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QE後,美股卻繼續下跌?回顧美國貨幣政策歷史

週一美股盤前,美聯儲宣佈了一系列提振市場的新計劃,並暗示無限量化寬鬆,市場情緒為之一振。

當地時間3月23日早上,美聯儲宣佈,因為新冠病毒大流行對社會各界造成“巨大困難”,美聯儲宣佈廣泛新措施(extensive new meaures)來支持經濟,包括了開放式的資產購買,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便利規模。


美聯儲稱,本週每天都將購買750億美元國債和500億美元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每日和定期回購利率報價利率將重設為0%。為確保市場運行和貨幣政策傳導,將不限量按需買入美債和MBS,美聯儲對此項計劃的並未提出額度限制。

與此同時,美聯儲將開始為家庭、小企業和主要僱主提供前所未有的信貸支持。美聯儲在聲明中表示,採取這些措施是因為“我們的經濟將面臨嚴重的混亂,這一點已經變得很明顯”。


美聯儲表示,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期,他們將致力於使用各種工具來支持美國工人、企業和美國經濟。“新冠病毒大流行正對美國和世界各國造成巨大的困難。我們國家的首要任務是照顧那些受感染的人,並限制病毒的進一步傳播。儘管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我們的經濟顯然將面臨嚴重的混亂。我們必須在公共和私營部門採取積極措施,將損失限制在就業和收入方面,並在

短暫的中斷後促進經濟迅速復甦。”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3月23日晚間表示,開放式購買國債、MBS、債券ETF;為ABS,學生貸款,信用卡和小企業貸款建立了TALF;還準備小企業貸款。今晚,美聯儲壓上了全部賭注,全球市場一片歡騰。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


此前,摩根士丹利在一篇報告中也指出,市場會一直跌,直到美聯儲推出QE。然而當天美股還是繼續下跌。


無限QE後,美股卻繼續下跌?回顧美國貨幣政策歷史

標普500收跌-2.93%

截至當日收盤,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3.04%,報18591.93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0.27%,報6860670點;標普500指數跌2.93%,報2237.40點。雖然三大指數全部收跌,不過值得指出的是納斯達克跌幅明顯縮小,或是市場積極信號。


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各國和地區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體衰退低迷形勢,逐漸步入了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失效的“零利率”狀態。為克服本國或地區通貨緊縮狀態,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的貨幣當局先後引入以“零利率”和大規模資產購買為特徵的非常規貨幣政策。緊急降息並不意味著接下來的大牛市:


歷史數據顯示,在經歷過初期的上漲後(1-3個月),美聯儲緊急降息通常無法在隨後較長時間(6-12個月)裡給市場帶來結構性上漲動力;


在歷史上8次美聯儲緊急降息中,7次是在衰退前幾個月或是衰退中完成的。


回顧美國貨幣政策歷史

無限QE後,美股卻繼續下跌?回顧美國貨幣政策歷史

美國國會大廈


美聯儲經美國國會授權,制定並行使貨幣政策。美聯儲主要政策目標有:促進就業最大化,穩定價格,維持適度的長期利率;其中,在經濟運行中不存在非自願失業、並且價格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長期利率會自動維持在均衡水平,因此美聯儲主要目標為促進就業最大化及穩定價格。通貨膨脹率穩定且保持在較低水平有利於消費者保持穩定的購買力,提高長期借貸及投資判斷的準確性,並且有助於維持穩定的長期利率;同時,保持適度的通脹水平有助於促進就業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除此之外,美聯儲肩負支持金融系統平穩運行,從而提高美國經濟福祉的責任,具體職責包括:維持金融系統穩定、監督並管理金融機構與金融活動、保證支付與結算系統的安全與效率及促進消費者保護。

