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感情,為民做事——追記重慶市國資委信訪處原處長餘凱


人民日報2019-12-18

餘凱(資料照片)

農曆大雪,仲冬來臨。看著黃澄澄的柑橘掛滿枝頭,重慶市長壽區村民李順清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橘子很甜,可惜餘處長嘗不到了。”


李順清口中的“餘處長”,是重慶市國資委信訪處原處長餘凱。2019年7月8日,由於過度勞累引發心跳呼吸驟停,餘凱倒在他摯愛的信訪工作崗位上,生命年輪定格在第五十二圈。


那一天,星期一,天空飄著雨。

早上6點多,妻子冉僑發現丈夫臉色極差、直冒冷汗,勸他趕緊去看病。“週一工作多,上午安排完,下午就去看病。”說完,餘凱如往常一樣早早出門上班去了。


臨近中午,放心不下的妻子打電話詢問狀況,餘凱說:“我不太舒服,你打車來接我去醫院。”沒想到,這個電話竟成了夫妻倆最後一次通話。

中午12時29分,信訪處副處長黃鵬正在吃飯,手機“嘀”的一聲響,餘凱發來通知:“週四要開主題教育的會,請提前準備發言材料。”黃鵬也沒有想到,6分鐘後,剛剛還在一起開會、討論的處長,一頭倒在離信訪接待室僅有5米多的過道上,再也沒有醒來。


群眾利益,沒有小事兒,只有大事兒

翻開餘凱的履歷,工作36年,既簡單又不簡單:參軍21年戍邊西藏,信訪工作15年服務群眾。


在他眼裡,只要涉及群眾利益,沒有小事兒,只有大事兒。

聽到餘凱出事的消息,李順清老人的眼淚唰地流了下來:“他就像我的親人,在我最難的時候拉了我一把,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李順清是一名退伍軍人。多年前,他所在的川染廠改制,兩口子雙雙下崗,又逢生病,生活困難。李順清在部隊立過一等功,按政策可享受一定補助,後來因種種原因停發了。無奈之下,李順清找到重慶市國資委反映。

第一次見面,特別和氣的餘凱給李順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哥,我也當過兵,你是哪年的?’餘處長熱情得很,這一幕彷彿就在昨天。”


餘凱先後3次前往李順清家,並上報市信訪辦、民政局等多個部門,奔走協調,終於落實了李順清的相關補助。

信訪問題解決了,餘凱對李順清的關心並沒有停止。在餘凱的鼓勵下,李順清流轉了幾畝地,搞起了果苗種植。如今,李順清不僅自己幹得好,還帶動周邊村民一起致富。


對李順清來說,這樣的經歷永生難忘。但對餘凱來說,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處理信訪問題1800餘件,接待來訪群眾2萬多人次,立功、嘉獎、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數不勝數。

“群眾利益無小事。”餘凱這麼說,也一直這麼做。九龍坡區部分群眾反映深夜下班回家難,他協調公交集團開通夜班專線;一家企業因火災燒燬檔案無法辦理職工退休,他協調市、區有關部門妥善解決;一名企業臨時工來反映企業漏交醫療保險問題,他聯繫企業,把應當享受的養老保險等政策也納入一併解決……


善於作為,不怕難事兒,想著做事兒

信訪,為民解難,為黨分憂。在餘凱心中,沒有難事兒,只有做事兒。無論事情多難,他都會爽快地接下來,想辦法處理好。


2017年的一個早上,餘凱剛走進信訪接待室。100多名退休職工圍上來堵住門,情緒激動。

“不給個說法,誰也別想走!”一名老人指著餘凱的鼻子說。


“老大哥,我們坐下來慢慢說。”餘凱上前扶住老人,笑著承諾,“您放心,該解決的問題我們一定解決!”他一邊招呼大家坐下,一邊安排工作人員倒水,並搬來板凳讓大家坐。

原來,市機電集團下屬一個工廠關閉清算,一些退休職工誤信謠言,以為原有醫保和補貼等得不到保障。現場,有的人拍著桌子,說起粗話。


餘凱一邊勸解,一邊認真記著筆記,解釋政策。溝通了整整一個上午,老人們才離開。走時,開頭髮火的那位老人情緒緩和了,信任地拍了拍餘凱的肩膀。

“餘處長對我們企業瞭解得可真細,現場上了一堂示範課。”機電集團信訪辦主任餘世松說。


其實,餘凱一直很注重學習法律法規,研究政策,“照著政策念,誰不會?要站在老百姓立場上想,將心比心,帶著感情做事。”

不過,不發脾氣的餘凱並非一味退讓,在原則問題上他堅持不動搖。近年來,重慶能投集團減少過剩產能,逐步關閉部分煤礦,一些被解除勞動關係的職工提出了一些訴求。經研究,有關部門認為不能突破政策底線。餘凱和公司工作人員主動下訪,與職工代表耐心座談,最終化解了矛盾。


工作面前,從不躲事兒,主動“攬事兒”

重慶市屬國企較多,加上中央駐渝企業,共近60萬職工,而且還有不少歷史遺留問題,信訪工作十分繁重。國資委信訪處人手緊張,最少時只有5名同志。


單位早上9點上班,餘凱7點多就到,經常晚上八九點才回家。有時剛躺上床,一個電話過來,他又立即趕回辦公室。

回到家,妻兒已經睡著。第二天早上,他們“埋怨”餘凱。妻子說:“隔一個小時說一次馬上回、馬上回,害得我把飯菜熱了好幾遍。”兒子說:“平時,我睡覺的時候,你還沒回來,我起床了,你又上班去了。”


這樣的加班,對餘凱來說已是常態。自2004年轉業來到國資委信訪處,急難險重,沒日沒夜,餘凱從不抱怨。妻子擔心他的身體,問他能否換個崗位,餘凱說,“再苦再累,總要有人幹!”

工作繁忙,在家時間少,餘凱一直努力彌補家人。週末,只要不加班,餘凱總是主動承擔家務。妻子不開心的時候,餘凱會耐心開導,在家裡做起“信訪”工作。孩子考試不理想,他也是微笑著鼓勵。


在同事的印象中,餘凱基本沒休過年假,唯一一次“破天荒”休年假,是去年兒子考上外省一所大學,他送孩子開學報到。

長期加班勞累,餘凱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幾個月前在妻子一再勸說下,餘凱才同意住院。然而,病床上他仍然在工作,上午出院,下午又直奔辦公室。


去世當天上午,同事們看到他身體不適,問他怎麼樣,他也只是淡淡地說:“感冒了,沒事。”


也是微笑著鼓勵。


在同事的印象中,餘凱基本沒休過年假,唯一一次“破天荒”休年假,是去年兒子考上外省一所大學,他送孩子開學報到。


長期加班勞累,餘凱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幾個月前在妻子一再勸說下,餘凱才同意住院。然而,病床上他仍然在工作,上午出院,下午又直奔辦公室。

去世當天上午,同事們看到他身體不適,問他怎麼樣,他也只是淡淡地說:“感冒了,沒事。”


:“感冒了,沒事。”


餘凱的微信頭像,是一條在水裡遊的魚,多年來從未更換。有人問他,這頭像啥意思?也不換換?“我姓餘,和魚同音,和老百姓打交道,要像魚和水一樣親。”15年奮戰在信訪一線,餘凱用心用情服務群眾,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直到生命的終點。(記者 王斌來 劉新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