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楠: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Fablab O|中国“数制”工坊课程导师;

十年一线教学、研发、学术管理经验;

正面管教培训师;国际引导协会 IAF 会员;

持有美国 TESOL 教师资格证;

曾任美国学术十项全能特聘讲师;

美国 STEM 大联盟杯教练;

曾任某知名上市教育集团 STEAM 教学总监;

组织并参与大量国外 STEAM 教育专家的教师培训,

参与编写多门中国 STEAM 和机器人课程,

多次带队参加国外 STEAM 赛事和夏令营活动并获奖。


近些年活跃在STEAM教育一线,每每到处听见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设计思维“,“创新教育”,“创新教学”…… 各种各样的“创新”充斥在媒体、书刊、演讲者的嘴里。仿佛语数外、教知识都成了下里巴人,只有教创新创造能力才是阳春白雪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这么多人在谈论教授“创新”,打着教授“创新”的各色课程那么多,学点科学小实验,乐高,工程,技术,学点编程,学点美术,就能够学会创新了吗?

笔者很钦佩的中科院研究创造力和超常儿童的施建农老师曾经分享过,创造力系统分为:1、动力系统,包含了好奇心,兴趣,动机,学习态度等;2、支持系统,包含了教育理念和形式,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发展机会等;3、资源系统包含了特殊领域知识,技能,方法,工具和设备等。可以说是很全面的概括了创造力的培养系统,给了我很多启发。


吴楠: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鼓励孩子学会创新的6点建议

作为一个老师,怎样在教室里、校园里真正搭建能够激发创新的环境和文化?

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老师们自己够创新吗?怎么知道学生是否有创新能力呢?

创新首先始于大胆,始于能够看穿事物和规则的边界,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融合,看到多种可能性,看到限制被大胆的想象打破。能够看到这些的孩子,需要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和校园环境中?

-1-

发言权(voice)

学校和家庭需要尊重孩子的每一次发言权利,无论孩子的发言是对还是错,都能够尊重他给他不断发言的权利,而不是只允许他说对的话,说错了就打击和批评。孩子有时候说的话很傻,有时候很自私,有时候很伤人,但是我们要允许孩子说话,说的不好的地方,可以温和深入的继续探讨那个话题,而不是就此让他住嘴。

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非常大的耐心。Nancy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喜欢跟他们说傻话,说胡话,说俏皮话,说在成人眼里没有意义的废话,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认真地聆听孩子,用孩子的逻辑回复孩子的时候,他们能够感到自己有发言权,被理解,被聆听,也就有自信更多的表达自我,进而自信大胆。

吴楠: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2-

选择权

老一代的人小时候没有太多选择权,雪糕的味道也就三四种,衣服的款式妈妈也要干涉,当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独立,享受有选择权的自由自在。

给孩子选择权其实很容易,但凡是在孩子理解范围内的事务,都可以问问他怎么看,不断的问他和让他选,孩子也能够通过被赋予选择的权利,练习到对比相同,对比不同(compare and contrast)的分析观察能力,能够有更强的细节观察能力,能够将所见所得真正分析思考后变成个人观点,形成基础逻辑能力的培养。

长期拥有选择权的孩子,通过不断的选择,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是属于自己的,更有做事的内驱力和动力。当面对规则的时候,更有自我意识,能够在刻板规则之外,看到新的机会和可能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敏感和直觉,也是创新的源头之一。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树立规则是容易的,也是更容易满足自我掌控感的,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是难的,如果孩子选的“不对”呢?孩子就是孩子,经验有限,大部分时候都会选的“不对”,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吧,选“错”了,下次还给不给没有选择权?下次也选错了呢?如果一直选错都需要家长和老师来收尾承担后果呢?

持续给孩子选择权的时候,也得持续教他怎样明智的选,和持续处理选错失败后的风险,这些又是对家长和老师极大的考验。给选择权到孩子,就得兜的住孩子选错了,这可比制定规则命令孩子服从规则难多了。每一次选择前的思量,和选错后的痛心疾首,选对后的成就感,都是难能可贵的学习体验,也是培养孩子做负责任决策的必经之路。

永远相信自己有选择权的孩子,活得更加没有包袱,更加自由自在,也更容易打破原本的圈子跳出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而这个过程,也是创新产生的过程。

-3-

勇敢/胆大包天(Brave)

调皮的孩子通常更加有创造力,因为他们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不依附权威,辩证的看待规则。可惜的是,应试教育比较容易培养出乖巧的孩子,选拔出能够坐的住认真做题的孩子,能够忍受传统教学的无聊的孩子。导致高分的学生,更有可能缺乏创造力。

创新还是需要一定胆量的,如果你的孩子/学生总是表现的胆大包天,调皮惹人厌,一方面来说要加强价值观教育,让他能够做正确的事情,不触碰道德等底线,另一方面,你应该偷偷高兴下,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在某些事情上突破旧的方式,创新出新的路径。俗语”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创新大部分时候都是漆黑一片,需要大胆的人摸着石头一往无前的冲冲冲,带着极强的使命感和天真的乐观,失败了也无所谓重新再来,摸爬滚带中走出新的自己的道路来。


