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於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彭澤縣令,但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後人稱其為“靖節先生”或“五柳先生”。


寫作背景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課文及詳細批註、字詞句式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八年級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詳細批註。有助於更好地梳理課文


重難點分析

1、漁人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桃花林的?為什麼會“甚異之”?

漁人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他以前未曾見過的,因此漁人“甚異之”。課文第1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絃,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作者對桃花源人生活狀況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這個理想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

3、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不矛盾。這樣詩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聖地,可遇而不可求。這樣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著美麗的世外桃源。

4、作者在這篇文章裡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個“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多少帶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跡,表現出了一定的復古傾向,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這又是作者逃避現實的思想的反映。


文章主旨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嚮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