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真偽復誰知


一生真偽復誰知


此句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

大意是,對人的看法,不要囿於一時一事。忠心耿耿的周公一度被流言中傷,卑鄙狡詐的王莽曾經異常謙恭,如果死亡來得早一點,他們的口碑中會截然相反。

在白居易看來,一個人的本性早就確定了。活得足夠長,才能充分展現出來,如果活得不夠長,往往會導致誤判,好人看成壞人,壞人看成好人。

本人看法,與此不同。人是善惡混合體,半是神仙半是魔鬼。絕大多數人,不會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也不會只做壞事不做好事。做人要厚道,對人不要輕率作絕對化的褒貶。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曾經評述:關羽名聲顯赫有些僥倖——“關羽之復歸於昭烈,幸也;假令白馬之戰,不敵顏良而死,則終為反面事仇匹夫,而又奚辭焉?”

有一句以關羽為主人公的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身子雖然在對立的一方,但心裡想著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關羽原是劉備手下“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哥們將領,怎麼會“身在曹營呢”?

事情發生在《三國演義》第24回,劉備兵敗,奉命保護劉備兩位夫人的關羽被曹軍包圍,曹操念他是個人才,不忍殺之,遂派張遼勸降。關羽提出三個條件:第一,降漢不降曹。第二,優待劉備家眷。第三,日後有機會,還要追隨劉備。曹操滿口答應,關羽放棄抵抗投降。在第25回的白馬之戰中,關羽將袁紹大將顏良斬於馬下,為曹軍勝利立了頭功。不久,關羽找到機會逃出曹營回到劉備身邊。

針對白馬之戰,王夫之做了一個假使,如果不是關羽殺了顏良,而是關羽被顏良殺了,那麼“反面事仇匹夫”的惡名,關羽就永遠洗刷不掉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馬占山將軍屈服於日軍的軍事威脅和政治誘惑,於1932年2月降日,就任偽黑龍江省長,3月又出任偽滿軍政部長。降日後,他一方面遭到全國上下聲討,另一方面也面臨日軍整編部隊剝奪軍權的壓迫,遂生反正之心,於當年4月7日通電反正,再舉抗日旗幟。抗日戰爭期間,他率部積極參加了綏遠保衛戰和陰山血戰,國民政府授中將加上將銜。1950年去世後被認定為抗日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軍佔領北平,成立了偽政權,張自忠出任偽市長,平津輿論界一度以漢奸視之。10天后,張自忠宣佈辭去所有職務,秘密潛離參加抗戰,1940年在襄陽對日作戰中,壯烈犧牲。1946年,國民政府明令張自忠入祀全國忠烈祠。1982年民政部批准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號稱電影史上NO.1的美國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由摩根·弗里曼扮演的抒情主人公,十幾歲時因殺人坐牢,幾十歲的牢獄生活,使他變成了一個老人,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心智成熟善良仗義的好人。假使他生命的腳步停留幾十年前,人們就無法目睹幾十年後,他改惡從良的巨大變化了。

其實,人性不僅有縱向前後變化,而且還有橫向矛盾衝突。200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伯納德行動》(又譯《偽鈔風暴》)講述的是,1936年,納粹命令集中營囚徒大量偽造英鎊和美元,以破壞盟國經濟。囚犯薩利作為製假團隊技術負責人,面臨兩難選擇,如果從命,就是助紂為虐,如果抗命,團隊包括他自己會被屠殺殆盡,最後他選擇了從命,挽救了絕大多數難友的生命。

薩利是英雄還是孬種?這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說得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