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子思想真的保守不求進取嗎?

用戶5547780004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句話爭議最大。

慈:

順應萬物生長。

儉:

克服自我虛妄。。

不敢為天下先:

譬如駕馬車,豈能站在馬前。

拉車的馬,就是天下之勢。乘勢而起,馭行千里。


世界可兩分,一個叫我外世界,一個叫我。

對待我外世界,要“慈”。發上等願。

對待我,要“儉”。享下等福。致良知。

對待二者關係,要“不敢為天下先”。乘勢而不苛求於勢。

所以道德經,不喜,不悲,不激進,不保守,做的是淡如水的闡述。


漢景帝和明太祖用的都是道家思想,前者令民休息,後者清倉式殺官。

都是無為而治。


美之星暖通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哲學著作。至今廣泛流傳,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較強的文學性。李耳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李耳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李耳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李耳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

於是,李耳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李耳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李耳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李耳將遠走隱去,便請他留言。於是他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李耳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李耳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李耳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李耳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他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李耳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他道論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李耳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李耳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他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李耳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無為而治”。李耳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於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採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李耳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他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說過:“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時也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他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撲,少私寡慾,絕學無憂。”(《第十九章》)在他看來,人類社會不要“聖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著意於“樸素”,少有“私慾”,不求知識,就可以沒有憂患了。

李耳的社會歷史觀是不現實的,他為了反對當時的剝削制度,從而反對一切社會制度。為了反對剝削階級的文化,從而反對一切文化。為了反對欺詐,從而反對一切知識。

這是他消極的一面。他以為只有拋棄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拋棄了文化學問,才能免於憂慮,這種愚民政策,也被後世的統治階級所利用。

那麼,李耳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麼呢?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說:“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他這一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

李耳說過,人民為什麼過著飢寒的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取賦稅多的緣故。“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七十四章》)這反映了李耳政治思想中的進步因素。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但我們應當看到,李耳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奴隸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它對後世的進步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反相成。他的學說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李耳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係,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係,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老子》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李耳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出來,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

總之,他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

物極必反,是說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因此,李耳一再告誡統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治者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勝剛的,弱的戰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又舉軍隊強大了就會破滅,樹木強大就會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當作絕對的規律,沒能認識到這種互相轉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

儘管如此,李耳認為在發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勝的,這對於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道理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李耳所處的時代,是動盪不安、戰爭頻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提出這一觀點,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他說過,大樹是由細小的萌芽產生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堆泥土築起的;千里的遠行,必須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見《第六十四章》)

當然,他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和的鬥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儘管如此,《老子》一書中上述的這些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謝謝關注】!!!



阿東一女


《道德經》是有大用的。只是世人依文解字不明白《道德經》的真諦,錯解了《道德經》本意,降低了《道德經》的智慧妙用。認為《道德經》是保守不思進取的,其實《道德經》大可以治國平天下,開創繁榮盛世;中可以齊家立業,成就輝煌人生;小可以修心養性,獨善其身。

《道德經》中的智慧是無限的,“道”者天地之祖,萬物之宗。 其性空也,其相有也,其行覺也。天地因之而現,日月因之而明,人心因之而慧。


“道之本體”不因人之好惡而改其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因此他是天地萬物一切變化中永恆不變之本性也。 “道”者,為萬物之性,“德”者為萬物之用。是“二”而“一”,是“一”而“二”。

人合於道則德,物合於道則序,反之則悖。人有德,物有序,則天下正。人失德,物失序,則天下亂。 自然、和諧是道德學說的基本法則之一。

自然和諧,星辰順序,天清地寧,風調雨順,萬物繁榮,人類和諧,天下太平,社會穩定,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國政和諧,上下同心,百官盡職,百工盡技,百業興旺,百姓樂業。

家庭和諧,六親和睦,夫妻和諧,家道昌盛,樂享天倫。

人身和諧,陰陽平衡,百脈暢通,身體健康,心曠神怡,頤養天年。

天下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恍惚之間,先於天地,不可名狀。 富者送人以財,智者贈人以言,聰明而好議論他人者,是非多。雄辯而爭,人之惡者,危險近。

天下有“道”何需問“禮”,天下亂者在於失“道”,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智”,失“智”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說“禮”之時即是失“道”之日。


這些思想僅僅是《道德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道德經》流傳至今,仍然對社會主義精神文建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所以今人要更好的學習《道德經》,從中獲得無窮的智慧和啟發。


今令我見


探討老子的思想,前提是正解《道德經》

比如《道德經》第三章“使民無知無慾”——其實是對比卦的解讀

比卦的本質是外坎之後夫介入干預、義之與比(不寧方來後夫,兇——坎水主智,知者喻後來之夫,好比澤東);老子是站在前夫(好比介石)的角度反其道而言之——使民不見可欲

“使民無知”是專制使之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使民無慾”是專政使之臣服不敢有非分之想。


