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英國如何踩著法國肩膀登上世界之巔?

生活360x


隔著英吉利海峽的這兩個國家很有意思,在歷史上法國曾“踩著英國的肩膀”完成了統一,後來接著成為了歐洲陸上最強國,後來英國又“踩著法國的肩膀”成為了世界霸主。由於兩者只隔著一個狹窄的英吉利海峽,在歷史上,英國與法國充滿著“愛恨情仇”。先講一下法國是如何“踩”英國的:兩者都曾受過羅馬帝國的統治,公元前54年,羅馬將軍凱撒入侵不列顛島,被當時的凱爾特人擊敗,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領四萬羅馬軍團再次入侵不列顛,終於佔領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和南部(今英格蘭),200多年後由於受不了不斷的反抗,同時又由於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在公元407年,羅馬的最後的一批駐軍撤離不列顛。

羅馬帝國是在公元前27年在羅馬共和國的基礎上建立的,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為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才滅亡。在羅馬帝國時期,高盧是指今天的德國北部、意大利北部、比利時以及法國的大部分地區,這裡生活的人們被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開始入侵高盧,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在高盧建立了四個行省,高盧變得“羅馬化”了。公元4到6世紀,日耳曼人開始向羅馬帝國境內大規模地遷徙,公元4世紀初,日耳曼法蘭克人定居於高盧東北一隅,後來建立了稱雄西歐的法蘭克王國(公元481年到843年),在公元843年這個帝國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德意志國家的雛形)、中法蘭克王國(後來形成了意大利)、西法蘭克王國(843年至987年,奠定了法蘭西形成的基礎)。而在英格蘭方面,當羅馬人退出後,在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等開始佔領不列顛中部與南部(英格蘭),從公元6世紀開始,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地區形成了7個比較大的王國。在825年,威塞克斯王國征服了其他6個王國,基本統一英格蘭。

但是在公元8到11世紀,在當時的歐洲有這麼一群“橫著走”的人,他們叫作維京人,也可以稱之為北歐海盜,屬於日耳曼人的北部支系,他們來自日德蘭半島以及其周邊島嶼(今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今挪威和瑞典)。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他們在歐洲沿海以及英國的不列顛島嶼到處建立殖民地和搶掠。10至11世紀,維京人的一支佔領了法國北部的很大一片地區,這個地區被稱為諾曼底,他們與當地的高盧人以及羅馬人和法蘭克人不斷融合,接受了法蘭西的文化和語言,公元911年在法蘭西國王的准許下,諾曼人的首領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對於當時的英格蘭而言可謂非常熱鬧:這一年,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領導維京軍隊擊敗了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的軍隊,但哈羅德二世領導的盎格魯撒克遜軍團又反敗為勝。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諾曼底公爵威廉又擊敗了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的軍隊,並在1070年完成了對英格蘭的征服,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威廉一世。他同時領有英格蘭王國和在法國的諾曼底公國,英法兩個隔著英吉利海峽相望的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繫。1135年,英國諾曼王朝的第三位國王亨利一世去世,他是威廉一世的幼子,但是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因為意外去世一個早夭,他的王位由威廉一世的第四個女兒的兒子斯蒂芬(法國的布魯瓦伯爵之子)繼承,他算是亨利一世的外甥,但是亨利一世的次女瑪蒂爾達對此不服氣,率兵進入英國,雙方達成了協議,斯蒂芬去世後由瑪蒂爾達的兒子亨利二世繼位。

這位亨利二世簡直就是出生在了蜜罐裡:他的外祖父是英國的國王亨利一世,母親瑪蒂爾達是法國諾曼底公國的公爵,父親是法國的安茹伯爵,1150年他從母親那裡繼承了諾曼底公爵,1151年他從他父親那裡繼承了安如伯爵,1152年他又娶了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的前王后法國南部的阿基坦公國的女公爵埃莉諾,他幾乎就是個法國人,1154年他又加冕為英格蘭國王,英國開始了金雀花王朝時代。他領有的土地可以說遍佈法國,還有一個英格蘭,但是在理論上這個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是法國國王的臣子。當時的英法以及歐洲皇室和貴族之間通婚和聯姻很頻繁。

