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大畜,九二,輿說輹。

車廂從車軸上脫了下來。

大壯,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守正道吉祥沒有悔,藩籬被衝破,羊角解脫出來了,羊角像大車的車輹一樣強壯。

睽,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見到大車被拽住,牛向前用力拖,趕車摔了個四腳朝天,鼻子也碰破了。起初不好,最終會有好結果。

困,九四,來徐徐,困於金車,吝,有終。

邁著緩慢的步子走來,被一輛豪華大車擋住去路,有麻煩,但有好結果。

師,六三:師或輿尸,兇。象曰: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出兵可能會用車裝著屍體回來,兇。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師,使不當也。

打獵獲得了飛禽,有利於發表言論,不會有災難。長子帶兵出征,次子用車裝著屍體大敗而回,守正道也是兇。

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不吃碩大的果子同,君子得到民眾的擁戴,小人遭到覆巢之災。君子得車則說明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小人遭到覆巢之災,是說明小人最終不可用。

輿

1.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後泛指車:~馬。肩~。

2.古代奴隸中的一個等級,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眾人的:~臺。~論。~情(群眾的意見和態度)。

3.疆域:~地。~圖。堪~(相地,風水)。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金文大篆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甲骨文

像四(眾多)隻手合力推動有輪子的車。白話版《說文解字》:輿,車箱。字形採用"車"作邊旁,"舁"作聲旁。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車,漢字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chē或者jū。本義為名詞,為有輪子、靠牛馬驅動的戰鬥工具;後引申為有輪子、靠牛馬牽引的運輸、交通工具等

車的甲骨文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字符表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車字演變

字車,甲骨文(圖A)像某種器械兩邊各有一個輪子(圖B),中間是“甲”形的箱體(圖C),表示保護性的設備,人在箱體中可以避免受到攻擊。推測最早的“車”是為戰爭發明的,用於步兵對陣中創造特殊的攻防優勢:利用牛馬等力畜強的大暴發力和持久的耐力,“車”可以快速進入和脫離敵方陣地,加上“車”的箱體提供某種“裝甲”保護,手持戈戟的“車箱戰士”可以居高臨下攻擊步兵,大大提高攻擊威力和防禦效果。到春秋戰國時代,“車”在大型車戰中已成為勝負關鍵。正是戰爭的強大驅動力使戰車迅速進化成民用的運輸、交通工具。郭沫若《卜辭通纂》:二車字一作(圖Y),一作(圖X)。前者象雙輪一轅,轅端有衡。亦有作(圖W)者,于衡之兩端更有二軛,所以叉馬頸者也。觀此可證殷人一車只駕二馬。 [5] 有的甲骨文(圖D)加軛具(圖E),表示依靠畜力拉動。有的甲骨文(圖G)省略箱體(圖C)也省略軛具(圖E),突出“車”的“轉輪”特徵。金文字形多樣化,有的金文(圖H)、(圖I)強調軛具(圖J)、(圖F);有的金文(圖K)在甲骨文(圖G)簡體字形基礎上繼續簡化,以一輪代兩輪。如:西周早期至中期車字仍繼承繁體全形車字形體,但多省車箱,更有省一輪一箱而剩一輪作(圖V)者,如果此形省掉一轅一衡雙軛,則作車,正與西周中晚期及春秋戰國以後的車字同形了。在西周中晚期的師同鼎銘文中有全形的車和省形“車”字。省形的“車”字形體從西周金文省(圖U)為看(圖T) [5] 。籀文(圖L)加“戈”(圖M),字形像兩輛武裝戰車(圖N)、(圖O)戈戟相接。篆文(圖P)承續簡體金文字形。造字本義:名詞,有輪子、靠牛馬驅動的戰鬥工具。隸書(圖Q)承續篆文字形。《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體楷書“車”(圖R),利用草書字形(圖S)整體簡化,“田”字形的輪形消失。

《史記正義》解釋說,黃帝為有熊國君,號有熊氏。及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軒、轅兩字都與車子有關,因而齊思和《論黃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冊)把中國車·子的發明歸功於黃帝。《路史》講得更具體,說黃帝在空桑山北創造車子,“橫木為軒,直木為轅,故號曰軒轅氏”。至於黃帝之所以稱黃帝,古人似乎眾口一詞地說,他“有土德之瑞,土黃色,故稱黃帝”。

黃帝為什麼稱軒轅呢?古書上說是因為他在戰爭中發明了一種戰法。打仗時,將士都站在戰車上;停戰休息時,戰士圍成一圈,指揮員立在中間,只留一個空當做出入的門,起到保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有布幕的戰車叫做“軒”,兩車中間空當稱為“轅”。因此,發明這種車站法的黃帝,就又稱為軒轅氏了。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黃帝

相傳黃帝同蚩尤在涿鹿大戰,黃帝打 敗仗,因為蚩尤能作大霧,使黃帝的隊伍迷失了方向。因此黃帝組織人力,研究創造了指南 車,於是,再和蚩尤作戰就取得了勝利。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關於中國最早的馬車,翻開歷史文獻,我們會看到各種版本的答案,其中“奚仲造車”是見載最多的一例:《世本·作篇》《呂氏春秋·君守篇》都說:“奚仲作車。”《淮南子·修務篇》說:“奚仲為車。”還有《說文》《左傳》《荀子》《墨子》等書都有相關記載。這些文獻都告訴我們,中國馬車的發明者是夏朝的奚仲。

殷墟車馬坑展現不僅是商朝的馬車還有專為馬車行駛所使用的道路。馬路高20多公分,寬8.35米。由小石子和廢陶瓷鋪設而成,雙向行駛,在車道的兩側分別是1.8米的人行道。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洛陽天子駕六博物館保存的是東周時期天子駕六匹馬的文物。說明在東周時期,馬拉車在周朝時已是非常成熟和普及的交通工具。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車(ch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2013年)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 宋末元初的夷族入侵,更導致了車姓子孫足跡遍佈於福建、廣東等地局面的出現。明初,山西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北、湖南、江蘇、山東、河北等地。明中葉以後至有清一代,車姓人有遷居臺島,揚帆東南亞者。並隨著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陝西人去甘肅,河南人遷陝西,湖廣人填四川等多次政府強令移民和民眾自發移民運動,車姓人在西北、東北、西南等地生根發芽,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9位。

易經中的運輸工具——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