老子似乎很保守,但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就是進取——欲傳萬世而無窮。其實老子完全是就事論事,據象直言——大白若辱。


再比如第八十章,“小國寡民”——其實是老子對歸妹卦的解讀

“小國寡民”一直視為老子消極思想的代表,其實是大家誤解了老子,因為從來無人悟解歸妹卦的本意

澤為向心公轉為體,雷為禮儀準則為用,歸妹的物理本象就是開普勒和諧定律——Rv²守恆。(對應乙理之“丙辛合水”,軌道半徑為丙火,火主禮——為儀軌圓規,辛是直線運動,二者相合就是向心公轉。九大行星各歸其所,和諧運轉,不相往來。)

歸妹卦的社會意象就是聖君如何立法治國,使官民各司其職,各歸其所,是一種理想化的和諧狀態——大同世界。

小國寡民的正解就是現今之民主自治:寡民是寡君的反義——民主;小國對應地山謙——山是國是公信,地是多是共和,故小國是集權的反義——是聯邦契約,是三權分立,並非國家很小、人民很少。

民至老死是各得其所,頤養天年;不相往來是各司其職,不相爭奪。

澤山鹹:澤為酉雞,山為戌狗,雞犬相聞;澤為品嚐,山為糖類,甘其食。

兌為澤:下澤為公轉、為普世價值,上澤為感應、為文化滲透,故鄰國相望而樂其俗。

雷山小過,山為聖人遺德,為墨守教規,美言曰德治,信言曰磚制;雷為依法治理。山為利益集團,自帶甲兵,雷為中央集權,法高於團,無以陳兵。


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領悟老子。

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領悟老子。不精通周易,不可能真正領悟老子。

雖然我深知我的洛書圖解經典之法是唯一正解,但執迷不悟、葉公好龍者太多,知音難求。反響寥寥,孤琴自賞,吾誰與歸?


洛書圖解周易


這個問題被人問的一頭霧水,我不知道說“老子思想保守,又不思進取”從哪裡說起的?

因本人也是偶爾接觸《道德經》,可能因為它太深奧的緣故吧,經過一番折騰下來,個人堅持認為仍然停留在皮毛階段,終不能領悟其精髓。正如大家讀《紅樓夢》一樣,一百個人讀出的《紅樓夢》心得,最後竟然是千差萬別。何況是《道德經》這樣一部國學經典呢?現就以個人的淺見來聊一聊《道德經》,如有讓朋友們見笑之處,還望大師們批評指正。

《道德經》洋洋五千餘字,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我們提起《道德經》就要議起老子的思想,就如同我們提起《論語》就不得不說起孔子的主張一樣。老子的思想具體是怎樣的,我們只能從他流傳的話中來剖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是惡矣。”人們都知道什麼是美,對美有了判斷的標準,那麼醜惡的東西就顯而易見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是辯證的。又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好理解,狂風暴雨不會下一整天。但我們理解老子的話並沒有這麼簡單,這句話的引申意告訴我們,苦難不會一直是苦難,歡樂不會一直是歡樂。正如羅貫中所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的,套用老子本人的話說就是“道法自然”。

老子又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按照他的說法,家庭不和睦才會有孝子,亂世才會有忠臣。但這句話如果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又覺得似乎不妥。所以我們在學習古人的經典中,也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但不能因此就說他的思想保守,或者是不思進取。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語言。如果不考慮時代侷限性,什麼都照搬,那叫“拿來主義”。

“為無為,則無不治。”通篇《道德經》,不但體現老子“無為”的思想,也體現了“德”、“仁”、“向善”等和儒家相通的地方。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又如“強行者有志”、“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尤其是告訴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們說,老子的思想很深邃,有時抽象的我們無法理解,有時大道理又隱藏在我們身邊。比如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如果不會廚藝的人可能不好理解, 治理國家跟煎魚有什麼關係啊?廚師都知道,煎魚的時候不要亂動,否則魚就易碎;其實老子想告訴我們,凡事順其自然,儘量不要去擾民。故此才說,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

最後我想用老子的一句話做個結尾,“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前面我也說過,因本人在學習中,有關《道德經》的精華部分可能尚未觸及,只能分享一點表皮的東西,也許真正的大師早已在暗處發笑了。但有一點本人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思想不保守,也不落後,猶如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經數千年而依然催燦奪目。





用戶義薄雲天


在我的認知中,法家人士是自律剛強激進的,但是法家不也是蛻變於道家?《道德經》被作為道家的代表作不假,可是但凡真正研讀經書就會發現,其中可不僅僅是“老子思想”這麼簡單,其中不乏儒墨陰陽名等各家的論斷論點。所以,怎麼能一言以概之,說老子思想是保守而不求進取呢?

