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住進好房子,讓農村變了新樣子

2019年以來,豐縣深入推進農房改善,在古豐大地鋪開了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一處處靜坐庭院、閒看落花的田園景象,成為鄉村振興最生動的現實註解。

讓農民住進好房子,讓農村變了新樣子

豐縣的農房改善工作進行的如何?有哪些不足?有哪些亮點?

“入山問樵、入水問漁”,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先後來到師寨鎮小韓村、大沙河鎮嶽莊村等地,實地調研豐縣農房改善項目的進展情況。

讓農民住進好房子,讓農村變了新樣子

■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走進豐縣師寨鎮小韓村新型社區,一排排整齊的洋氣小樓房映入眼簾,房前屋後的各種花卉婀娜多姿,爭奇鬥豔,美不勝收,牆上的文明公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畫廊更是成了這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增添了文化氣息,盡顯幸福鄉村的美好生活。

“要是擱以往,俺連想都不敢想,真是沒想到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師寨鎮小韓村村民韓飛激動地說,“改善前家庭居住房屋3間瓦房,破舊不堪,村內道路坑坑窪窪,改善後居住的是115平方米的套房,不僅房子寬敞、舒適,村內醫務室、健身廣場、村史館一應俱全,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以前這個地方最髒了,趕集的人垃圾都往這倒。”村民宋豔豔指著對面說,“現在環境治理,村容村貌大變樣了,做飯的時候對面就能看到公園,心情舒暢,奔小康的心氣也旺了,真是太給力了!”

村“兩委”一班人積極帶領全村幹部群眾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藉助土地增減掛鉤的機遇,率先在全鎮完成了佔地136畝的新型社區建設任務,安置農戶828戶。

“小韓村是該縣實施新型社區建設的示範點之一,老百姓選什麼樣的規劃,咱們建成什麼樣,這裡平時能打籃球,晚上還能跳廣場舞,下雨天還有封閉式舞臺供大家娛樂。”村支部書記陳正群介紹,村裡堅持把農民富民增收作為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和落腳點,結合本村實際,將新型社區建設和土地增減掛鉤節約出來的土地統一復墾後,成立了土地合作社,組織農戶入股,積極招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種植合作社等參與土地流轉,發展規模性農業、特色農業等,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食用菌產業是這個村的致富強項,下一步村裡要用工業化思維做好農業建設,要進一步利用好現有的17間門面房,壯大農業休閒旅遊,招引企業共同做好有機農業。

讓農民住進好房子,讓農村變了新樣子

■讓農民住得舒心開心

大沙河鎮嶽莊村新型社區位於鎮區北部,總投資1.5億元,佔地154畝,分為獨幢區和公寓區。3月13日,記者來到一派漢式古風景象的嶽莊村,一排排紅牆黃面的3層小樓撥地而起,工程一期共建設14棟住宅,戶型分為3+1和4+1。一些裝修結束準備入住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興奮地暢談著未來的生活,交流著裝修的經驗。據介紹,嶽莊村安置小區規劃用地7.48公頃,總建築面積67700平方米可容納414戶農民入住,一期可容納140戶農民,主要為嶽莊村皇甫樓自然村的搬遷群眾。

談及農房規劃建設,大沙河鎮嶽莊村支部書記皇甫道遠介紹說,“從小區建設初期,就聘請了浙江大學進行漢式風格建築的整體規劃、設計,在施工期間,他們又聘請了專業的監理,保證建設成一個農民滿意的安居小區。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歐陽修詩中定格的宋代田園文化生活,在今日豐縣鄉村以全新的面貌,演繹出別樣的時代氣質。 在範樓鎮齊閣新農村、師寨鎮龍湖嘉園新型社區、華山鎮梨園水岸社區記者無不感受到豐縣農房改善的顯著成效。

據豐縣住建局黨委委員、農房改善專項組組長於吉勇介紹,2019年豐縣共排定項目46個,完成22個。目前正逐項對照省驗收標準進行查漏補缺,22個項目基本符合省驗收標準,個別項目正在進行綠化施工,確保4月高質量通過驗收。2020年豐縣共排定農房改善項目38個,其中,2019年結轉項目27個,2020年新建項目11個,預計年底前可改善農戶7000餘戶。豐縣還充分發揮縣財政投入和上級政策扶持的導向作用,堅持“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專款專用、形成合力”原則,建立“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籌集和使用機制,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項目,形成拳頭效應。堅持功能滿足需求、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完善水電氣網、綠化亮化、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配齊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公寓、黨員活動室等服務設施。

今年年初,豐縣縣委縣政府把農房改善作為系統工程來抓、作為民生工程重點推進,以老百姓的滿意度、幸福感為工作標準,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讓農民住得舒心、住得開心、住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