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這個4A景區,乾隆皇帝曾在此下榻,同時也是甬商之源

在鄭氏十七房內有一片湖水,就是“淇水湖”。橋的對面就是一幢幢的十七房古建築群,橋映著水,水映著建築,別有一番風味。關於淇水湖還有一個小故事。當年,乾隆皇帝帶著他的愛子成親王遊山玩水,曾留宿十七房的後堂樓。古村小巷、小橋流水,十七房獨特的江南風情吸引了他們。兩人都非常喜歡這裡,成親王還寫下了“淇水煙波半含春色”的詩句。即使當時還是冬天,成親王仍然覺得這淇水“半含春色”,美麗迷人。“淇水煙波半含春色”,這一詩句的最早記錄出現在唐朝的《全唐文》裡,上聯是“太行松雪映出青天”。不過成親王留下的只有這一句手跡,並且是作為上聯的,沒有下聯。

寧波這個4A景區,乾隆皇帝曾在此下榻,同時也是甬商之源

鄭氏十七房最著名的莫過於旗杆格弄。小弄的北邊是後堂樓,南邊是立房。這條小弄,頗有來頭!最前端,有個門樓,以前官員都是從那扇門進來的,在門首那裡一律下轎下馬,步行進入,據說這裡就是成親王留居時經常徑行之路,所以又稱“百步御路”—親王都步行,官員們到此又怎能不步行。

寧波這個4A景區,乾隆皇帝曾在此下榻,同時也是甬商之源

當地的老百姓中流傳著十七房三寶的說法,其中一寶就是講旗杆,是這麼說的:十七房旗杆最多、最高、寧波也能看得到。又因為這條小弄上旗杆最多,最高,就漸漸地把這裡叫做旗杆格弄了。旗杆旁的馬頭牆,也是十七房的三寶之一。這裡的馬頭牆大多為四級,而我們國內的其他建築中,馬頭牆多以二、三級居多。級數越多,門第也越高。十七房的馬頭牆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馬頭牆的簷角有“倒立士”、“下山虎”等各種動物造型裝飾,不像一般的馬頭牆簷角用灰泥搪塞了事。

寧波這個4A景區,乾隆皇帝曾在此下榻,同時也是甬商之源

在後堂樓的正門前,上面有一塊“進士”的匾額,左側為“登科”,右側為“經元”。門口有兩塊抱鼓石,一方面有鎮宅的作用,一方面又含著吉祥的祝福。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摸摸後堂抱鼓石,官位節節高”。後堂樓是鄭氏十七房建築中,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宅院。它坐北朝南,由南、北兩座宅院組成。宅內的每個地方都是相通的,進去就像進了迷宮,分不清東南西北。

寧波這個4A景區,乾隆皇帝曾在此下榻,同時也是甬商之源

在以前,後堂樓裡有人辦婚事或喪事的時候,就不分你家我家,都是一家人,把房子全作公用。而這裡的房子之間,都設有過廊亭,可供休息,下雨天串門過屋既不溼腳,也不會淋溼衣服,天熱的時候也不怕太陽曬。後堂樓的兩排廂房及兩個正廳,是十七房鄭氏家史展館,全面展現十七房鄭氏家族曾有的輝煌與燦爛。這裡還有拋繡球的民俗活動參與一下,說不定能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寧波這個4A景區,乾隆皇帝曾在此下榻,同時也是甬商之源

鄭氏十七房鄭氏家史展館,以後堂樓的兩排廂房及兩個正廳為底本。第一展區是東滄公雕像,鄭氏十七房的名字就是因他排行十七而得來的。第二展區房間正中,可以看到鄭氏家族的由來。第三展區主要展陳的是十七房的建築特色。第四個展區是“甬商之源”,展示了鄭氏家族這個商幫,如何成為了寧波幫的重要源頭之一。第五個展區主要展出的是鄭氏十七房家族在商業上的成就。

寧波這個4A景區,乾隆皇帝曾在此下榻,同時也是甬商之源

“鳳祥銀樓”,“英雄墨水廠”,“茂昌蛋業公司”這些鄭氏族人創立的商店和公司,在當時,有些甚至在現在,都十分有名。從“四恆銀號”展區裡,可以瞭解到恆利、恆和、恆興、恆源四大錢莊,都是十七房人鄭世昌父子在北京開設的。經過“造船業展廳”就來到了第五展區:“報效桑梓”。講的是鄭家好這些人,投資教育及疏河、建橋等公益事業的事蹟。最後一個展區是“光耀門楣”。房間的正中是LED地圖展示鄭氏發展的脈絡,順著曲曲折折的遷移路線,彷彿看到了鄭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

寧波這個4A景區,乾隆皇帝曾在此下榻,同時也是甬商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