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大步走来——记交口县香菇种植合作社关亮平

黄河新闻网吕梁讯(马山 陈瑞萍)凡是到过交口县赵家焉村的人,都知道这里是该县煤炭采空区移民村之一。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移民村的右下角还“藏"着一个春发香香菇种植合作社,吸收建档立卡贫空户67户,光种植香菇一项,贫困户每年增收入高达3500元。一个黄土高原的民营合作社,何以能铸出如此辉煌?初春时节,笔者驱车慕名来到该社,采访了企业家关亮平。

一、“小学生”蝶变“领头羊”

关亮平,出生于桃红坡镇上窊村一个农民家庭。1992年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辍学回村为父母分担忧愁。但尽管他在黄土地撒下了成串的的汗珠,可一年到头仍捉襟见肘。于是就萌发了建大棚种香菇的想法。万事开头难,创业先充电。他自费北上到忻州市的原平农校,参加了香菇技术培训。后又辗转到起步早、发展快的河南省及本土康城香菇种植基地观摩深造。无论走到哪里,他竖起耳朵仔细听,认真看,用心记,买来食用菌书籍苦心钻研,脑海里装满了菌棒、菌种、湿度等千余条名词,并初步掌握了香菇的种植方法。于是他果断决定,发动本村村民入股筹资,成立春发香香菇种植合作社,并断然从双池镇寨焉村请来了李寨杰技术员,投资210万元,建起了桃红坡镇规模最大的香菇合作社,靠着拼搏与勤奋,生产规模一步步扩大。截至目前,建有5个发菌棚,52个标准养菇棚,购置了烘干机、冷库、装载机、冷藏车、运输车和发电机组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加工菌棒26万棒,采摘鲜菇两茬,出售7万斤,收入40万元。关亮平终于从一名食用菌行里的小字辈蝶变成当地香菇行业的领头羊。

二、“四强”机制促发展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专业合作社,怎样才能发展壮大?员工的素质必须与生产合拍,关亮平如是说。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合作社制订了“四强”经营机制,也就正是缘于这样执着运作,才拥有了核心竞争与市场竞争的双重主宰权。

强化高级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生命。关亮平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企业能否勇立潮头,长盛不衰,第一要务就是要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胜用人才。为此,从成立合作社以来,一直聘任香菇种植专家李寨杰为技术员。除此之外,先后多次派员工参加市、县多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

强化全员素质,是企业的核心。笔者了解到,这里的培训有声有色,每月每季固定班次,建立自己的培训机制,由技术员向员工授课,利用帮、传、带等有效途径,促使人人有专长,个个都有拿手“戏”。

强化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亮平认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就是要提升生产设备和实践硬件。一年来,合作社先后兴建了现代化发菌棚5座,标准化养菇棚52个,冷库一个,大大提高了蘑菇的保鲜期,延伸了生产、周转产业链。

三、“三结合”助贫困户腾飞

一个山区的香菇合作社,能发展的水生火起已经是成绩斐然了。但是关亮平没有满足,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长期致富”与“短期增收”相结合,“设施改善”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举合作社之力,集全员之智,打出了扶贫攻坚的“组合拳”。合作社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户均年收入高达3500元,目前已全部脱贫。特别是采摘鲜菇旺季,优先招收贫困劳力就近入厂就业打零工,解决了贫空户就业难的后顾之忧。

初春的交口县桃红坡镇黄土地广袤而深邃,田野山桃花绽放,蝶飞凤舞冒出动人的新绿,蕴育希望的春天正大步走来。 “不摘穷帽不收兵。到2020年底,合作社年生产菌棒50万棒,总收入预计300万元,吸引更多的父老乡亲家门口就业,让种香菇创富路为世世代代扎根留恋土地的农民兄弟闯一片新天地,为他们奔小康插上腾飞的翅膀,让脚下的黄土地重换生机活力!”采访完毕,关亮平凝视广阔的菇棚、挥汗如雨的员工感慨激扬,步履铿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