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人間值得》:人間值得與否沒有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天

8.2《人間值得》:人間值得與否沒有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天

這個世間有“人間不值得”,自然也就有人認為“人間值得”。

但是,當了70年心理醫生91歲的中村恆子奶奶和53歲的奧田弘美醫生合著的這本書《心に折り合いをつけて うまいことやる習慣》書名翻譯過來怎麼也不應該是《人間值得》啊?

“人間值得”無疑是美好的,會讓我們對未來有所期盼,覺得這個世界和生活都是閃閃發光的,值得我們為之珍惜,為之努力。但是原書名“心に折り合いをつけて うまいことやる習慣”,百度告訴我:和心協力做得好的習慣;谷歌告訴我:用頭腦去做善事的習慣;有道告訴我:妥協於心,善於做事的習慣;我學日語的朋友告訴我:字面翻譯是“讓心妥協,養成做好事的習慣”,意譯可以為“如何發自內心地養成好的習慣”。

估計得有人說我叫真,不過我也能理解,書名決定了讀者的眼緣,畢竟我也是被書名所吸引才想看一看的,當然這個較真這並不妨礙我讀書。

8.2《人間值得》:人間值得與否沒有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天

中村恆子

《人間值得》主要是中村恆子分享她的人生觀、工作觀、生活觀等等,她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曾遇到過各種麻煩的事情,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她的處世之道幫助她解決了很多問題,也帶來了很多益處,所以哪怕已經活了快一個世紀了,也依然還在工作,認真生活。

這本書其實就是一位長輩在回憶過去的同時,給你說點人生經驗。而我們能夠看得下去,並且覺得戳中心坎,一是因為我們不認識她,我們對陌生人總是懷抱善意,願意聆聽,二是因為這位奶奶的核心本質和“佛系”微微像,但是又有點正能量,所以我們願意接受也能接受。

簡單來說,奶奶的重點就是:人怎麼都是孤獨的,和他人保持距離,過好每一天即可。

01 從沒說過“喜歡工作”的奶奶為什麼工作了70年?

中村恆子生於1929年1月1日出生於廣島,畢業於大阪女子醫專(現關西醫科大學),是日本最年長的心理醫生。

年少時的她家境不好,不過父母比較重視教育,因為當醫生的叔叔提出:“誰願意學醫,我就資助其學費。”恆子就聽從家人的建議去學醫了,沒有什麼青春的叛逆,因為她自己也覺得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求學的過程中,她乘坐過因為空襲警報而不得不暫停的火車,死亡盡在咫尺;也在毫無保障、沒有工資的情況下一邊跑來跑去賣力實習,一邊準備考試;也需要前往禁閉室尋找危險的精神患者,工作十分辛苦。

8.2《人間值得》:人間值得與否沒有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天

中村恆子

面對工作,恆子沒有野心,她的態度只是“為了養活自己,為了養活家人而工作,我認為這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她雖然從醫,但一開始並沒有高大上的想法,只是順應潮流。

所以當我們不得不工作,抱著“上墳”的心情去上班的時候,還是多想想錢包和貸款吧,告訴自己:工作就是為了掙錢。

那麼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每當想到這個問題都覺得頭疼,因為看看自己手裡的工作,完全沒有意義啊!和朋友討論來討論去的結果也僅僅是不能多想,我們只是被萬惡的資本主義剝削的勞動人民?

恆子給出的建議則是:“不要把自我價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帶著‘為身邊的人略盡綿力’的想法去工作或許會更好。”

或許我們的很多問題都是楊絳先生說的那樣:讀書不多而想太多。恆子給出的這個角度雖然很細微,但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角度,畢竟日本人非常重視情感的回應和交流。恆子之所以超長工作這麼久,也僅僅是因為想要照亮某個角落,為那些病患多分擔一點點。

不過話雖這樣說,但我覺得實踐起來還是有難度的,因為在工作中真的非常容易生氣和暴躁,只希望其他人能夠儘量別來找自己。對此,恆子奶奶說:一在非工作時間儘量不要考慮工作上的事,二如果工作讓你一直做出巨大的犧牲,那一定要果斷離開,毫不猶豫。

之前關於996也有過很多討論,其實,任何工作都不值得我們犧牲健康去完成。恆子也“公司不過是’別人賺錢的工具’”,我們沒有必要培養自己的狼性,熬夜拼命。

8.2《人間值得》:人間值得與否沒有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天

02 哪怕結婚了依舊孤獨的奶奶為什麼最後沒離婚?

恆子結婚之後才發現丈夫是個酒鬼,完全不照顧家裡,恆子也曾拿離婚協議書威脅他,但是丈夫會道歉,收斂一陣,之後又去喝酒了。於是恆子開始思考如何在不改變丈夫的前提下,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數。

恆子有了孩子之後更加辛苦,她既要努力工作支撐家庭開支,也要承擔過重的工作,父母好心前來幫忙,但恆子還要調劑父母和丈夫的關係,這樣的日子持續了10年。不得不說,恆子奶奶確實是一位非常堅韌的女性了。

每個人對於親密關係總是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期望,希望能收穫愛和呵護,但是恆子告訴我們,人的本質都是孤獨的,一個人來去,不要太多期待。

雖然聽上去有點像毒雞湯,但完全在理啊。不過首先要解決的一點是關於孤獨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孤獨是負面的,意味著形單影隻、寂寞空虛,但有的人則不這麼認為。

阿多尼斯說:孤獨的是一座花園。

箱崎總一在《論孤獨》寫道: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獨中誕生。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說:孤獨和寂寞不同,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大叔村上春樹則說:年紀越大,人越孤獨,某種程度上,生活無非就是在慢慢地讓我們習慣於孤獨,既然如此,也沒什麼可抱怨的。再說,你跟誰去抱怨?

