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金泰製衣服裝有限公司 產業扶貧挑起脫貧“大梁”

■河南經濟報記者 付三偉 孔凡哲

3月18日,已經復工生產整整一個月的帶貧企業——滑縣金泰製衣服裝有限公司車間裡緊張忙碌,工人們戴著口罩,有的裁剪、有的縫紉、有的檢測,絲毫看不到疫情對他們的影響。

“我們復工的比較早,近期訂單還比較多,所以這個月工資應該比以前還要高!”正在縫紉機前忙碌的閏玉彩,回答記者提問時也沒有停下手裡的活兒。閏玉彩告訴記者,她是滑縣八里營鄉祝莊村的農民,因家裡負擔太重被識別為貧困戶。“我來這個廠兩三年了,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還包吃包住,基本上不花什麼錢,比我之前在威海打工還強。我在威海打工10年,每月工資5000多元,但在那裡花銷大,不管吃住,除去房租、生活費、交通費,基本上所剩無幾,在威海打工十年也沒有脫貧。”

該公司辦公室副主任張仁增告訴記者,廠裡像閏玉彩這樣的工人還有很多,之前在外打工工資也不低,但存不下錢,生活依舊貧困。我們重點吸納附近村莊的貧困戶進廠打工,優先培訓,優先上崗,“雖然工資沒有沿海工資高,但我們免費提供食宿、接送、洗浴等服務,發到手的工資基本上能全額補貼家用。目前,已累計有547人在我們廠帶動下實現了脫貧。”

滑縣下轄1009個行政村,148.8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也是全國率先脫貧的28個貧困縣之一。金泰服裝有限公司是滑縣招商引資重點企業,成立於2013年6月,是一家集設計、裁剪、縫紉、繡花、印花、後整、包裝為一體的大型服裝加工企業。

“公司成立之初,就積極探索吸納當地貧困勞動力就業的路徑,形成了公司‘總部+衛星工廠’的發展模式。”該公司副總經理邵德民介紹道。該公司經過充分調查研究,探索在村莊建設“衛星工廠”,總廠負責設計、裁剪和後續整理、包裝,“衛星工廠”負責生產加工。初期,公司投資建設了6家“衛星工廠”,每家“衛星工廠”一個標準化廠房、一條生產線,投資200萬元至300萬元,大多分佈在貧困人口密集區,能提供100餘個就業崗位,年生產能力50餘萬件,職工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年均納稅50萬元左右。這種模式開啟了滑縣“總部+衛星工廠”產業扶貧新形式。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已由建廠初期的25人、30臺機車發展成為現有員工3000人,下轄23座“衛星工廠”的大型企業。

實踐證明,“總部+衛星工廠”的產業扶貧模式接地氣,得人心,效果良好。它的核心是三個符合、三個有利於,三個符合即: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較好地配合了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符合滑縣人口大縣縣情;符合勞動密集型服裝加工企業建廠標準。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當地有效轉移剩餘勞動力,讓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家裡有田出不去的農村適齡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為他們搭建了一個永久性的致富平臺;有利於增加當地財政收入(每廠年均納稅50萬元左右);有利於企業招工,破解了企業招工難的發展瓶頸。

邵德民說,公司這種扶貧模式也實現了“三贏”:政府贏了,2019年,金泰製衣公司生產能力達700多萬件,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為員工發放薪酬8600多萬元,上繳稅收1320萬元,累計帶動農戶脫貧547人。村民贏了,門口一人就業,實現全家脫貧。企業贏了,企業有了一支穩定並不斷擴大的職工隊伍。

袁姍是金泰製衣公司一名車縫組長,她告訴記者:“我來公司已經9年了,現在每月工資能拿到四五千元。在這裡,我不僅個人實現了脫貧,也見證了許多村民在這裡實現了脫貧。公司就像是我們的家一樣,我們很珍惜這樣的工作平臺,也很依賴這樣的掙錢機會。”

“總部+衛星工廠”產業扶貧模式的成功,得到了滑縣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對此進行了廣泛推廣。當地政府鼓勵企業建設“衛星工廠”,並通過統一徵收企業自建的“衛星工廠”然後再租賃給企業使用的方法,減少企業投資壓力,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發展,帶動貧困戶就業,目前政府徵收“衛星工廠”47家。同時,鼓勵、支持政府融資平臺和社會資本參與服裝產業發展,入股服裝企業,共同發展壯大紡織服裝產業。現已建設“衛星工廠”35家。目前,當地已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做好、做實,助力脫貧攻堅長效、持久,讓廣大貧困家庭真脫貧、脫真貧。

談及未來的發展,邵德民表示,公司現已與波司登強強聯合,將在3年內持續擴大“衛星工廠”規模,總數將達到90座,讓“衛星工廠”遍佈滑縣大地,為讓滑縣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貢獻一份企業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