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品讀-第11篇-敗家老爺們與旺夫老孃們

漢紀九-十(公元前140-前125年)

漢武帝,中國歷史上知名度位於前列的皇帝之一,也是《沁園春-雪》裡提到的五帝之一,後世對他的評價譭譽參半,《通鑑》用了整整6捲來記述武帝在位54年間的歷史。

資治通鑑品讀-第11篇-敗家老爺們與旺夫老孃們

清陝西巡撫畢沅立的漢武帝茂陵碑

《品讀》這一系列計劃以3篇的篇幅回顧這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時期,在這54年裡: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李廣,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有“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有推恩一策弱諸侯的主父偃,有天人感應的董仲舒,有廢帝風氣開創者的權臣霍光,有《史記》執筆人司馬遷,有貝加爾湖畔牧羊十九年的蘇武,有開闢絲綢之路出使西域第一人張謇,還有帶領五千步兵與匈奴八萬騎兵一戰到底的李陵(李廣之孫),群星閃耀,如恆河沙數。那麼,就開始吧。

主要事件與典故

  1. 儒學大家董仲舒出場
  2. 竇嬰、田蚡之爭
  3. 平定閩越
  4. 衛青以外戚身份出場
  5. 設伏馬邑,標誌漢朝開始主動打擊匈奴
  6. 設朔方郡,建朔方城,用以防備匈奴
  7. 張謇出使西域

領銜主演:漢武帝、董仲舒、竇嬰、田蚡、衛青、李廣、司馬相如、東方朔、公孫弘、主父偃、張謇

武帝執政初期這十五年間,其實並無太多大事兒發生,即使像“推恩令”這樣為後世稱道的陽謀,由於需要長時間才能顯示其效果,在這十五年間也並未掀起波瀾。

值得一提的是馬邑設伏,雖然最終匈奴並未中伏,但漢朝算是開了個主動打擊匈奴的頭兒,這才能有之後的封狼居胥。還有蘇建修築朔方城,這個小城雖然耗費巨大,但把漢朝的防禦與進攻支點向前推進了很多,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再有張謇出使西域,聯繫大月氏夾擊匈奴,來去花了十三年時間(其中被匈奴抓住兩回,扣押了十二年左右),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接下來說5個小故事。

敗家老爺們 vs 旺夫老孃們

正史裡很少寫八卦、趣事,漢紀九里難得記錄了一件,抄下來做開胃菜。

武帝等人(外出遊獵)曾在夜間到達柏谷,去旅店投宿,向旅店的主人(敗家老爺們)要酒,主人說:“沒有酒,只有尿!”而且, 旅店的主人懷疑武帝一行人是強盜,召集了一些青年後生準備收拾他們。店主的妻子(旺夫老孃們)見到武帝的體態容貌,覺得不同尋常,就勸阻丈夫說:“來客不是普通人,而且他們已有準備,不能圖謀收拾他們。”丈夫不聽勸告,她就讓丈夫喝酒,等他喝醉了之後把他捆起來,把召集來的青年後生都遣散了。然後,店主妻子就殺雞做飯招待客人。第二天,武帝返回宮中,召見那位婦人,賞賜千金,任命她的丈夫做羽林郎。


有沒有xx微服私訪記的即視感?如果不是老孃們眼力勁好,有大智慧擺得平老公,恐怕第二天這家人得到的不是賞賜與官位,而是夷滅三族了。人生很多大的轉折,都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引發的,不可不慎。


李廣難封

王勃的《滕王閣序》里名句很多,最為世人知曉的便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日或春日的午後,在太湖邊經常也可見到如此的景色。

資治通鑑品讀-第11篇-敗家老爺們與旺夫老孃們

2017年春 攝於太湖東山

《滕王閣序》裡還有一句,個人也很喜歡“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裡的李廣就是指飛將軍李廣了。

