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差點如閃電般歸來——希臘“偉大理想”的功敗垂成

中世紀史愛好者,尤其是P社玩家,大多聽過一首希臘歌曲——《你將如閃電般歸來》,其歌詞取自一則浪漫的希臘民間傳說:公元1453年,年輕的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爾),屹立上千年的東羅馬帝國覆滅。城破之際,東羅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悲壯地衝進奧斯曼軍陣,而後下落不明。希臘人民(東羅馬主體文化為希臘文化)相信,君十一併沒有死,他被上帝變成了一尊雕像,隱藏在聖索菲亞大清真寺(霧)的陰影中。有朝一日希臘人民光復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將伴隨著天空降下的閃電覆活,帶領光榮的羅馬人走向復興。

這裡插句題外話哈,筆者很好奇是否有人像我一樣,剛聽到這個歌名時,腦海中浮現出的是如下場景:


他差點如閃電般歸來——希臘“偉大理想”的功敗垂成

言歸正傳。君士坦丁堡淪陷後,希臘人民在三百餘年的時光中處於外族異教徒的統治之下。國雖破,人未亡,奧斯曼人征服了希臘人的國土,卻始終未能征服希臘人的靈魂。通過羈縻懷柔政策,奧斯曼政府確實吸引了不少希臘人歸心,可正如清朝存在天地會,奧斯曼國內渴望復國的希臘志士也一直在等待著良機。終於,機會來了。18、19世紀之交,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將啟蒙思想和民族主義傳遍歐洲,無數希臘青年受其鼓舞,結成革命團體友誼社。該社以實現希臘民族獨立為宗旨,決定趁奧斯曼帝國的衰弱起事。自1821年瓦拉吉亞起義,至1832年《君士坦丁堡條約》的簽訂,希臘革命者經歷11年的艱苦奮鬥、屢撲屢起,終於在西歐列強武裝干涉的幫助下取得成功,希臘王國成為被國際承認的獨立國家。

初立的希臘王國十分弱小,領土限於希臘半島,全國人口80萬,對比奧斯曼國內250萬希臘人口,不足三分之一。在發展壯大的強烈需求下,在成功復國的激勵與鼓舞下,希臘人民渴望將民族復興事業更進一步,於是“偉大理想”應運而生。

“偉大理想”又稱“大希臘主義”,於1844年被希臘著名政治家兼醫生愛奧尼斯·科萊提斯提出。其主要內容是收復被奧斯曼帝國霸佔的希臘人廣大故土:色雷斯、安納托利亞、特拉布宗等,建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以雅典為經濟中心的東正教國家。說得再直白些就是要光復東羅馬帝國,使君十一如閃電般歸來。

為實現“偉大理想”,希臘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擴張嘗試,效果差強人意: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希臘國王奧托一世不顧英、法反對,趁奧斯曼戰局不利之時入侵,結果全軍覆沒。奧托因此失去“主子”的支持,後被迫退位。

1863年,在英國的推動下,丹麥的威廉王子被選為新任希臘國王,是為喬治一世。作為登基禮物,英國將其殖民地愛奧尼亞群島贈送給希臘。

1881年,希臘利用列強的矛盾,通過談判方式和平地將色薩利和伊庇魯斯南部地區併入版圖。

1885年,為進一步擴張,希臘再次不顧列強反對,開啟戰爭動員,結果受到英國3個月海軍封鎖,不得已作罷。

1896年,克里特島暴動,宣佈脫離奧斯曼獨立。希臘派兵支援,第一次希土戰爭爆發。歷時僅30天,希臘慘敗,被迫向奧斯曼支付鉅額賠款,並割讓了色薩利部分地區。

1912年,希臘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組建了巴爾幹聯盟。同年聯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史稱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聯軍大獲全勝,希臘得到了約阿尼納、塞薩洛尼基和克里特島。

1913年,巴爾幹基督教各國因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分贓不均產生衝突。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被“群毆”的保加利亞戰敗,希臘獲得愛琴海馬其頓。

可見,“偉大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希臘立國80餘年,其擴張步伐邁得並不大,卻頻頻扯到蛋。


他差點如閃電般歸來——希臘“偉大理想”的功敗垂成

原因有二:

其一,奧斯曼帝國雖已日暮西山,但“百足大蟲,死而不僵”。希臘國力不可與其同日而語。故希臘如果找奧斯曼單練,就只能被練,純粹當經驗包。除非集數國之力,或可與奧斯曼一戰;

其二,巴爾幹半島是英、法、俄等列強的重點博弈場,任何國家在巴爾幹單獨做大都是不被允許的。希臘每次擴張都要經列強首肯,列強不同意,輕則背後使絆,重則武裝干涉。面對工業國家的堅船利炮,奧斯曼尚且忍辱負重,何況希臘。

以上兩點使“偉大理想”成了希臘人心中的“海平線”,看似一直在接近,卻始終遙不可及。希臘國內也開始出現保守的聲音,認為急功近利不可取,應攥緊拳頭,先集中力量鞏固現有領土,再徐圖擴張。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後發生的一場國際性大事件徹底改變了國際局勢——一戰爆發了。這場戰爭使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出現在希臘人面前,君士坦丁堡和小亞細亞看似已唾手可得,復活君十一的閃電已蓄勢待發!

