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諸葛亮,這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作為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在他死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受到了難以數計的贊褒。尤其是作為智者的形象,長期被人們傳為口碑。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卻從不同角度,對諸葛亮當政時期的諸多失誤,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用人問題上更為集中。

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一、不善於選賢任能

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對人才有求全責備的過分苛求。

對那些確有特長,但有些雄才,往往因小棄大,見其瑕而不重其玉。例如彭羕,才識過人,經龐統和法正兩人聯合向劉備推薦,得到重用。當然彭羕也有缺點,特別是生性驕傲,不拘小節。諸葛亮因此對彭羕十分不滿意,說他

“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必欲除去而後快。所以當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期間,蜀漢政權內,除魏延、楊儀、蔣琬、費禕、姜維等寥寥數人外,似乎再沒有多少人可用。與劉備在世時的人才濟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另一種意見更認為,諸葛亮外寬內妒、氣量狹窄、不能容人。

李儼曾是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與諸葛亮同受遺詔的兩輔政大臣之一,才能和資格都可以與之匹敵。因此招致諸葛亮的妒忌,最終還是被抓住一點過失,廢為平民,直至流放終生。因這種原因被廢的賢才能人,並非李儼一人,廖立也是。

二、不注意對人才的培養

有的論者指出,諸葛亮總是不肯給人壓擔子。

他身為丞相,理政治軍時,大事小事一把抓,甚至連公文簿記都要親自校對,不肯分權與人。蔣琬、費神都是他挑選的主要繼承人是很有培養前途的。但諸葛亮從未讓蔣、費擔任過負責一個區域或一支軍隊的全面工作,沒有讓他們參與過多少重大政治和軍事的決策。由於這些人才缺少實際工作的全面培養和鍛鍊,在諸葛亮身後執政時,就顯得沒有多少聲色。

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也有論者認為,這種包辦一切的作風,可能出於諸葛亮對部屬的不信任態度。

在蜀國對諸葛亮有一股迷信的情緒,他本人也以為,除自己以外蜀國很難再有人能擔負起統一天下的重任。因而連續親自率軍六出祁山,平時也就事必躬親,不肯放手培養和選拔新人接替自己。

還有的論者認為,諸葛亮對部屬的缺點,有時竟採取遷就姑息的做法,使他們得不到及時的改正和提高。關羽為人勇猛剛毅,但驕傲自大、剛愎自用。馬超歸漢後,得到重用,關羽很不服氣,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

“人才可誰類比”。

位居首輔的諸葛亮對此有害團結的言行,絲毫不加批評,相反奉承關羽說:

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翼德指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指關羽)之絕倫逸群也”。

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三、用人不懂揚長避短

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不懂用人之長。

例如對馬謖的使用就是這樣。馬謖確有雄才大略,當諸葛亮出師征討南方少數民族反叛時,他建議採用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的著名策略,被採納後效果極好。可見,馬謖善出計謀,是一個當軍師的人才,並不是一位戰術家。對他的使用就要考慮揚長避短,但諸葛亮竟然讓他帶重兵守街亭,這是很大的失策。

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也有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不會調節部屬之間的矛盾,組成合理的領導機構。

魏延、楊儀兩人,一武一文,才能出眾,是諸葛亮得力的左右手,但兩人互不買賬,常常鬧得水火不相容。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曾預言,楊、魏兩人相處在一起必為禍亂。諸葛亮卻沒有認真加以調節。終於在他身後,發生了楊、魏火併,魏延被殺,並夷三族,楊儀也遭流放。

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這就是不一樣的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