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寫了幾萬字一毛錢收入都沒有?”“因為這兩點!”

“為什麼我寫了幾萬字一毛錢收入都沒有?”“因為這兩點!”

做寫作訓練班之後,被寫手問到最多的問題是:為什麼我的文字賣不出去?

文字賣不出去的寫手,有的剛寫了幾篇,有的已經寫了幾萬或十幾萬字,一毛錢收入都沒有。

在我看來,文字賣不出去,只有兩點原因。

一、對寫作有誤解。

二、對自己有誤解。

新媒體誕生以來,流行一個詞——全民寫作。

在我看來,這個是偽概念。

這個偽概念,讓只寫過作文和工作總結的人頭腦一熱,來不及認識新媒體,認清自己,就匆忙下筆,一頭扎進寫作這件事裡來。好像新媒體時代真的是搶錢時代,不管才高八斗,還是胸無點墨,只要勤勞,堅持寫寫寫,稿費就可以嘩啦啦。

錯!錯!!錯!!!

我可以很篤定地和大家說——

新媒體時代,如果你對供稿平臺的調性沒有研究分析,對自己不進行打碎和重塑,不懂現在的新媒體缺什麼樣的稿子,不懂自己能駕馭什麼樣的類型,縱使新媒體是一桌滿漢全席,你也絕對分不到半杯羹,甚至你連這桌滿漢全席都見不到,你只會不停地吃閉門羹。

“為什麼我寫了幾萬字一毛錢收入都沒有?”“因為這兩點!”

這篇文章的作者不僅對「父母夜讀」的調性沒有研究,且是典型的,沒「讀者思維」和「編輯思維」的“寫手”,這很致命。

「父母夜讀」2018年12月開始運營,目前有將近13000粉絲,每天接到投稿將近100篇,單看題目,就可以刷掉很多。

我之所以從題目就把這篇文章刷掉,是因為三點:

1.它選取的角度太平庸

2.春節剛過,大家剛從團圓的氛圍中抽身,如此談離別,不高級

3.一個平庸的角度,內文寫得再好,也只能保住及格線,及格線的文章,沒有發的必要

《流浪地球》作為春節檔最為亮眼的電影,作為寫手,不追它不可饒恕,但如何追?不同人看到的視角卻是千差萬別。

拿片中最動人的吳京父子感情線來說,可以這麼做選題——

看完《流浪地球》,女兒對我說:爸爸,我不希望你活得太偉大,我害怕!

這樣做選題的好處是,我們只需要把吳京父子的感情線言簡意賅說清楚即可,其他記不住的情節不必花時間研究,在寫作上既節省了時間,又讓主題更精準,而文章的大部分內容可以是日常積累的,那些曾深深觸動我們內心的素材。

《流浪地球》的作用,只是為了讓你巧妙借力。

可以支撐我完成這個題目的素材有哪些呢?

“2018年10月24日,四川內江市公安局網安支隊支隊長羅剛在工作期間突發疾病,雖經多方全力搶救,仍不幸因公犧牲,年僅46歲。“醫生,救救我,我的女兒還小……”搶救中,這是羅剛一直重複的一句話。

當晚,在羅剛的遺體被運回內江後,13歲女兒羅敬予在家人的陪伴下走進殯儀館。看著牆上掛著的遺像,羅敬予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放聲哭喊:‘爸爸,我是敬予,你怎麼啦?你醒醒……’

《流浪地球》中的吳京為了救全人類犧牲,現實中鮮少存在這樣的事情,但卻有太多像他一樣的人,在特殊的崗位上全心付出著,譬如:警察、醫生、老師……他們的兢兢業業,對得起崗位,但一旦被蓋上“偉大”的章,就意味著父母這一角色的嚴重缺失,又“對不起”孩子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啊,顧此,就要失彼。

“爸爸,我是敬予,你怎麼啦?你醒醒……”

站在孩子的視角,體會一下這句話。無論父母從事什麼職業,他們從來都不希望他們太“偉大”,孩子只希望,父母能一天天看著他們,慢慢長大。

幾個類似的例子串聯在一起,以《流浪地球》為引子,勾出人們對警察、醫生、老師等職業的敬重,既迎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能讓從事普通行業的父母有些自醒,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一家人其樂融融,才是最平凡的偉大。

綜上所述,寫一個平庸選題,盲目投稿,就像是隨便找個水塘就下鉤,能不能釣到魚?作者不知道,撞大運唄。浪費了大把時間,連根水草都沒釣到,最後大罵一句,操,運氣真不好,悻悻而去,轉身去尋找另一個水塘。是真的運氣不好嗎?還是你的用心程度,能力不足?