眾所周知,一戰雙方是以英、法、俄、日、美為主的協約國,和以德、奧匈、奧斯曼為主的同盟國。戰爭伊始,關於如何站隊的問題,希臘國內爆發了激烈的爭論和衝突。國王君士坦丁一世,作為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親妹夫,主張傾向德國的“表面中立”。另一方面,首相韋尼澤洛斯為儘快實現“偉大理想”,堅決呼籲加入與奧斯曼敵對的協約國。王黨與相黨逐漸水火不容。韋尼澤洛斯一度下臺,不屈不撓的他另立政府,一面鼓動國內的民族主義者加入反抗國王的隊伍,一面尋求英法支持。最終,“偉大理想”戰勝了“兒女情長”,在英法干涉和國內遊行的雙重壓力下,1917年6月,君士坦丁一世遜位流亡海外,其次子即位為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年僅20,且毫無從政經驗,順理成章地成為韋尼澤洛斯的傀儡。當時,一戰已近尾聲,韋尼澤洛斯一登臺就領導希臘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趁黃花菜還沒涼打了個醬油。

不要小看這次醬油。一戰結束後,希臘靠著打醬油搖身一變成了尊貴的戰勝國;宿敵奧斯曼卻淪為待宰的戰敗國,怎一個“慘”字了得。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限制希臘擴張的兩個主要因素如今都已不復存在。

首先,奧斯曼帝國與希臘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奧斯曼這條“百足大蟲”如今是“既死且僵”了。這個曾經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遼闊國度隨著戰敗極度縮水,曾被其征服的國家紛紛獨立,成為西方列強的勢力範圍。帝國只保留了小亞細亞這個核心地區,連首都伊斯坦布爾都被英軍佔領,蘇丹政府完全淪為英國的傳話筒,苟延殘喘。反觀希臘,作為戰勝國割佔了奧斯曼恰塔爾賈線以西領土,國土擴張近1/3,論兵力和武器裝備已在奧斯曼之上,而且國內民族主義者得勢,實現“偉大理想”的呼聲高漲。

其次,國際局勢對希臘極為有利。一戰之後,俄、德、奧匈三大帝國倒塌,俄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遭到列強和白匪的進攻,自顧不暇;另兩者同為戰敗國,只能任人宰割。英、法急於在東歐和近東擴張自己的勢力,但剛經歷慘勝的二國無力陷入新的戰爭,於是不約而同採取了扶植小弟進攻奧斯曼的策略:法國扶植亞美尼亞,英國扶植希臘,從東西兩面向奧斯曼施壓。希臘成為英國的權益代理人和打手,在大不列顛的武器和物資支持下秣馬厲兵,準備一舉滅亡奧斯曼、復興羅馬。

1919年5月,希臘出兵佔領伊茲密爾,第二次希土戰爭爆發。同月,亞美尼亞入侵卡爾斯,意大利在安納托利亞南部登陸。在希臘人看來,如今的奧斯曼是“破鼓萬人捶”,此戰志在必得。但讓希臘始料不及的是,三國進攻不僅沒能摧毀奧斯曼國民的鬥志,反而使其“觸底反彈”。曾經建立過強大帝國、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土耳其人是一個驕傲的民族,面對亡國滅種的危險,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起了反對不平等條約,爭取民族獨立的國民運動。1920年4月23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成立,在加里波利之戰中令協約國聞風喪膽的戰爭英雄穆斯塔法.凱末爾被推選為首任總統,並以他為核心組建了新政府。新政府旗幟鮮明地反對外國武裝侵略和伊斯坦布爾的傀儡蘇丹。

安卡拉政府成立後,凱末爾開始著手建立國家正規軍。這對希臘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在此之前,與希臘作戰的一直是土耳其革命者組成的非正規軍。這些愛國青年空有一腔熱血,卻畢竟缺乏統一指揮和武器裝備,在希臘先進的英式武器面前只能節節敗退。土耳其建軍使這些革命者有了主心骨,大批土耳其青年應徵入伍。更使英、希兩國警惕的是,凱末爾和站穩腳跟的蘇俄搭上了關係,通過割讓部分領土換得了蘇俄的資金和武器支持。如果土耳其“赤化”,後果不堪設想。在英、法兩國的催促下,希臘和亞美尼亞加緊從東西兩面的進攻。只要快速撲滅安卡拉政府就能消除一切隱患。

