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審題技法:掀起你的蓋頭來

基礎篇

一、詞義分析法

所謂詞義分析法,就是要確切理解題目上每個詞的含義。記敘文的題目往往有標誌:人、事、景、物、記、訪、故事、活動等。如《記一件發生在校園裡的事》,“記”字標明瞭文章體裁是記敘文,“一件”限制了所寫事件的數量,不能畫蛇添足,“事”限制了所寫的內容不是風景,而是事情。“校園裡”限制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又如《夏天的傍晚》這個題目,寫的時候既要體現出“夏天”這個大時間範圍,又要體現出“傍晚”這個小時間範圍。經過這樣分析,就能明確題目對文章內容、寫法上的要求。

二、外延擴展法

從上面題目的詞義分析中可知,題目給了我們很多限制,如果單純想到這些限制,就束縛了自己的思路,文章也就展不開,因此,在分析題目時還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思維自由馳騁,最大限度地挖掘題目的外延,擴展內容範圍。同樣以《記一件發生在校園裡的事》為例,題目雖然對文章的內容有一些限制,但也有沒有限制的方面。比如事情的性質範圍──新人新事、美事、醜事都可以選擇;時間上沒有限制——可寫清晨的、中午的、課間的、放學後的;對象上沒有限制——可寫發生在同學之間的,也可寫師生之間的,內容形式上也沒有限制——可以是你親身參與的,也可以寫你看見的。總之,可以把發生在校園裡的事任意選擇一件,只要能反映深刻的主題就可以了。又如《我的媽媽》這個題目的重點是媽媽,抓住媽媽這個題眼,就可以開闊思路,可以寫自己的母親,如果父母不在身邊,阿姨或教師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地關心自己,勝似媽媽,也可以寫。

三、形象思維法

對於沒有明確語言標誌的記敘文題目,作為高年級學生,審題時除了明確題目揭示的表面內容外,還應深入思考,充分發揮形象思維,聯想到該事物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如《春天》就能換起描寫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群芳競秀的美麗的春景,以及如同春天般溫暖的人和事,激發讚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又如《校園裡的梧桐樹》寫梧桐樹春天的勃勃生機,夏天的遮風擋雨,秋天的黃蝶翻飛,冬天的笑傲霜雪,讚美梧桐樹頑強的生命力,以及默默奉獻的精神,如果在文尾畫龍點睛,深化到讚美具有梧桐樹精神的教師或是梧桐樹的品質給你啟迪,激勵你拼搏、奉獻,那就錦上添花了。

四、抓住“題眼”法

一般把題目的重點叫做“題眼”。“題眼”是文章內容的窗口、寫作的重點。題眼抓得好,有利於選好材料和確定中心,使文章增色、主題深刻。至於怎樣才能抓住題眼,確定寫作重點,我們就必須藉助語法知識對題目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一般來說,題目中有修飾限制成分的,那麼這個起修飾作用的就是題眼。例如《記一件難忘的事》,“難忘”是限制怎樣的“事”,“難忘”就是題眼,文章的重點就是要放在寫清楚這件事怎樣會使你難忘上;又如《我喜愛的一種小動物》,這個題目的題眼是“喜愛”,作文時不能單純寫小動物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字裡行間應該流露出筆者對這種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對於沒有修飾限制成分的題目,就應以各自特徵及其相互關係作為寫作重點。如:《我的同桌》就不能單純寫我或同桌,而應寫出兩者的個性特徵以及關係的發展變化,將個性和共性和諧地統一起來。總之,作文時應該抓住“題眼”,在題眼上做文章。

上面說的是命題記敘文的審題方法,至於半命題的記敘文,題目給的範圍大,內容的選擇性也大,題意籠統不易把握,作文時要通過補充使題目完整,然後再把握題意。例如《我的XX》補充的對象可以是人,如《我的朋友》;可以是物,如《我的書包》;也可以反映興趣方面,如《我的愛好》。把題目補充完整後,題意就具體明確了,也有了重點。有的作文除了給出題目外,還提了一些要求,這些內容也要認真審閱,以便進一步明確寫作的方向、範圍、限制等。