吴楠: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学生非常懂事,察言观色,尽量按照你的旨意行事,一方面你会少头疼,一方面来说,孩子会活得小心翼翼,瞻前顾后,被压抑的欲望都会用更加隐秘的反抗方式体现出来,主动做事的动力也会比较不足,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听话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偷偷瞒着你做一些小动作,或者是孩子总会出现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比如懒散、遗忘、拖沓、失约等,这些都是权力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的“隐形攻击”。比如说,小学生和初中生中,会很多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最先比别人”早恋“,在家长面前老师面前顺从惯了,内心的自我和愤怒还是需要偷偷释放的,否则心理难以平衡。

所以如果孩子乖巧,享受他的乖巧的同时,也需要给他更多的选择权,鼓励他大胆尝试新事物,告诉他:你爱他,你尊重他的想法多于”听话“。

-4-

融合(integrate)

从古希腊时期到文艺复兴,很多艺术都既是画家,也是建筑师,也是雕塑家。艺术、文学、工程在这一时期艺术巨匠上面展现出了天然的融会贯通。到了近代工业时代,为了培养流水线工人,反而把学科分的越来越细,现代的大学,越往硕士博士博士后读,学的领域越细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国人,读博士是为了头衔而不是对学术真的有热爱。长期保持这样的制度,哪怕是小学老师,语文老师都教不了数学,数学老师教不了自然,但是其实小学的知识有多难呢?当你的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当父母的不是各个学科都要辅导孩子作业吗?

分科教育的知识传递效率高,融合教育更能培养全面的人。在学科的分与和中,我们要设计好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体验,既要分科,又要融合。这一点上,美国的教材标准化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在课本里就融入了STEAM精神,各个学科课本相关的知识点都做了横向的梳理和关联,有意识的让老师去横向贯穿学科大概念。

融合符合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只要老师和家长不去打压,就能够自然生长,孩子天然能够产生对多个学科的兴趣,在有意识融合的项目式学习中,能够进行让学生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5-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视挫折和批评为成长的机会,这句简简单单的道理,可能大部分成年人都做不到。成长型思维对于产生创新至关重要,创新一定需要大量的尝试,怎样能够解决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的挫折感?就需要孩子有成长型思维。

吴楠: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成长型思维是一念之间的心念转变,是否能够视挫折为挑战,视别人的批评为进步机会和帮助,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走多远走多深,古语云“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猜并不是只是夸奖宰相大气,而是说明了只有大气,有成长性思维的人,才能做宰相。

遇见了失败和巨大的挫折,你可以允许自己在泥沼里面趴一会歇歇,歇好就起来想想学到了什么,接下来还要继续赶路,要知道前方还有更美的风景,荆棘满地,踏过去了就都是你的垫脚石。成长型思维让人对人生的得失,聚散、无常能够更加的淡然以对,Que sara ,sara. Whatever will be , will be.

-6-

复盘,迭代思维(Review and Interation)

产品设计的时候,一般的方法是先设计一个MVP,MVP的概念是Eric Ries 《精益创业》里提出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开发团队通过提供最小化可行产品获取用户反馈,并在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上持续快速迭代,直到产品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MVP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快速验证团队的目标,快速试错。


吴楠: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随着环境日趋多变、不确定、复杂、模糊(即所谓的“VUCA”),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复盘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结构化方法,将经验转化为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如新的或发生了颠覆式创新的领域),没有惯例或成熟的经验可以直接“拿来”,人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把握当下,有效地总结行动中的经验教训或进行知识创新,实现快速迭代。

“MVP(最小原型),复盘,迭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创新定会在某一次的迭代中产生。作为家长和老师,可以不断在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中,引导孩子回顾所做的事情,总结经验,深度复盘,然后提出改进方法,进行方法迭代,再次尝试,让孩子明白,创新和成功都是需要多次迭代的,中间失败很平常,如果一下子成功了,只能说明目标定低了,伟大的事情都需要多次的“MVP(最小原型)--复盘--迭代”。

知易行难,成年人需学会鼓励孩子去试错

上面这六点,成年人有多少能够完全做到?有创新素养的人才能够真的培养创新人才,这也是为什么STEAM教育,项目式学习落地难的原因,不是对于孩子的挑战大,是对于教师素养的挑战大。

等你有胸怀和胸襟去尊重小小孩子的发言权、选择权、欣赏他们的胆大包天、给他们融合性项目式学习的机会、容忍鼓励他们试错、放手他们冒险、在他们做错的时候还选择继续信任、容错去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的时候,孩子的创新创造能力自然就能够激发出来。

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教育不是给别人树规则,而是自我的修行和蜕变后,产生的对周围的巨大正面影响力,渡人渡己。

“知易行难”,真正掌握一项能力有三个境界:一是搞明白它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不是“似乎知道了”,而是真正地知晓(knowing);二是会做(doing),不只是在他人指导下,或者在教室里勉强能做得通,而是要在各种场合下,自己能够独立地完成,运用自如;三是领悟其精髓,并真正践行,活出那种状态(being).

To be, not to do. 成为它,而不是只是做到。

To be the change you want. 成为那个你想要的改变。

培养孩子的创新创造能力?——这是孩子、家长、老师、学校管理者共同的修行和蜕变。

(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后台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