1920年6月22日,希臘軍隊從佔領的土耳其良港伊茲密爾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初期,希軍勢如破竹,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已經推進了250公里。色雷斯被希軍完全佔領,守軍全軍覆沒,暫編第一軍司令扎法爾·泰亞爾將軍被俘。但隨後希臘的攻勢就陷入僵局,原因是土耳其採取了“西防東攻”的策略,在西採取守勢,佔據有利地形,層層阻擊希臘。往東對較弱的亞美尼亞重拳出擊,柿子先撿軟的捏。亞美尼亞不負眾望地維護了自己的“菜雞”形象,很快兵敗如山倒,並被土耳其反攻到國內,被迫議和。土亞戰爭結束後,亞美尼亞國內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蘇俄紅軍乘機進攻,僅用一週就消滅了亞美尼亞罪惡的資產階級政府,建立了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他差點如閃電般歸來——希臘“偉大理想”的功敗垂成

亞美尼亞加入社會主義大家庭,不再對土耳其造成威脅。意大利滿足於對安納托利亞南部的佔領,不願繼續進軍。希臘與土耳其又成了1V1,經過幾場互有勝負的戰役後,雙方在薩卡里亞河畔遭遇。薩卡里亞河是安卡拉最後的屏障,希臘“偉大理想”的成敗在此一戰,安卡拉政府的存亡也在此一戰。雙方都集結了幾乎全部兵力。希軍的統帥正是重歸王位的君士坦丁一世,此時的國王充滿信心,並不認為自己是希臘國王君士坦丁一世,而是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二世!安卡拉方面也不甘示弱,專門通過一項法令,由總統凱末爾兼任前線總指揮,希望他能復現加里波利之戰的輝煌,再次帶領土耳其打一張漂亮的防守反擊戰。

戰鬥打響後,12萬希軍憑藉兵力和火力優勢展開猛攻,9.6萬土軍逐漸收縮防線、力怯難支。關鍵時刻,名將的重要作用體現出來了。激戰中,凱末爾被流彈打斷一條肋骨,他拒絕了醫生讓他後撤養傷的建議,裹著繃帶堅持在前線指揮,親自踐行了他對土軍將士們的鼓舞:“陣地的防線是沒有的,有的是肉體的防線,這種肉體的防線是由全體人民組成的。人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鮮血換來的,我們都不能拋棄。”

在總統兼總司令言行一致的激勵下,土軍捱過了最難的時刻。很多時候,成敗就在這一口氣。經過十餘天的猛攻,君士坦丁一世率領的希軍已是強弩之末,土軍頑強的戰鬥意志使他們恐懼和慚愧。高手過招,一瞬間的軍心動搖都是致命的。凱末爾敏銳地抓住戰機,對希軍薄弱處展開反擊。筋疲力竭的希軍措手不及,全線敗退,被乘勝追擊的土軍逐出薩卡里亞東部地區。

歷時22天的薩卡里亞河戰役以土耳其勝利告終,土方以損失3.8萬人的代價守住了“最後的防線”,並殲敵2.3萬人,實屬慘勝。但此戰正如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舉扭轉了戰爭局勢。首先,受到勝利鼓舞的土耳其人踴躍參軍,至1922年8月,土耳其國民軍已擴充至20萬以上,糧餉充足、武器精良、鬥志高昂,士氣蹉跎的希軍已毫無還手之力。其次,“國際風向”也徹底逆轉。法國本在土耳其有大量外債和投資,反對英、希侵土。無奈當初制止不了,只好扶植亞美尼亞幫忙攫取土耳其權益。如今亞美尼亞和希臘都被揍趴下了。法國順勢單獨與土耳其議和,從土撤軍,甚至開始明面上支援土方武器和物資。意大利也步法國後塵,開始撤軍並向土耳其出售戰略物資。英國深感帶不動這個隊友,停止了對希臘的軍事和財政援助。

事已至此,希臘的失敗已是定局。對君士坦丁一世來說,這場失敗可能意味著他的再次退位。為了挽救局面,他向英國主子提出了“體面撤退”的方案——即希臘代替英國,軍事接管伊斯坦布爾,其他部隊撤出土耳其。“偉大理想”雖然失敗了,至少收復這座希臘人數百年來的夢寐之城,使偉大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如閃電般歸來!

“體面撤退”的方案在協約國內部引起了截然不同的的反應。英國是全力支持,畢竟這也關乎大不列顛的顏面。已經給予土耳其大量援助的法、意則是堅決反對,兩國甚至出動軍隊以防止希軍進一步靠近君士坦丁堡,協約國內部頓時劍拔弩張。當然,法、意敢出兵也是料定英國不可能為希臘與兩大盟友撕破臉。果不其然,英國果斷捨車保帥,也公開反對希臘的計劃。君士坦丁一世失去了最後的希望,土耳其則痛打落水狗。1922年9月18日,土耳其將安納托利亞的希臘軍隊全部肅清,27日,君士坦丁一世退位,希臘政府辭職並解散軍隊。至此,“偉大理想”從希臘指尖劃過、功敗垂成。可惜,希臘的敵人是凱末爾領導的英勇的土耳其革命者,背後是勾心鬥角、互相拆臺的倫敦和巴黎。

時過境遷,進入21世紀的希臘在破產邊緣瘋狂試探,與土耳其同為北約成員國,且全國人口不及伊斯坦布爾一城,“偉大理想”怕是咫尺天涯了。不知“希臘偉大理想”和“中國男足奪冠”哪個能更快實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