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疫情之下的2020春節檔,無疑是這些年來最慘淡的。

這不禁讓香玉懷念起去年與親朋好友一起坐在電影院裡歡度春節的情景。

猶記得。

《流浪地球》上映之時,不少人感嘆於劉慈欣精妙絕倫的構思,也感動於全人類集體力量所展現出來的人性光輝。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大家都以此為豪。

稱其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大片

但很少人知道:

在《流浪地球》之前,遙遠的北歐也誕生了一部關於太空流浪的科幻史詩。

它晦澀、神秘、悲觀,還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被稱為反向“流浪地球”——

《安尼亞拉號》

Aniara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這部《安尼亞拉號》,改編自1956年發表的同名科幻小說

作者是瑞典詩人哈里·馬丁遜

從未受過正規的文化教育,卻在流浪的生涯中發掘出自己的文學天才。

1974年,「由於其作品能透過一滴露水反映整個世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盛譽。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安尼亞拉號》,是馬丁遜公認的代表作

描寫了人類因地球受到放射物質毒害而無法居住,被迫乘坐飛船安尼亞拉號離開,遷往其它星球的旅程。

因其奇特的想象、細膩的情感和獨到的批判,被視作瑞典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瑞典首位太空宇航員克里斯特升空時,還特地將這本書帶在身邊。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這是它第一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

在此之前,它被認為太過晦澀難懂、哲理深邃,改編難度和科幻鉅著《沙丘》有的一比。

但是這一次,兩位名不見經傳的80後新人導演,帶著一群寂寂無聞的小演員,挑起了改編電影的大梁。

僅僅花費了2000萬克朗(不到1500萬人民幣)的低預算,便精巧地架構出了這部太空史詩中的每一個場景。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在這個改編的故事裡。

由於火山、地震、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頻發,核輻射、瘟疫、空氣汙染等問題持續加重,地球已經變得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倖存者們開發了臨近的火星,決定乘坐安尼亞拉號,全民移居。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剛上了陌生的飛船,有的人好奇,有的人焦慮。

只有女主MR看上去輕車熟路、毫不在意。

作為飛船上Mima系統的專屬管理員,她已經跟隨著安尼亞拉號完成過好幾次長途飛行。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這個Mima系統,最初是為了第一批火星移居者設計的。

在23天的宇宙飛行過程中,長時間處於封閉空間內的人類可能會出現各種精神問題。

再加上窗外壓抑的宇宙環境,以及日後難測的生存狀態,很容易讓人累積巨大的壓力。

而這個系統能夠通過催眠人的大腦,與他們內心深處關於大自然的美好回憶相聯,使每個人的精神徹底進入到那個最平和、最愜意的地球世界。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腳踩在鬆軟的青草和落葉之上,耳邊是清脆的溪水聲和鳥鳴。

鼻子呼吸的,也是帶著樹林生命力的清新空氣。

它相當於一副智能的安慰劑,能夠有效舒緩人們的壓力。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當然,對於剛剛離開地球的乘客而言,這樣一個虛擬空間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他們不是早已忘卻大自然的靈動與美好,就是更傾心於現代都市生活的娛樂方式。

在飛船上能喝酒、能蹦迪、能購物、能療養,沒幾個人願意花錢來買一場幻覺。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直到一場意外事故,打破了飛船上的平靜安逸。

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宇宙中同時還漂浮著各種各樣的太空垃圾。

恰巧,一枚不受控制的螺絲釘,穿透了加速中的船體。

動力裝置起火,核反應堆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艦組人員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排空所有的燃料,避免安尼亞拉號發生爆炸。

不過,這也意味著,已經脫離原本航線的飛船也徹底失去了推進的動力,只能在宇宙中漫無目的地漂移。

艦長稱,他們只有等待前方出現一個天體,藉助其引力將飛船拉回正軌。

只不過需要等待的時間,保守估計應該要兩年。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好在飛船是以大量培育的藻類提供氧氣。

在儲備食物耗盡之後,人們也能以藻類飽腹、維持生命。

生命的威脅暫時不用擔心,但心理上的恐慌和絕望卻一發不可收拾了。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Mima,企圖靠虛擬出的自然環境舒緩情緒、逃避現實。

原本空蕩蕩的房間,如今變得人滿為患。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你大概已經猜到了,艦長的說辭不過只是為了暫時安撫乘客們情緒的謊言

駕駛飛船的領航員們,還有權威的天文學家,都知道殘酷的真相是什麼。

前方能讓飛船迴歸正軌的天體,根本就不存在。

安尼亞拉號此刻只是一具在浩瀚太空中漂浮的棺材,只等所有的資源被人類耗完。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紙永遠也包不住火。