提升篇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中考作文更加密切地聯繫生活實際,關注考生精神世界,更加關注考生的成長與發展,促使考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其內容必然會以生活為軸心,輻射自我成長、情感體驗、生命感悟、人生思考等諸多內容,其具體變化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標題作文引領世道潮流。記敘文寫作越來越受到青睞,意在引導學生提升其思想的深度,寫出具有創意的文章來。要寫好作文,審題是至關重要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學生審題。

一是重點分析“題眼”。全命題作文文題中一般都有關鍵詞,這些詞就是“題眼”。把握了“題眼”,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點,就不容易跑題。尤其是注意題目中的修飾詞語、限制詞語和補充詞語,這些詞語對寫作範圍起著限制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標誌,如《春天的味道》中的“春天”,《給你一片陽光》中的“給”。

二是注意副詞隱含的信息與要求“最”“也”“還”“更”“再”“其實”等副詞出現在題目中,往往是考生極易誤入的陷阱。如《這也是一道風景線》中的“也”就規定了所寫的不能是平常的風景。《其實並不是這樣》中的“其實”很重要,應寫出誤認為是“這樣”,然後意識到不是“這樣”的過程,如果缺少這層轉換,文章就會偏題。

三是要完全理解題目中的比喻意。這類比喻性題目往往有一段精心設計的導語,學生審題時需認真閱讀這些導語,學會由“虛”而“實”,或者由“實”而“虛”。如《給你一片陽光》中的“陽光”當然不是自然界的陽光,而應理解為“溫暖”和“光明”,即朋友間真摯的友誼、親人間溫暖的親情、陌生人的友善相助等等。《早晨》中的早晨亦可理解為“開始”“希望”“光明”“美好”等。

四是把握文字較長或句式複雜的題目的內在關係。這類題目往往有著因果、條件等內在關係。審題時必須辨別清楚。如《我擁有,我快樂》,“擁有”是“快樂”的前提和原因,“快樂”是“擁有”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兩者緊密聯繫,不可分割。

第二,作文內容將更加貼近考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作文用生動曲折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以及生動具體的描述把正確的價值取向、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哲理性的思索表現出來,讓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題。

第三,作文命題將會緊扣時代脈搏,聚焦社會熱點。這樣的命題意在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生活,真正站在時代的高度思索人生,寫出新穎而大氣的文章。

第四,將會巧妙鏈接最近的文化資訊。命題意圖是以最為搶眼的熱點內容,加大對學生文學素養的考查力度,引導考生真正領略文學的魅力,寫出富有文學意蘊的大記敘文。

第五,作文命題理念更加新穎。記敘文的命題與寫作會突出能力、立意,關注學生的成長、體驗、生命、心靈,鼓勵自主個性化的新鮮表達。

實踐篇

記敘文的審題有些哪要求呢?概括起來,就是魯迅先生講的兩句話:選材要嚴,開掘要深。

先說選材要嚴。所謂“嚴”,是指緊扣題旨,不蔓不枝。這裡主要包含兩層意思。其一,選什麼材料?你的文章的主旨是什麼?要表達怎樣的思想立意?這必須成竹在胸,在下筆之前要先作謀劃。譬如工程,動工之前須有草圖藍本,切不可“下巴掛鈴鐺,想(響)到哪裡寫到哪裡”。譬如讓你寫“傳遞”,你要“傳遞”什麼?立意要先想清楚。是“傳遞”親情,還是“傳遞”友情?是“傳遞”文化,還是“傳遞”精神?不同的立意選擇不同的材料。其二,選的材料是不是最恰當最適合的?在自己的材料倉庫裡,可能有很多好的材料,應該選擇最恰當最適合的材料。譬如寫“親情的傳遞”,如果僅僅著眼於父母愛我,我也要把這種親情傳遞下去,去愛父母,愛親人,甚至愛同志,愛朋友……這當然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把這種親情不是簡單地理解為“親人之愛”,而是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層面,上升到民族文化中注重人倫、注重人際和諧的高度,甚至由父母的親情“傳遞”說開去,愛他人、愛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選材所蘊含的思想意蘊就要豐富得多,也就格外具有震撼力和衝擊力。

