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康復】吞嚥障礙的臨床干預

常用的吞嚥訓練與治療方法包括針對疾病的醫療性治療,通過藥物或手術的病因治療;攝食—吞嚥關聯性功能訓練,吞嚥前提性功能訓練;吞嚥器官功能的基礎訓練(間接訓練);進食能力訓練(直接訓練);物理因子與中醫傳統治療;胃腸營養等代償性方法及併發症防治。


皮質損傷、皮質下損傷、延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均可造成吞嚥障礙,一側大腦半球卒中也會導致吞嚥障礙,發生率約佔40%,發生於左半球或右半球的卒中形成口期或咽期吞嚥障礙的後果有所不同,左側病變主要影響吞嚥的口期,右側病變主要影響吞嚥的咽期。皮質損傷多表現為咽反射延遲,腦幹損傷主要是咽階段延長。


吞嚥皮質是一個廣泛的神經網絡,例如,中央前回外側下部—不僅是吞嚥執行期,也參與吞嚥啟動。前運動區與補充運動區與吞嚥前期運動激活或準備工作和吞嚥肌順序活動有關,小腦調控吞嚥運動的協調性,丘腦通過感覺信息傳遞關聯吞嚥任務調節和完成。吞嚥障礙的治療對因治療是前提和根本。


【吞嚥康復】吞嚥障礙的臨床干預


具有代表性的間接訓練包括:口唇閉鎖功能訓練、下頜開合功能訓練、舌部運動功能訓練、顎肌、嚥肌功能訓練、咽反射功能訓練、舌骨肌群功能訓練、喉上抬和聲門閉鎖訓練。


具有代表性的直接訓練包括:吞嚥的意識化訓練、食物的形態和性質、進食姿勢、餐具選擇、一口量和速度、殘留食物去除。


攝食-吞嚥關聯性功能訓練包括:認知訓練(尤其注意力)、心理干預、軀體與言語功能訓練、頸部肌群張力與運動控制性訓練、呼吸功能訓練、咳嗽與排痰功能訓練等。

咽-食管相的特徵與干預對策


食道上括約肌平時處於張力性收縮狀態,平均壓力為40±17mmhg,深睡時可降至10mmhg以下,當食物到達食管開口處或在呃吐時該肌出現鬆弛。針對其特徵的治療對策包括功能訓練、物理治療、介入治療、藥物、手術等。


【吞嚥康復】吞嚥障礙的臨床干預


吞嚥障礙的動態介入式診療



致殘性疾病與篩查

功能與能力評定

康復原則

康復目標

康復計劃

方案和措施

再評估與反饋


【吞嚥康復】吞嚥障礙的臨床干預


臨床安全管理與風險防範


康復小組管理模式與主要工作活動


醫生:診療病因和併發症、安全管理、營養管理、醫患溝通和交流


吞嚥治療師:康復評定和訓練、改善言語功能、指導家屬


護師:進食狀態的管理與基本護理、進食前後口腔衛生管理、指導家屬,完善環境


運動治療師:呼吸訓練、相關軀體功能訓練、坐姿與平衡等改善


作業治療師:改善上肢運動功能;製作輔助具和餐具等;相關注意力、等認知訓練


營養師:管理營養平衡;探究合適的食物形態和味道等;對患者家屬進行食物製作和加工的指導


對於重症腦損傷或意識障礙患者的吞嚥干預應促進腦可塑性理論的運用,早期介入以功能維護為主,並具有針對性和明確性的對患者的障礙進行評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