《道德經》

要了解老子,或者是道家思想,就一定饒不開《道德經》,而當我們真正的瞭解這本經書後,可能回推翻很多之前的認知。

首先,《道德經》是有兩個版本的,一個版本是大概成書於漢朝,是1973年於馬王堆發掘,這就是我們現在通行的版本的前身;另一個也是於1993年發掘的竹簡《老子》,大概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既然《道德經》有兩個版本,那這兩者又有個不同呢?93版的《道德經》比之73版的,在內容的豐富度上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其內容還不及馬王堆版本的五分之一。顯然,93版才是最接近老子真作的版本。

再者,從內容而言,最原處的版本的《老子》一書,主要是談人生和政治的,對於宇宙、形上學反倒極少提及。反觀現行《道德經》,大量的抽象的、玄奇的概念觀點。

很顯然,我們現在讀的《道德經》和真正的老子思想已經偏離了太遠。當然了,道理總有相近,殊途總要同歸,不然一本《道德經》(現行版)也不可能會揉雜如此多的學派觀點,其中也不乏老子思想。但是,這就有一個問題,所謂的保守、不思進取等思想到底是老子的本意,還是後世的無意曲解呢?這就要仔細研讀了。

自然無為

我們以通行版本《道德經》來說,老子思想被世人嚮往和推崇的,與被世人所詬病的,大概就是“無為”。往正面裡說,這是出世,事一種極高的境界追求;往反面裡說,就有消極、不思進取的意思了。


其實,這兩種說法,可以說都對,卻也都不全面。不論《道德經》到底是出自誰之手,也不論通行或者是非通行版本,當我們追溯到老子這個人本身的時候,站在老子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也許就會有一些理解,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人去追求自然無為。

老子真實身份爭議頗多,但是說老子曾經是為史官,這事還是比較可靠的。這個史官,也可以說是圖書管理員,老子便是如此,他再歷史中閱盡興亡,看盡了人生百態,也難怪會得出如此“看破紅塵”的想法。

老子與孔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孔子明知不可為,選擇避其鋒芒,迂迴曲折,事必先如此,而老子確實道破天機,追求忘我,不被俗世所拘。這就像一個熱血青年和一位睿智老者,看一樣風景,不同心思。

要說老子的這種思想,是為保守不思進取,也不為過,但是,或許有另一種說法更準確。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所追尋的從來都不是俗世的“名”,而是“境界”。與名相比,境界就顯得虛無縹緲,不切實際了,而俗世中人,更關心的仍是吃喝住行,功名利祿,不是嗎?


古代哲學思考


《道德經》老子思想真的保守不求進取嗎?

我是花禪酒仙,我認為老子的思想或許有保守的地方,但是絕對沒有不求進取的意思,老子的思想有許多觀點即使在現代也適用,這也是道德經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在道德經中,老子的思想強調的是無為而治,意思是不過分干預事情的自然運轉,讓所有的事情按照它本來的面目來自然而然的發展。

這是一種相當有遠見的思想,不僅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還對未來社會有著相當準確的預測。

當時的社會環境

老子所在的時期屬於農業文明的初期,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自然環境的力量對於人類而言是不可抵禦的,所以對於未知的不可抵禦的事情,在探索的時候必須嚴謹。

站在現代的位置回顧歷史就可以發現,老子的思想並沒有阻止人們探索自然的,在一定程度上還鼓勵人們探索自然,但是需要講究方法。

這種思想不管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是適用的,並且根據當時的環境,大多數人希望的是能夠安居樂業,而不是胡闖亂進。

未來的社會環境

老子思想中強調不過分干預自然的觀點,放在現代來看可以說是很精確的預測了,現代人對大自然的探索已經非常深入,但是大自然的反噬也越來越大。

為了不讓被改變的環境越來越惡化,現代人不得不將許多被改變的自然環境,慢慢的恢復到原本的樣子,雖然無法完全還原,但能將改變變得最小,剩下的就只能交給大自然去恢復了。

《道德經》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句話是說:最高尚的品德是不強調有品德,這才是真正有品德的表現,低層次的品德是強調必須要有品德,這是無品德的表現。

換成題目中的意思來講就是,真正的有進取心不是說要有進取心,只有沒進取心的人才會強調有進取心來麻痺自己。

所有的事情都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如果沒有明白這中間的關竅,那就沒辦法搞明白老子主張的思想。

這種做說的是不刻意去做,而不刻意去做不代表不去做,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以免因為過於看中結果而影響到本心。

老子的思想相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有些確實有點保守,但是在當時已經屬於先進的思想了,並且沒有任何一點表明老子的思想有不求進取的意思。


花禪酒仙


在春秋時期,老子是和孔子齊名的思想家。他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一帶)人,剛一降生,人們就發現他的相貌不同於常人,前額寬闊,耳垂特別大。耳垂大是有福的象徵,父親乾脆取名字叫他李耳,又用一個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壽長。

