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路上,別做"吼媽",媽媽太強勢,對娃是毀滅性的打擊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幾年前的一部熱播劇《虎媽貓爸》

,主演是闊別熒屏多年的趙薇。

她在劇中扮演一位雷厲風行的職場女性,同時也是一位嚴厲的媽媽。

因為對女兒的期望過高,這位媽媽希望將其培養成和她一樣獨立自強的女性,教育上使用了很多極端的手法,堪稱標準的中國虎媽。

劇情開場沒多久,趙薇飾演的畢勝男去婆婆家接孩子,看到孩子因為奶奶的寵溺而表現出來的種種不聽話的行為,畢勝男無法忍受,氣急敗壞之下便強行拉扯女兒。

一旁的婆婆見狀,大聲呼救:"如果你把她雙臂拉脫臼怎麼辦?"

教育孩子的路上,別做

這還只是小小的開始,後面的劇情中,為了改掉女兒身上的公主病以及其他不良習慣,畢勝男不僅嚴加管教,還使出了各種極端手法。

當然,對女兒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飯。

畢勝男這種"虎媽"式的教育方式成效如何呢?

想必看過電視的寶媽們都知道,女兒茜茜後來得了嚴重的兒童抑鬱症,不過好在畢勝男最後意識到了這一點,及時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慢慢改變了原先的教育方式。

育兒專家提醒各位寶媽們:教育孩子的路上,別做"吼媽",媽媽太強勢,對娃是毀滅性的打擊。

教育孩子的路上,別做

如果長期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拖拉硬拽,孩子很有可能出現以下3種性格問題:

1、 孩子以樣學樣,脾氣逐漸變得很暴躁

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在還沒有形成正向的價值觀之前,很多東西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模糊的,沒有具體概念,不知道好和壞,這時候就很容易學習模仿身邊的人。

如果家長平時在家中經常發脾氣、發牢騷,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拿孩子撒氣,大吼大叫,甚至還摔東西,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慢慢變得很暴躁,不聽別人的勸導。

在學校和他人發生衝突時,很容易大打出手。

教育孩子的路上,別做

2、 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軟弱

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一發生點錯誤就指責,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會越來越閉塞,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做什麼都是錯的,逐漸懷疑人生。

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1967年就提出一個心理學理論——習得性無助。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出現過多次的失敗或者打擊,心理上會產生一種絕望和無奈的心理狀態。

以後遇到困難和挫折,會越來越軟弱,沒勇氣面對。

3、 形成討好型人格

對於孩子而言,家長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因為離開他們,自己就沒法獨立生活,沒法面對殘酷的社會。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經常被家長打罵的孩子出現離家出走後又不得不回來的原因。

然而,胳膊拗不過大腿,孩子沒法賺錢養活自己,離開家、離開父母將寸步難行。

於是,有些孩子為了讓家長心情好一點,慢慢地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再抗拒。

相反,開始在父母面前變得唯唯諾諾,變得會討好大人,會小心翼翼地觀察父母的表情,以便隨時做出回應。

教育孩子的路上,別做

如果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到了社會上,面對權威人士,也會變得習慣性討好,會阿諛奉承,不再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達。

他們希望通過討好別人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通常,這樣的人會活得非常辛苦。

如果父母明白以上這些,就應該學會從自身找問題,控制暴躁不安的情緒,停止大吼大叫,和孩子交流時多一點溫柔,多一點耐心。

孩子犯錯誤了,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要一上來就認為是孩子的問題,立馬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通。

尤其是公共場合,還有其他人在的時候,更不能輕易批評,孩子雖小,但也有很強的自尊心。

如果不顧他們的面子,任意說教,會給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創傷,很有可能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抹不去的陰影。

教育孩子的路上,別做

作為父母,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掌握說話的分寸,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和問題。

低聲說話勝過千萬句嘶吼的威力,雖然一時的威嚴和吼叫能暫時震懾孩子,但對孩子來說卻是長期的內心傷害,很有可能永遠都無法彌補。

寶媽寶爸們,不妨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他們可能很想和你們交流親近,很想把最近學校發生的事情跟你們說。

但如果你們沒有耐心,不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說話,那將很有可能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甚至還會失去親子之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