李廣身經百戰,膽識謀略過人,箭法超群,卻一生未能封侯,最後落得個兵敗自殺。關於他的死,後兩篇再說,先來看看他的膽識與箭法。

李廣擔任上郡太守,曾率領一百名騎士出行,遇到幾千匈奴騎兵。匈奴人看見李廣的小隊伍,以為是漢軍大部隊派出的誘兵,都吃了一驚,佔據高山擺開陣勢。李廣所率領的一百名騎兵都很害怕,想馳馬逃跑回去,李廣制止說:“我們離開大軍數十里遠,現在,如果就靠這一百騎兵的隊伍逃跑,匈奴人追殺射擊,我們馬上就完了。現在我們留在這裡,匈奴人必定把我們看成大軍的誘敵隊伍,一定不敢進攻我們。”李廣命令騎兵們說:“前進!”來到距離匈奴陣地約有二里的地方,停止下來,李廣命令說:“都下馬解下馬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很多,而且離我們很近,如果出現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敵人估計我們會逃跑;我命令都解下馬鞍,向他們表示不逃跑,用這個辦法來堅定他們認為我們是誘敵部隊的想法。”於是匈奴騎兵便 真的不敢進攻。有一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軍隊,李廣上馬,和十多個騎兵奔向前去,射死了匈奴的白馬將軍,又返回來,到達他的百騎陣營中,解下馬鞍,命令戰士們放開戰馬,臥地休息。這時,正好是黃昏,匈奴騎兵一直對李广部隊的行為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時分,匈奴軍隊仍然認為附近有埋伏的漢朝大軍,想夜間襲擊他們,便都領兵撤走了。到黎明時,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壘。


具有如此謀略與武力的人,為什麼一生不能封侯呢?要知道,很多他帶出來的人,跟隨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最後都封侯了。《通鑑》裡的一則故事與司馬光的評價,也許給出了答案。

李廣和程不識都以邊境郡守的身份指揮軍隊,當時很有名氣。李廣指揮行軍沒有固定編制和行列陣勢,選擇水甜草肥的地方駐紮下來,人人自便,夜間也不派設巡更士兵敲打著刁斗警衛營盤,軍中指揮部的文書簡單便捷;但是,也遠遠地派出監視敵軍的偵察哨兵,軍營未曾遭到襲擊。程不識則整肅軍事編制,講究隊列和佈陣安營,夜間敲刁斗巡邏,軍中官佐處理軍隊文書一直忙到天明,軍隊不能隨意休息;然而也沒有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的軍隊很簡單便捷,但是,如果敵人突然襲擊它,就沒有辦法抵禦;而李廣的士兵也很自在,都心甘情願地為他拼力死戰。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煩擾,但敵人也不能侵犯我。”但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廣的謀略,漢軍士兵也多數願意跟隨李廣作戰,而苦於跟隨程不識。


臣司馬光啟奏,《易經》說:“軍隊一出動就要有嚴格的軍規,否則,不論勝敗都是兇。”這是說統領大軍而不用法紀來控馭,沒有不兇的。李廣統領軍隊,使人人自便。憑李廣的奇才,這樣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他的方法引為楷模來效法。為什麼呢?誰要繼續沿用這一方法卻很難,更何況與李廣同時做將領的人呢!說到普通人的本來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禍害的危險,那些士兵們既然認為程不識治軍嚴苛煩擾,而願意跟隨李廣作戰,勢必將要仇視他們的長官而不服從指揮。這樣說來,指揮軍隊簡單便捷的危害,就不僅僅是李廣的軍隊無法防禦敵人突然襲擊之一點了!所以說“軍隊的事情要始終嚴格”,統領軍隊,也就是嚴格而已。如果這樣的話,仿效程不識用兵,即便是打不了勝仗,還可以保證不失敗;如果學習李廣的方法,很少能避免全軍覆滅的結局啊!

