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一務工人員死亡後“出血熱”檢測陽性,官方:並未確診

記者 | 趙孟

陝西省寧陝縣衛健局2020年3月23日通報,雲南省臨滄市孟定鎮務工人員田某某乘車去山東務工途徑寧陝縣時出現身體不適。3月23日7時許,經救治無效死亡。

通報稱,安康市疾控中心對死者及2名發熱人員和1名陪同人員首次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為陰性,死者田某某漢坦病毒(出血熱)核酸檢測為陽性,同乘其他人員的核酸檢測正在採集送樣。目前,當地已對同車其他29人全部落實就地醫學觀察措施。

據中國疾控中心官網介紹,流行性出血熱,國際又稱腎綜合症出血熱,是一種經鼠傳播、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臨床上以發熱、出血和腎損害為主要特徵的嚴重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起病急,進展快,若救治不及時可引起死亡,但如果病毒感染後,能夠早發現、早診斷、及時治療,那麼重症率和病死率可顯著降低。

3月24日,雲南臨滄市衛健委傳染病防治科一位人士對界面新聞介紹,根據陝西方面傳來的通報,死者田某某隻是病毒檢測為陽性,並不意味著就是確診出血熱病例。

這位人士透露,大巴上30名務工人員中,臨滄市有20名。由於涉及到死者善後和務工人員處理事宜,3月24日早上,臨滄市衛健委與其他有關部門已組成一個10多人的工作組,飛赴陝西協助核實有關情況。此外,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當地疾控部門已經展開流行病學調查。

臨滄市疾控中心一位人士告訴界面新聞,當地老鼠比較多,每年都會進行幾次消殺,但過去很少出現流行性出血熱病例。據其介紹,出血熱主要通過接觸老鼠或老鼠體液、糞便,以及被老鼠汙染的食物等傳播,建議儘量避免與老鼠及相關汙染物接觸。

《中國植保導刊》發佈的《2017年全國農區鼠害發生趨勢預報》顯示,中國西南地區為鼠害為“中等發生,局部偏重”,其中“昭通市、文山州、麗江市、臨滄市、大理州的部分山區和半山區蔬菜、果樹、中藥材種植區偏重發生(4級)”。

國家衛健委公佈的《2018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2018年我國共報告流行性出血熱11966例,死亡97人,發病率為0.8614/10萬,死亡率為0.007/10萬。這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低於艾滋病和乙型肝炎。

臨滄市衛健委發佈的《2019年臨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算編制公開說明》介紹了當地2018年重點工作,截止2018年11月30日,臨滄市共報告乙類傳染病病種14種,相比2017年同期減少2種(鉤體病、出血熱),發病數4920例,發病率195.2383/10萬,低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2014年,雲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等單位科研人員曾在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上發表《雲南省2005-2012年腎綜合徵出血熱流行現狀》文章,對雲南省2005—2012年腎綜合徵出血熱(注:即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現狀進行綜合分析,結果共有260個腎綜合徵出血熱病例報道,其中包括45個臨床診斷病例,170個實驗室診斷病例和45個疑似病例。

文章根據病例將雲南省腎綜合徵出血熱病例分佈分成4個區:1類區為高發地區,是大理州;2類區為次發地區,是昆明市、楚雄州和紅河州;3類區為低發地區,是麗江市、怒江州、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和保山市;4類區為不發地區,是迪慶州、德宏州,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和文山州。

文章稱指出,雲南省腎綜合徵出血熱病無明顯的季節性;40~50歲的農民發病數較多,且男性多於女性。結論稱,大理州及周邊地區是腎綜合徵出血熱預防控制的關鍵地區,特別是40歲以上的男性農民為防控的重點人群。

農業農村部直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全國農技中心發佈的《2020年全國農區鼠害發生趨勢預報》提到,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特別是2019年我國西部乾旱地區的溫度升高、降水明顯增加,有利於鼠類種群密度的增加,加大了我國鼠疫等鼠傳疾病的發生風險。2019年1-11月份,全國共發生鼠疫5例、死亡1例,流行性出血熱8753例、死亡38例,鉤端螺旋體病210例、死亡3例。

文章提醒,“隨著入春以後氣溫回升,我國大部分地區害鼠將進入主繁殖期,種群數量將不斷增長,並隨著播種等農事活動在農田與農舍間相互遷移,導致害鼠與人接觸的機會增大,農村地區鼠傳疾病發生風險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