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王焰新

水是生命之源。

從地球科學的角度,地球上的水在太陽熱能、地球重力和分子能的作用下運動聯繫,不斷髮生相態變化,從大氣圈的對流層到岩石圈的深部,形成了數十公里厚度的一個水圈,成為地球有別於其它行星的基本特徵。

正是因為有了水,地球才得以獲得迄今為止唯一的藍色智慧星球的獨特宇宙地位;水也為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在內的自然史進程奠定了先決條件。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王焰新

高速攝影下的流水

水資源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性自然資源。

生命起源於水、文明逐水而居,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無不起源於江河與海邊。中華民族自古就對自然、對水懷有一顆赤子之心“上善若水”“欲致魚者先通水”“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

作為創造文化的主體,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了豐富的水文化。

水文化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大河文明的代表,中國人從一開始就知道擇水而居,大江大河共同哺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中國人更是習慣將黃河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中華文明的搖籃,凸顯了水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王焰新

黃河上游瑪曲阿萬倉

水資源是人類發展的戰略性經濟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生態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複雜系統。水是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對於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當前面臨著整體資源不足和局部環境汙染的嚴峻挑戰。

作為農業的命脈、工業的血液、生活的必需品,水資源在我國人均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王焰新

巢湖水體藍藻汙染

長期以來,一些人節水、愛水、護水意識淡薄,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不知道愛惜,甚至浪費揮霍。事實上,水來之不易,加之受汙染嚴重,水資源日益緊缺。尤其是地下水,我國約五分之一的總供水量、三分之一的城市供水來源是地下水,卻呈現出汙染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城市到農村的擴展趨勢。

日趨嚴重的水汙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而且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嚴重威脅到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帶來嚴重影響。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王焰新

溼地中的白鸛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開篇描述的即是一幅水生態圖景。

當今世界,無論是工農業生產、人民日常生活,還是國防建設、生態建設,都需要充足、優質的水資源。從地球科學概念和自然資源屬性角度,在全社會普及對水的正確認識,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共抓水節約、共治水汙染、共護水生態、共愛水資源,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節電、節能、護花、護草、護林全方位的踐行,需要全過程、全覆蓋、全員的參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王焰新

杭州西溪溼地景觀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也唯有愛護她,才能利於人類。我們希望愛惜水,就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成為時時、處處、人人都應有的意識併為之付諸行動,使保護水資源成為一種習慣和責任,讓生命的甘甜永駐人們心間。

文章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水文地質學家王焰新院士。

(本文為《地球》2019年12期卷首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