關於真相的流言很快在乘客間傳開。

有的人幾近崩潰、開始暴動,下場不是被處理、就是被扔進Mima強行催眠。

有的人徹底絕望、放棄求生,為了輕鬆安穩地度過最後的生命,也走進了Mima消磨時間。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當初那個不受重視的Mima,如今已成為除生存系統以外最重要的存在。

是所有人的精神食糧,也是所有人最後的心靈家園。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和人定勝天的《流浪地球》比起來,這個故事似乎過於巧合、也過於悲觀。

可是,身處於疫情之中的我們,卻能在其中找到太多現實的隱喻和投射。

明知事態的嚴重性,艦長為了「便於管理」,選擇了向大眾隱瞞實情。

他難道就沒想到:

在經歷過虛假而盲目的希望過後,暴露後的絕望對人們來說是更加痛苦的打擊。

從此之後,管理者與乘客之間的信任關係很難再重新建立。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安尼亞拉號上也有一位「吹哨人」,那就是MR同艙室的天文學家。

她最早就一眼識破艦長安撫人心的謊言,告知了身邊人前方並不存在計劃中的天體。

隨後又率先發現了那根湊巧靠近飛船的探針,並不能如預想般救大家的命。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可講出實話的她,最終的命運卻是被艦長一槍擊斃。

她的軀體,被拋進自己研究一生的宇宙裡。

只因她「胡說八道」「散佈恐懼」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所有的歷史都在講述著人類如何不斷獲得經驗、總結教訓,然後成為了地球上最強大的生命。

但我們親歷的現實卻是:

一次災難過後,總有人因為貪婪和愚昧重蹈覆轍,製造著下一場幾乎一模一樣的災難。

明明撤離地球的所有人都知道,曾經的家園是怎樣被超負荷消耗,然後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在對待Mima時,他們還是一樣自私、一樣毫無節制。

深愛著Mima的MR發現,長期超負荷的運轉早已使它不堪重負,無數人施加的負面情緒讓這個虛擬的地球環境也處在崩潰邊緣。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她申請過暫時切斷連接,進行休整和改善。

但艦長卻一刻也不想放棄這架構在催眠之上的安靜和穩定。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不過才第三年,在人潮湧入催眠室的瞬間,Mima發出了最後的控訴。

她爆炸了。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只有在失去的那一刻,人們才會意識到曾經擁有的珍貴。

可是,哀悼、惋惜、歉意、悔恨,也只會停留在那一刻而已。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接下來,就是為這一切錯失找一個替罪羊,轉移所有恨意。

然後再找一個可供消耗的替代品,繼續自私自利地生活下去。

就像即將殖民的火星。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這樣的劇情,在故事裡、在現實裡,我們都看過了無數遍。

原以為人類能以此為戒,有所改善。

然而SARS之後,還有那麼多人在為了表現自己擁有打破規則的特權,捕食著野生動物。

見證過病毒蔓延之後的恐怖,還有那麼多人選擇隱瞞真相、忽視疫情、盲目樂觀。

至於這樣做的下場,我們都早已被劇透過結局。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電影《流浪地球》中,刪改了原著小說中關於「騙局」的描寫。

原本的故事中,人們發現太陽似乎並沒有衰變,就認為這長達四個世紀的地球逃逸計劃是個騙局。

誰知在殺戮和動亂席捲全球之時,太陽爆發了氦閃,真的死了。

地球還要在宇宙中繼續流浪。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當人類失去了對宇宙和自然的畏懼和尊敬,當然也會受到來自它的懲罰。

從小到大學習的科學知識都在告誡我們:

在地球上,人類是渺小的;

在宇宙中,地球也是渺小的。

我們對這個世界瞭解越多,就更應該對它充滿敬意,感激當下擁有的一切。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我們當然需要希望,希望是維持秩序、延續生命的深層動力。

有了動力,渺小如我們,也能做出不少能改變人類命運的功績。

但希望,永遠不應該是目光短淺的虛假「希望」。

那樣的「希望」只會讓人剛愎自用、固步自封,坐在井底毫無憂患之心。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真正的希望,也許就像電影的結尾。

在500多萬年過後,飛船內的所有生命都早已化作塵埃。

但它卻漸漸靠近了天琴座裡一顆與地球十分相似的星球。

今年最好的科幻片,也許是它

這一份希望,與現實的勝負無關,與征服的慾望無關,也與眼前的利益無關。

它只是一種遙遠的期待。

期待著一次致命的打擊之後,未來的人類能真正學會反省。

這樣,也許還有機會尋得新的精神、新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