再說開掘要深。所謂“深”,是指文章的立意要深刻,要具有思想內涵。並不是說寫大事就是“深”,寫宏大主題就是“高”,而是說要深入挖掘出普通事件蘊含的思想內涵。這也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描述事件時要儘量展示其豐富“思想性”的相關細節,要力爭具體,豐富,有張力,為下文議論留下足夠空間。其二,議論要點深、點透、點到位,一語中的,切中肯綮。譬如一篇題為《第一次約會》的文章就寫了一件極其平常的事:

那一年我上高二。我為了這次約會策劃了好幾周。她同意出來和我見面了!全校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高傲的女孩子,她的父母對她管教很嚴,就像我的父母對我管教很嚴一樣。

我對父母撒謊說,學校將組織一次春遊,這樣我就爭取到了一天的約會時間。終於,約會的那一天到了……

我和她在一家小飯店吃了午餐,然後去看了一場電影。傍晚,我們在大街上邊走邊談。生活一下子變得美妙無比。

突然,路對面的行人當中有一個人閃入我的眼簾並讓我的心為之一顫。我認出了他。糟糕的是,這個人正穿過馬路朝我走來,更糟糕的是他不是別人,正是我的父親!

剎那間,所有的羅曼蒂克都從我心中消失得一乾二淨,取而代之的是恐懼。我知道,嚴厲的父親不會容忍我撒謊,更不會容忍我早戀,他將在大庭廣眾之下責罵我,讓我難堪,讓我在她面前出醜。

我恨不得地上有一道縫,好讓我鑽進去逃之夭夭。但是,我無處可逃。然而,一件讓我意想不到事發生了。

父親走到了我的身邊,但是和其他陌生行人一樣,他從我身邊擦肩而過了,彷彿根本沒有認出我來。我提到嗓子眼上的心落了下來。我說不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晚上,我回到了家,恐懼又重新襲上心頭。晚飯時,我一點食慾也沒有。然而,讓我吃驚的是,一切和往常一樣。除了我之外,全家人表情輕鬆,談笑自如,沒有人提我那檔子事。我匆匆吃完飯,跑進自己的房間,不知怎麼,心中更加忐忑不安了。

過了一會兒,父親走進了我的房間,在我身邊坐下。我嚇得不敢出聲,但是我從他的眼神裡看到了柔和。他語氣平和地問道:“小夥子,今天的約會怎麼樣?我看,她長得很漂亮,也很可愛!”

像被催眠術迷惑住一樣,我一五一十地將我第一次約會的情況和盤托出,然後補充說道:“爸爸,我感到今天過得很快,就像只有幾分鐘似的,一晃而過了。”聽完我的敘述,父親笑了起來:“你知道,愛因斯坦說過,當你手放在熱鍋上,一分鐘像一小時;當你與一個美女談心,一小時像一分鐘。這便是相對論,表明你珍惜你所擁有的,是一種美好的感覺。”

父親從來沒有這樣和我談過話。此刻,他更像我的朋友,而不是監護人。我感到在他面前心中的事不吐不快。我感到他比我還了解我自己。

這篇文章寫的事情很簡單,寫我第一次和女同學約會被父親發現,但是文章寫出了豐富的細節,為下文議論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文章結尾寫到:“我們談了一個多小時,我現在甚至覺得,我的第一次約會與其說約的是我的夢中女孩,不如說約的是我的父親。我的第一次約會與其說是與夢中女孩的愛情之約,還不如說是和父親的心靈之約。”作者把寫早戀題材的文章作了深度的挖掘,從原來的一般表現愛情的主題上升到表現父愛親情的主題,並在文章結尾鮮明點出,點得到位,點得透徹。

仔細想來,此文的事情未必是確實發生過,但是作者一定是有著類似的生活經歷,尤其是一定有過類似的生活感受。作者正是憑著對生活的深刻領悟,完成了對日常小事的詮釋,表現出其高超地捕捉生活細節和透視生活韻味的能力。試想,如果沒有對材料思想意蘊的深刻挖掘,僅僅是寫一件簡單的小事,那麼,文章的分量是不是要大打折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