面的紊乱。

参与实验的学生,没有例外,需要数十天才能恢复正常。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这个实验就说明,人类要想正常生存,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十分重要。

放在家庭教育里,这个实验的意义,就是要让孩子多去体验,不要以保护的名义,摧毁他们的自我。


02 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大佬”,师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他提出了人类出生到死去的生命历程中,一共需要经历八个发展阶段。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埃里克森认为:

“每个阶段的任务如果能够顺利解决的话,那就可以促进个体后续的顺利发展”。

通俗点说,就是前一阶段的任务只有完成的好了,才能促进下一个阶段的更好发展。进一步说,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当然解决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与家庭教育最为密切的,则是0-12岁的4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0-2岁)、儿童期(2-4岁)、学前期(4-6岁)、学龄期(6-12岁)。

在婴儿期(0-2岁),婴儿的需要与看护人建立情感纽带。通过与抚养者培养信任感,从而为将来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在儿童期(2-4岁),孩子的任务就是获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克服自卑和分离焦虑。

在学前期(4-6岁),需要孩子和他人建立链接,学会去交朋友,主动做事,克服内疚感。

在学龄期(6-12岁),学习成了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所以培养和保持他们的内驱力,就成了父母的关键问题。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有的孩子上小学后,遇到什么事情都往后躲,畏畏缩缩,更不敢探索与尝试新鲜事物。背后的原因,就很可能是他婴儿期,没有和看护人建立起良性的连接,不愿意信任别人;或是儿童期被父母包办的事情太多,他已经失去了去感受这个世界的胆量了。

心理学者武志红也做过形象的比喻。

一个1岁多的宝宝在地上玩,离他身体不远处有个玩具。如果想得到这个玩具,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大人帮忙,手一抬就给宝宝递过来了;

要么就是宝宝艰难爬过去,可能中途还要歇个几回,才能拿到心爱的玩具。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虽然结果一样,但是宝宝心情肯定截然不同。

如果是大人帮忙拿到的玩具,宝宝肯定想:“爸爸/妈妈太厉害了!”

如果是宝宝自己拿到玩具,他肯定想:“我自己真是棒棒哒!”

没有大人代劳,宝宝会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也就培养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了。

就像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的: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03 别再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感受”世界的机会了

还记得当年被退学的那个神童魏永康吗?

据说他2岁的时候,就能认识1000多汉字。4岁的时候,知识水平相当于初中生,8岁进入重点中学,13岁上大学,17岁就考入了中科院。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而这样一个看似前途无限光明的神童却在20岁的时候被中科院退学了。理由在我们看来可能很荒诞,生活不能自理。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20岁了还会生活不能自理。原因就在于母亲对他“密不透风”的照顾。

为了让儿子能够认真读书,母亲曾学梅从小就不让他管除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就算儿子上了高中,曾学梅还会亲自给他喂饭。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但是到了中科院之后,魏永康没了母亲的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气温变化,他不知道不增减衣服,房间不会打扫,衣服不会洗,甚至看书太过于专注,忘记了还有考试等等。因为他忘记写毕业论文,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研三那年,魏永康被学校劝退。

难以想象,一位天才少年,竟因为无法照顾自己,而被退学。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母亲对她的“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生活能力的机会。忽视了孩子在生活能力上的锻炼。等儿子需要独自面对世界时,只能屈辱投降。

也许魏永康的例子有些极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家庭里存在这样的现象:

家长习惯“越俎代庖”,书包帮着背、鞋带帮着系、怕摔不让跑,孩子除了学习,想做其他任何事都会被禁止。时间长了,孩子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力。

父母的行为,表面上看似是为孩子好,怕他们受到伤害,结果却把孩子与外界隔离开了,剥夺了他们的感觉和探索世界的机会。父母的羽翼下,也许是安全的。但

但孩子终究会长大,世界要给他们的上的残酷一课,永远不会缺席。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04 从此刻起,请尊重孩子的边界

喜欢包揽孩子事情的父母,还会有其他一种可能,那就是没有从心里,没有尊重孩子的边界。

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连你的命都是我给的,我管你那不就是爱你吗?!”所以从小到大,他们习惯了对孩子指手画脚,充满控制欲。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曾说:

”2-6个月的婴儿期是正常的共生期,之后的都是病态共生“。

”6个月至2岁期间是个体化分离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会开始尝试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开始学着爬行、尝试自己吃饭,开始有自己的主见“。

所以宝宝在2岁之前,会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而2岁之后,孩子产生了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和妈妈的不同,也开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这个世界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乖巧的宝宝,在进入2-3岁后,突然变得十分叛逆、淘气。这是因为从此刻开始,孩子要发展为独立的个体了。

而这种心理上的分离,是人与人边界感的基础。

“我尊重你,同时请你尊重我”。这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了。

但如果父母忽视孩子要独立的发展需求,还是按照小宝宝的原则要求他们,只会让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或者变成“牵线木偶”,凡事都由父母来做决定。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把感受、体验世界的权力还给孩子,同时要尊重你们之间的边界感,对成年的子女尤其如此。

记住:相互关心,各自安好,一切就已足够。


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父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与世隔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