  • 美國貨幣政策工具及其實施機制

美聯儲在進行貨幣政策調整時主要應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及貼現窗口貸款等,傳統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影響聯邦基金市場資金供給及貨幣與信貸的供給;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如前瞻指導(ForwardGuidance)與大規模資產購置計劃(Large-scaleAssetPurchases),前瞻指導旨在幫助公眾更好的理解政策制定者對未來貨幣政策調整的意圖,大規模資產購置計劃旨在為投資儲蓄等經濟活動提供額外的刺激。

美國貨幣政策通過調整短期利率(聯邦基金利率)與影響信貸供給水平實現政策目標:美聯儲通過調整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及影響市場對聯邦基金利率的預期,影響美國短期利率(國庫券、商業票據等收益率)與中長期利率(國債、公司債收益率,固定抵押貸款、消費貸款等利率),並且通過股票價格、匯率、財富效應等傳導渠道,對美國的消費、投資、生產、就業、通貨膨脹等產生影響。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聯儲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節聯邦基金市場,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目標水平;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除使用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降低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增加貼現窗口貸款之外,還採用了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大規模資產購置計劃與前瞻指導;在經濟恢復後,美聯儲通過隔夜逆回購、提高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及降低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實行貨幣政策正常化。

  • 1995-2006年格林斯潘時期:
無限QE後,美股卻繼續下跌?回顧美國貨幣政策歷史

福特與格林斯潘(左2與左3)


在1995-2006年這一時期內,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美國貨幣政策經歷了兩次寬鬆週期(分別為1995-1999年與2001-2004年)與兩次緊縮週期(分別為1999-2000年與2004-2006年),由於美國生產力不斷提高,美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因此在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時期,美聯儲的主要貨幣政策目標為保持價格穩定。

格林斯潘任美聯儲主席時期,美聯儲基本遵循了凱恩斯主義學派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主張,在對經濟數據進行預測的基礎上,靈活地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美聯儲沒有遵循固定的貨幣政策規則,僅將利率規則作為調整貨幣政策的輔助工具。在1995-2006年內,美國就業形勢總體保持良好,美聯儲主要的貨幣政策操作為管理通貨膨脹水平,以實現價格穩定的貨幣政策目標。在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時,美聯儲主要採取了漸進式的前瞻調整,通過對利率進行微調,逐漸抵消預期及實際總需求與產出或通貨膨脹目標的偏離。同時,美聯儲也

通過前瞻性的調整及時緩解了危機對美國經濟發展的衝擊。

  • 伯南克與耶倫時期:


伯南克與耶倫均為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經濟學家,與格林斯潘不同,伯南克與耶倫時期美聯儲均注重經濟模型與貨幣政策規則的使用。2006-2014年,伯南克擔任美聯儲主席,美國貨幣政策經歷了一次緊縮週期(2006-2007年)與一次寬鬆週期(2007-2014年),由於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伯南克任美聯儲主席時期主要貨幣政策目標為保持價格穩定,促進就業最大化,從而擺脫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美聯儲實行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2014-2018年,耶倫接替伯南克擔任美聯儲主席,在耶倫任期內,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美國貨幣政策經歷了一次緊縮週期(2015-2019年),隨著美國經濟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緩慢恢復發展,美國通貨膨脹水平相對較為穩定,因此耶倫時期主要貨幣政策目標為促進就業最大化。

在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這一時期內,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衰退逐漸傳導至信貸等其他市場,引起美國經濟下滑,而美國次貸危機也逐漸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濟的不斷下滑促使美聯儲迅速放鬆貨幣政策,除降低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外,美聯儲也採用了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旨在短期內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增加信貸供給,以實現中長期恢復經濟增速、保持低通脹率、改善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政策目標。

2008年,美國房地產市場依然低迷,新房開工量與房地產價格持續下降,同時金融市場壓力驟增,美國股市持續下跌,銀行間融資市場利差明顯擴大,企業與政府債券收益率上升;美國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失業率由2008年1月5%迅速上漲至2008年12月7.3%,2008年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357.7萬人。美國金融市場持續增加的壓力與經濟下行前景形成惡性循環,使經濟發展陷入泥淖,2008年美國實際GDP增速為-1.98%。