李廣之後幾次作戰失利,固然有運氣成分,但相信也和他隨性的帶兵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體恤士卒,同甘共苦(修整時士卒不喝水,李廣從來不先喝水),可以增加凝聚力,是他好的一面;但軍隊的行止沒有規矩,沒有嚴肅的紀律性,是他不好的一面。前篇提到的戰國名將吳起,可以為士卒吸取瘡裡的膿液,但是對於違反軍紀的士卒卻也是立地斬殺,這是為什麼吳起百戰百勝,而李廣經常失利的關鍵。

李廣有謀略,有勇武,卻沒有紀律性,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命運,在我看來這是李廣一生無法封侯的原因所在。劇透一下,之後出場的霍去病雖然建立了不世的功業,但他卻是一個不體恤士卒的人。


衛青的出身

八卦時間又到了,八一八大將軍衛青的出身。

《通鑑》記載:武帝到霸上舉行祓除儀式,返宮途中,去看望他的姐姐平陽公主,看中了平陽公主府中的歌女衛子夫。衛子夫的母親衛媼,是平陽公主家的奴婢。衛子夫的同母異父弟衛青的父親鄭季,本來是平陽縣的縣吏,去平陽侯家中供職當差,和衛媼私通而生了衛青,讓他昌充姓衛。衛青長大了,在平陽侯家中當騎奴。


簡答概括一下:衛青老爸是個縣吏,衛青老媽是公主家奴婢,他老爸利用去公主家當差的機會,和他老媽私通,於是有了衛青。長大後衛青給人當騎奴,後來,衛青同母異父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寵幸,於是衛青憑藉外戚的身份開始發跡。

好了,八完了,英雄莫問出處,很多埋沒在社會底層的人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接下來就要憑自己的本事了。衛青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另一個漢武帝時期憑藉外戚身份領軍的李廣利便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最後八一句,沒有衛青,他侄子霍去病就不會出現,而沒有霍去病,“當效伊尹霍光之事”的權臣霍光也就不會出現在歷史中。霍光呢,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兄弟。一個同母異父,一個同父異母,這一篇的八卦力足夠了。


推恩令與“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

開篇提到的推恩令是什麼?它是一個政策,也是一條謀略,放在陽光下光明正大的陽謀。

上一篇提到的七國之亂,其根源在於劉邦分封的劉氏諸侯封國具有實權,地域廣闊經濟好的封國甚至可以和中央政權叫板。而且封國是世襲的,也就是這顆雷可以一直埋著,不知道哪天會炸。

於是有人想了個辦法:以前諸侯王死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兄弟靠邊站;為了使國家的恩惠讓更多人享受到,以後這規矩改了,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都可以繼承土地遺產,諸侯王死後,王國可以分為一個王國和多個侯國。幾代人之後,一個大的王國分裂為十數個小的侯國,當然也就沒有和中央叫板的資本了。

厲不厲害?兵不血刃的削弱了王國的力量,而且得到了諸侯王一邊眾多沒有繼承權的兒孫們的擁戴。一條nb的謀略,在眾人明明知道它意圖的情況下,還要去擁護它執行它,這就是所謂的陽謀。

縱觀歷史,可以與推恩令這條陽謀相提並論的還有那麼幾條,比如馬歇爾計劃。

那麼提出推恩令的是誰呢?這個人叫主父偃,原來是一個貧窮的書生,走投無路之下,給漢武帝上書,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與重用。這人留名於史的除了推恩令之外,還有一句話“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五鼎,是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才可以享受的待遇(天子九鼎,諸侯七鼎)。所以這句話呢,背後的意思與另一句大家熟知的話是一樣的,那就是“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說這一句的是東晉權臣,差一點篡位成功的桓溫。

一語成讖,主父偃很快因為逼死齊王且受賄,被漢武帝滅族。


魯哀公之言

這兩篇裡記載了一句局外人的話,讀後深有感觸,在此略提一二。魯哀公曾說:“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

這一句話,戳中了多少二代們無法繼承家業的原因,沒有經歷過真實的生活與歷練,怎會知道世事的道理並且培養相應的能力。

回顧之前提過的觸龍說趙太后時所說的那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魯哀公,該有的歷練就要歷練,不該有的寵愛就要丟棄。

今天,就到這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