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在门诊的“小蓝帽”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益向好,越来越多百姓走出家门,医院门诊量也不断增大。走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南湖和滑翔院区门诊,您会发现,有一群“小蓝帽”穿行在各个楼层,热心解答患者询问、维护候诊秩序、手把手地教患者使用自助挂号机。看诊过程遇到什么问题,找他们,准能帮得上您。走近了看看他们的胸牌,原来是“盛京医院青年志愿者”,不过,这些志愿者可不是来自社会,而是来自盛京医院机关职能科室。

流动在门诊的“小蓝帽”

流动在门诊的“小蓝帽”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近日来,全国各地抗击疫情捷报频传。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慎终如始,结合实际情况,继续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同时兼顾患者的就医需求,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工作逐步恢复。

按照医院恢复诊疗及疫情防控需要,院党委组织机关职能科室人员作为志愿者,前往南湖和滑翔两院区协助维持门诊秩序,保证医院平稳运行。

接到党委的号召,大家纷纷主动报名参加。虽然没有在临床一线与病毒直接对抗,但从疫情爆发至今,医院机关各职能科室人员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同样担当作为,尽职尽责,全力做好管理协调工作和服务保障工作,大家都时刻准备着,希望能为疫情防控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流动在门诊的“小蓝帽”

每天早上,当值的志愿者会分别前往南湖院区门诊部和滑翔院区综合办公室接受培训,了解当日门诊开放科室分布及相关业务办理流程。戴上小蓝帽,挂上绿胸牌,机关志愿者们开始巡视各楼层收费处、分诊台、看诊等候区域患者秩序,记录各科室开诊情况,检查人员在岗情况,查看门诊标识、宣传展架等位置是否合理,引导患者有序就诊,解答患者相关咨询,并向患者宣传医院门诊预约挂号方式和互联网医院的使用方法。

流动在门诊的“小蓝帽”

流动在门诊的“小蓝帽”

为了合理分流患者,降低聚集风险,目前,盛京医院门诊全面实施预约挂号看诊。但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来说,如何用手机操作是个难题。志愿者魏鏡讚在巡视中看到一位老大爷站在电梯边,神情焦虑,她连忙走过去,主动询问老人是不是遇到了问题。

“用手机交费,在家都是我儿子帮我弄的,跟我交待得好好的,一来了就全忘了,儿子电话也打不通,这可咋整!”

“大爷您先别急,我帮您看看。我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我有员工卡,您可以信得过我,咱们一步一步来。”

在魏鏡讚的帮助下,大爷顺利看完了病,还预约了下次复查时间。

志愿者王韫秀在巡视中遇到一位阿姨的求助。她从很远的地方来,本来应该看骨科,却错挂了普通外科的号。看到患者行动不便,王韫秀搀扶着她找到了骨科门诊出诊医生沈鹏,沈鹏了解情况后同意给患者加号,并帮助患者顺利完成了看诊,患者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段时间总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你们医生护士的感人事迹,没想到今天来看病我自己也碰到了好心人,真是谢谢你们!”

流动在门诊的“小蓝帽”

随着诊室逐步开放,患者量也与日俱增,难免出现人员聚集。志愿者王长通将服务重点放在患者感染防控方面。某些患者在候诊时放松了警惕,甚至半扯下口罩聊天。王长通迅速上前劝导患者正确带好口罩,不要将口或鼻外露;引导患者在候诊区等候期间保持间距,在收费处排队缴费时要间隔一米,并将新冠肺炎传播知识讲给患者听。

同时,志愿者在巡视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与患者交流,也发现了门诊存在的问题,每天反馈给门诊部。“平时在机关工作,亲身参与医疗工作的机会并不多,这一次在特殊时期来到门诊服务,透过与患者的交流,也看到了人生百态,更能理解他们的难处,也通过换位思考,发现了我们还存在哪些不足。”志愿者苏晗说。

流动在门诊的“小蓝帽”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志愿者工作看似平凡,却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一句解答、一声问候、一次搀扶、一个提醒,隔着口罩同样能向患者传达来自盛京医院的温暖。不同的方式,同样的守护。正如志愿者姜婷在日志中写的:“我们看到年轻的家长抱着孩子、推着童车,年长的患者和家属互相搀扶,大家都怀揣着对全民共同抗击疫情的认同感,谨慎地、配合地沿着隔离带去往指定的地点,安静、有序。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战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