老子從小聰明好學,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很快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擴充自己的知識,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老子孤身一人來到了東周的都城洛陽。很快,憑自己的才幹他當上了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在這個當時最好的讀書環境裡,老子如飢似渴地拼命讀書,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學問家。許多人不遠千里前來向他請教問題,孔子曾專門向他請教有關禮制的問題。

據說孔子向老子請教之後,對自己的學生們稱讚老子是一條飛騰於雲中的“龍”,來比喻老子智慧過人。但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不一樣,他認為天是物質的,就是說天是沒有意志的,不能主宰人世間的吉凶福福。只有“道”一才是萬物的根基。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是他產生了萬物,而人卻看不見摸不著。老子的這個思想,否定了天神的存在和權威,成為中國古代思想的源頭之一,一直到現在還深刻地影響著國人。

老子當時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東周卻一天天衰落下去,還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戰。使周朝藏書室的大批珍貴圖書遭到了破壞,老子覺得洛陽呆不下去了。他左思右想,決定去民風淳樸,戰亂極少的秦國安度晚年。老子騎著青牛,踏上了旅途。

沒走幾天老子便來到函谷關口,一過函谷關就進入秦國境內了。老子心裡十分暢快,一邊欣賞著眼前的風景,一邊哼著小曲。正在這時,守關的官員尹喜迎出來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說:“老先生途經這裡,未曾遠迎,希望您別見怪。素聞先生學問廣博,見識精深,既然路過這裡,就請小住幾日,將您的真知灼見寫成一部書,一來可以讓我拜讀,二來可讓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誨,請您不要推辭!”

老子被尹喜的真摯所打動,便住下來,把自己關於道德,無為而治,以柔克剛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全部融於一書之中,寫成一部五千餘字的《道德經》。這部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道”。成書之後,老子繼續西行,但此後就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老子被後人稱為“道家”的始祖,道家和儒家主張雖不相同,但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老子的政治理想的產生,是由於他看到了奴隸制的腐朽,然而他卻從未從新勢力的代表者那裡看到社會發展的前景,因此競向往著過去的原始社會的生活。這一思想雖是對奴隸制的否定,可其本身卻是歷史的倒退而不是前進!











天馬行空21428297332


《道德經》是老子傳世之作,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和莊子《南華經》並稱道家兩大經典著述。《道德經》內容包含哲學、軍事、政治、宗教倫理、養生等方面,文意古樸,涵蓋廣博,為歷代帝王尊為“內聖外王”之道,在中華古籍經典之中,一枝獨秀,號稱“萬經之王”,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老子在書中闡述的樸素的哲學思想“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

“道法自然”就是大道歸一,世間萬物天地人,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和趨勢,無為而治。所謂抱元守一,無中生有。心中存著無,放得下,才能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聽起來深奧,其實就是無極生太極之理。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理。而這種道理,放至四海而皆準,用之修身、齊家、治國無不適可。“無”是這裡的重中之重,“無”並不是一無所為,靜止不動,而是有則如無,實則若虛,退則為進,守則如攻,弱則為強,以無為基,達有之成。這才是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這才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所在,並非保守而不思進取。懂得了“無”的妙諦,才能領悟以實勝虛,以弱勝強,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無中生有的天地間至理。

《道德經》在中華五千年傳承經久不衰,就是因其五千言微言大義,蘊含至理,上至帝子將相,公卿王侯,下到草頭百姓,販夫走卒,無不在其五千言中領悟箇中奧妙,而其偉大思想更是讓中國道教千年以來將其奉為道家聖典,身為學道之人,不會道德五千言,必是道門之羞,而道家領悟的清靜無為之理都是黃老之學的一脈傳承,而後世風靡全球的太極文化,更是老子五千言的精準代言,所以說老子道德經思想保守,不思進取簡直是無稽之談,信口開河。誠所謂“不識老子五千言,讀盡經史也枉然”呀。


洛陽探花郎


是否進,取。

我想這應當是每一個人所該考慮的事情。而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左右你我的。

知識的學習與增長就一定能為自身帶來力量嘛?不一定,何況思想文化。

這完全取決於能否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實用到生活中,工作中,人際關係交往中正確的使用發揮出來。

思想文化也應當一樣。

很多事情都應當自身去實踐才能得到真正的結果,不應當聽風就是雨。

能流傳至今的《道德經》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也一定有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地方。

時間就是最好的有利證據。

思想文化我想被很多人不接受,也與個人的人生閱歷有一定的關係,畢竟一個人長那麼大了,很多習慣也都已經成形,想要更改的確很難。

我也不過才33歲開始對這些經典感興趣的,我想若是早讓我接觸幾年,我也會持反對的態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