針對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美聯儲實行了“零利率政策”,於2008年連續7次降息,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累計降幅達400個基點,由2008年1月的4.25%下降至2008年12月的0-0.25%。但是,即便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下調至0-0.25%區間,美國經濟形勢並沒有明顯好轉。

根據“金融加速器理論”,緊縮的信貸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更加顯著,會加劇經濟波動,使經濟體陷入信貸緊縮與消費投資支出降低的惡性循環。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信貸緊縮將經濟下行轉變為大蕭條,因此必須要擴大貨幣供應量,穩定資產價格,維持銀行與企業間的正常借貸,進而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美聯儲除實行“零利率政策”外,於2008年推出了定期證券借貸工具(TSLF)、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PDCF)、商業票據融資工具(CPFF)等政策工具

,並且與美國財政部一同推出了定期資產抵押證券貸款工具(TALF),同時美聯儲實施了大規模資產購置計劃,宣佈購買政府支持機構的直接債務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以降低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壓力,穩定金融市場,增加信貸供給。

總體而言,在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這一時期內,美國經濟發展形勢惡化,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美聯儲啟動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實行“零利率政策”後,又採用了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大規模資產購置計劃,以達到穩定金融市場情緒,增加市場中的信貸供給的階段性貨幣政策目標。在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後,及時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流動性,緩和了信貸緊縮的壓力,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金融市場的情緒。

無限QE後,美股卻繼續下跌?回顧美國貨幣政策歷史

左1耶倫 左2 格林斯潘 左3伯南克

伯南克與耶倫時期美國貨幣政策與格林斯潘不同,伯南克主張將“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一種受約束的相機抉擇貨幣政策框架。通貨膨脹目標制兼具政策規則與相機抉擇的優勢,既能夠提高政策透明度,促進美聯儲與公眾之間的政策溝通,同時,又能使美聯儲在維持長期價格穩定的目標時,靈活地應對美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此貨幣政策框架下,美聯儲並未放棄其他經濟目標,而是通過降低通脹率,改善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景。

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陷入低迷,在此階段的貨幣政策目標為穩定價格、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具體可分為:在金融危機爆發初期,維持資產價格穩定,恢復市場信心;2010-2011年第二輪量化寬鬆主要目標為壓低長期利率,降低借貸成本;2012-2014年第三輪量化寬鬆主要目標為降低失業率。

伯南克擔任美聯儲主席後,美聯儲延續並推進了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溝通,加強貨幣政策的透明度與“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是相輔相成的。美聯儲實施了前瞻指導作為與市場溝通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具體的閾值指導與時間指導,向市場表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與操作期限,從而引導市場預期,促進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

耶倫就任美聯儲主席後,美聯儲一定程度上延續了伯南克時期的政策理念,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美聯儲需要在雙重目標中進行權衡,因此對泰勒規則進行了相應調整,決定採用“最優控制方法”,即在進行動態預測的前提下,找到同時使通脹率與失業率偏離目標水平最小的利率路徑,從而實現長期動態均衡,最終達成貨幣政策的雙重目標。與泰勒規則相比,“最優控制方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零利率下限、過早或過晚提高利率的問題,更加註重長期目標的實現。

耶倫認為失業率偏離目標水平的程度高於通脹率的偏離程度,因此將降低失業率作為優先的貨幣政策目標,在停止大規模資產購置計劃後,仍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0-0.25%以促進就業情況的改善,同時,美聯儲通過前瞻指導加強對長期通貨膨脹預期的管理與引導,從而最終實現貨幣政策的雙重目標。


如今美聯儲主席已由鮑威爾接替,鮑威爾曾在老布什總統執政時期擔任財政部副部長,負責金融機構政策,國庫債務市場及相關領域,在加入行政當局之前,他曾在紐約市擔任律師和投資銀行家。鮑威爾一直是美聯儲前任主席耶倫的最有利擁護者,同時他強調不要過分依賴像所謂的“泰勒規則”這樣的數學規則來引導貨幣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