8.2《人間值得》:人間值得與否沒有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天

中村恆子

恆子也覺得孤獨是一件好事,她不會因為害怕孤獨而迎合他人,也不會為了擺脫孤獨而向他人妥協,那樣只會讓自己痛苦。也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為我們提供幫助和愛護,我們也不會受到過多的關注,只是安靜在地球的小角落裡靜靜生活,想著自己如何更快樂,照料自己的人生,這是美妙的。

這一點或許一些習慣默默生活、不想被過多關注的人非常能夠了解,這一想法也能夠讓我們釋懷一些對他人的執著,降低期望,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會變成驚喜。

看開了人生本質的恆子雖然依舊會在病人面前吐槽自己的丈夫,但她已經將自己解脫出來了,她忙著工作,忙著照顧孩子,為了能夠在兩個孩子的婚禮上和丈夫一起並肩致辭而忍受著。

但等到孩子們都結婚了,丈夫也因為年紀大了,性格開始變好,況且離婚太麻煩了,恆子也就隨它去了。

03 享受孤獨的同時,也可以處理好人際關係

人活在世上,因為工作和生活,所以必然還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中有一種說法是:關係就是麻煩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富蘭克林效應”:富蘭克林想和一位平時比較冷淡的議員合作,就向議員借了一本他家裡的藏書,議員答應了,再見面時,議員對待富蘭克林就沒那麼冷淡了,兩個人聊著聊著就熟絡了起來,最後富蘭克林也成功和議員合作了。即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所以在互相麻煩、互相幫忙的過程中,感情會逐漸建立,關係會逐漸加深。

但對於信奉“社交就是麻煩”的人來說,這個效應並不會起到什麼幫助,我們依然只會選擇儘量避免麻煩別人,還是自己更加強大,能夠應付比較好。

關於人際交往,恆子給出的建議是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平等待人,互相尊重,不要逾越界線。

和對方談得來,關係親密,就要小心產生過多執著和期待,以免失望失落,對方也許也會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間;如果討厭、反感對方,久而久之自己的情緒也會很容易表現在自己對待他人的態度裡,對方一定會感受到,關係就可能會越來越緊張。所以哪怕自己的孩子就住在同一小區,恆子也依然和他們保持距離。

在保持距離的同時,也應當心懷感激。人都是孤獨的,是憑藉自己的力量生存於世的,所以當面對他人小小的善意之時,應當懷有感恩之心。

這裡的感恩不僅僅是要意識到對方幫助了自己,還要懂得感謝對方、信任對方,同時也會記得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謝,並且在未來也會願意為對方提供幫助。這種珍惜之情,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帶來積極的心態,產生滿足感,也有利於我們與他人的相處。

8.2《人間值得》:人間值得與否沒有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天

04 未來真的很重要嗎?奶奶說過好每一天

現代人焦慮的原因之一就是擔憂未來,害怕未來無法保障,也被各種勵志言論勾起不斷反思、嘗試,想要設立遠大的目標。但是恆子承認自己沒有什麼野心,生活如果沒有目標就會變得懶散的話,那就先過好今天,決定今天怎樣做,生活就會張弛有度了。

我們都想平靜地過上簡單的生活,卻總是雞飛狗跳、疲於奔命。

所以還是不要想太多了,只要想清楚今天如何過,重視眼前的人和事,因為擔心未來而攪亂了現在的生活,只是杞人憂天,認真過好現在的每一天,也就夠了。

而這個認真的程度,恆子說也不用太努力,只要抱著今天這樣做基本就可以了的態度。每天都拿出100%努力去對待,是很累的,不能夠長久,每天70%的努力,60%也行,讓自己不那麼疲憊,反而更能夠一直堅持下去。況且也很有可能會遇上不得不拼盡全力的時候,到那時,再燃燒吧。

我們都知道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起起落落,所以在接受逆境存在的同時,也應當知道:它們終將會過去,只要不停下腳步,想想辦法,我們總會走過糟糕和黑暗,迎來順利和光明的時候,只要按照自己的節奏堅持認真走下去。

8.2《人間值得》:人間值得與否沒有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天

羅曼·羅蘭曾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適用於那些真的覺得人間值得、樂觀主義的人,現在更多的則是另一種悲觀主義者: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人生的本質,於是不奢望不奢求,而是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這樣便不會受到傷害,也能夠平靜地生活下去。恆子大概屬於不太悲觀的後者。

恆子幾乎不追求基本生活以外的任何東西。“每天努力的生活,拼命做好眼前的工作。至於出人頭地,享受奢侈人生之類的,完全沒有時間考慮。”她這樣自嘲地回顧自己的人生。

羅素說:“人可以是快樂的悲觀主義者,也可以是抑鬱的樂觀主義者。”

人生,總歸是自己選擇。看你選擇相信“人間值得”,還是“發自內心養成好習慣”,去面對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