“為什麼我寫了幾萬字一毛錢收入都沒有?”“因為這兩點!”

對寫作有誤解,對自己有誤解的“寫手”,如果真的認可了新媒體寫作沒有門檻,一味只顧蒙著頭寫寫寫,覺得但凡堆砌出文章就能賣錢,大不了便宜點,絲毫不想,編輯如果採用你這篇文章,目的性是什麼?讀者看你這篇文章能獲得什麼?

那我只能說,你對文字不尊重的同時,也不熱愛,你只是急著把文字變成賺錢的工具,而已。

真正的熱愛,首先是多讀,其次是多想,第三是多寫,最後才是堅持。跳過多讀和多想,等於建築缺少穩固的根基,你可能真的運氣好,在小平臺,水平差的編輯手裡發表了一兩篇文章,但你的天花板,也就僅限於此了。

新媒體寫作,不是釣魚,更像是撒網捕魚。

“為什麼我寫了幾萬字一毛錢收入都沒有?”“因為這兩點!”

你想要捕獲什麼?去哪些地方撒網?用多大的網?撒幾網能達到目的?

帶著目的去制定選題,帶著目的去搭建文章架構,帶著目的去完成文章,如無目的,撒一網是一網,徒費力氣,網網是空的。

藉著這個形容,再延伸一下,「父母夜讀」收到的稿件——《流浪地球》:別讓離別教會我們珍惜,我為什麼說,這麼談離別,不高級?

首先從題目說,它的受眾是模糊的,貌似親子號可以,娛樂號也行,但無論是哪類號收到,都會覺得是最低級的觀影視角;其次,它說的“離別”是泛泛的,為了談離別而說離別,多少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思,最好的做法是,給離別一個具象的表達,比如留守兒童。

萬幸,《流浪地球》講的是,世界末日,人們帶著地球流浪天際的故事。但假如,人們是選擇拋棄地球,重新找一個新地方生活呢?地球像不像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太多這樣的無奈啊!

很多父母選擇了去大城市打拼,把孩子留在了老家,沒有父愛母愛的滋潤,可不就像,地球缺失了太陽的照耀嗎?

所以,逆向思維之下,類比思維之下,一個角度巧妙的選題呼之欲出——“看完《流浪地球》,我把在老家‘流浪’的孩子接到了北京”。

很多能引起大家高度共鳴的事情,平時不是不可以寫,只是當不當正不正的時候,不是最好的時機,也造就不了最好的數據。

《流浪地球》一出,大家目光高度聚焦,我們坐在漆黑的影院裡,旁觀孤寂的蒼穹,順感生命的渺小,失去太陽照耀後,地球結了厚厚的冰層,再延伸一下,那些被父母放在老家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又何嘗不是也結了厚厚的冰層呢?

不趁著這個時機戳這個痛點,什麼時候戳?

聊了這麼多,我想論證的只有一句話:我從不信,寫作有天賦這件事。

所謂天賦,不過是“真的熱愛+不斷輸入、輸出+反覆打碎自己,又再自我重建+持之以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裡的妙手,就是你把看到的,想到的,在適當的時機,和某些熱點事件做結合的能力。

這種能力,不是誰生來就具備的,沒有這些能力,卻又想獲得這些能力怎麼辦?必須給自己“充電”!

我們的手機每天要充電幾次,才能正常運行;我們本身每天要吃三餐,才能保證精力充沛;憑什麼對於寫作,你覺得不投入精力瞭解,不提升自己的思維和認知,就能靈感不斷,筆耕不輟呢?從現在行動起來吧!

本文原創,首發「有個寫作訓練班」,手把手教你,從讀者變成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