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以前窮,但基本每家都有點存款,近兩年,為啥一點也存不住了

在農村70、80和90(95以內)後這3代人的記憶當中,肯定都少不了這樣的場景,父親小心翼翼把打工掙回來的錢拿出來,打開層層的包括,然後用粗糙的雙手遞到母親手裡,母親接過來,用舌頭在指尖上舔一下,然後數了一遍又一遍,再核對錢數沒有問題之後,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會和父親商量這些錢到底怎麼花,確定完怎麼花之後,一定會明確一下有多少是可以存起來的。再然後,母親會把放在屋子裡犄角旮旯的存摺拿出來,去把錢給存上。

農民以前窮,但基本每家都有點存款,近兩年,為啥一點也存不住了

這是90年代左右,農村很多家庭的寫照了。如果從生活富裕程度和物質享受程度來說,那會兒的農民除了窮還是窮,甚至過年的時候家裡都沒多的錢給每個人買一身新衣服。不過窮歸窮,農民的存款意識格外強,所以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點存款,雖然說不多,可能幾百元就算是鉅款了。今時不同往日,經濟的全面發展給農村帶來了無限可能,農民當中層讓人引以為傲的萬元戶再也不值得人羨慕了。

農民以前窮,但基本每家都有點存款,近兩年,為啥一點也存不住了

按說在這樣的時候,農民手裡該有錢了,起碼要比以前的存款要多,不過你到農村隨便找一個人打聽下,聽到的卻是截然相反的回答。“沒有存款”“哪裡有存款”“根本存不住”。由此又聯想到之前網上很火的一個投票叫“如今的農村存多少錢才叫有錢人”,排名第一的答案是不欠錢就算是有錢人了。這就有點自相矛盾的意味了,為何近兩年,農民一點錢也存不下了呢?思前想後,我覺得原因有這麼幾點。

農民以前窮,但基本每家都有點存款,近兩年,為啥一點也存不住了

第一、財不外露,故意說窮

其實農村很多人說窮不見得是真窮,窮只不過是大家掛在嘴上的說辭罷了。前些年受衣錦還鄉思想的影響,有些農民不懂得藏富,結果被人借錢借怕了,畢竟村子裡都是熟人,往上數還是親戚,為了不得罪人,大家又紛紛開始推崇“富不還鄉”了。說白了,其實很多人都有存款,只不過在於別人談起來的時候,會說窮的一分錢都沒存。這是一種應付別人借錢,同時又能有效防禦性保護自己的社交手段罷了。

農民以前窮,但基本每家都有點存款,近兩年,為啥一點也存不住了

第二、掙得多,花的更多,真沒錢

都說農民現在隨便打個工,收入都很高,這算是事實,但農民並不是只掙不花,尤其是現在物質世界,紛紛擾擾,要追求任何生活享受都需要錢。農村從70後開始,已經不像老輩人那麼老實本分,有錢也不花了,甚至有些人的花錢慾望膨脹,掙一個花三個,拆東牆補西牆。整體上來說就是錢沒少掙,但都花了,所以忙忙碌碌一年,到頭來除了累,什麼也沒落著。可即便如此,還是不能停止忙碌,因為一旦停了,想維持現在的生活都難。

農民以前窮,但基本每家都有點存款,近兩年,為啥一點也存不住了

第三、核心3樣掏空了農民的錢包

所謂的核心3樣指的是農民普遍關心的3個問題,即“養老,教育,醫療”,這也是農民就算是擠破頭皮也要買房進城的原因所在。單以教育來講,不是說農村就培養不出來有本事的學生,而是就農村的軟硬件設施及教師配備來說,培養出來有本事學生的概率本身就打了折扣,農民不得不使勁的掙錢,拼命給子女報補習班,興趣班等,只為提高子女未來的競爭力。

農民以前窮,但基本每家都有點存款,近兩年,為啥一點也存不住了

除了以上這3點原因外,能掏空農村戶口的還有很多,比如說彩禮。在有些農村地區,可能一個老農民5年攢的錢都不夠兒子結婚給一次彩禮用。花錢的地方多,加上受提前消費,提前享受思想的影響,很多沒掙到的錢都花了,等掙到的時候,只能用來還賬了,這也加劇了農民手裡沒存款的情況。不過有得有失,從生活質量看,農民過得都不錯,無非是看你偏向於哪種選擇了。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