987年,法蘭西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建立了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開啟了法國的法蘭西時代,加上它的旁支瓦盧瓦王朝(1328年~1589年)和波旁王朝,這王族統治了法國將近800年之久。但是卡佩王朝時期的這個法蘭西國王更多是一種頭銜,它承認諸侯貴族對他們所領有的土地的管理權,在開始,卡佩王朝實際統治的區域有限,基本只有巴黎所在的塞納河中游以及其毗鄰地區,像諾曼底公爵、布盧瓦伯爵、安如伯爵、阿基坦公爵等都是事實上有很大領地的一方諸侯,此時的法國其實是一種事實上的四分五裂的狀態。由於英格蘭國王在法國佔有大量的領地,當時的英國國王與法國國王矛盾很深。1328年,法蘭西國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留下男性後代,卡佩王朝絕嗣。他的堂兄腓力六世繼承了王位,瓦盧瓦王朝(1328年~1589年)建立,但是在英吉利海峽另一邊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卻不樂意了,法蘭西國王查理四世是他的親舅舅,他認為他最有資格繼承法國的王位,但是法國的貴族們卻不這麼認為。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自封法國國王,入侵法國,歷時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正式開打。在英法百年戰爭的前100年,法國幾乎被英國吊打,英軍屢戰屢勝,這當中還摻雜著英國國王對法國王位的覬覦,1420年,英國國王亨利五世成為了法國的攝政王,此時的法國的幾乎成為了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然而在最後十幾年中法國卻逆襲了,法軍節節勝利,1453年,法國西南部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之外的全部領土,14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格蘭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城市,百年戰爭結束。

這場持續一百多年的戰爭對英國和法國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首先這場戰爭的勝利使得法國擺脫了封建割據的局面,法蘭西國王的王權得到了加強,在15世紀末期,法國完成了統一,統一後的法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17世紀,法國確立了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可以這麼說法國的統一和在歐洲大陸霸權地位的確立是“踩著英國的肩膀”上來的。對於英國而言,這場百年戰爭使得英國基本喪失了在歐洲的領地,對英國人的刺激很大,從此英國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再留戀歐洲大陸,而對歐洲大陸則開始實行所謂的大陸均勢政策,不讓歐洲大陸的任何一個強國過於強大,誰弱英國就幫誰。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歐洲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佔據了除巴西以外的廣大的拉丁美洲地區以及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後來法國人則奮起直追,在北美的北部與中部建立了數量眾多的貿易與殖民據點,而英國在十七世紀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幾塊殖民地。在世界近代史中,與歐洲列強崛起和對外殖民相伴的是歐洲列強之間殘酷的爭奪和戰爭。1588年,英國艦隊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啟了英國海上霸權的時代,但是此時的英國在實力還是不如歐洲大陸最強國法國和當時的第一殖民大國西班牙。

隨著英國和法國在歐洲列強之中的赫然崛起,英國與法國又開啟了一系列的軍事衝突,這種衝突不僅發生在歐洲,也發生在他們的殖民地,被稱之為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1754年到1763年的七年戰爭發生的範圍涵蓋了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等地,七年戰爭結束後在北美法國的殖民地大部分被英國攫取,法國的殖民勢力從此幾乎退出了美洲,英國也成為了當時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在對印度的爭奪中法國也是敗給了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開始瓦解,但是世界地方大啊,後來法國把殖民擴張重點放在了非洲以及亞洲的東南亞,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建立。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最先發端於英國英格蘭中部的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在歐洲列強中有了超然了實力。1815年英國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一躍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長達100多年。此時的大英帝國控制著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非洲的殖民地等等約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當時世界的霸主。可以說英國踩著法國肩膀登上了世界之巔。但是法國畢竟實力擺在了那裡,雖然被英國狠狠地“踩”了,但是在19世紀,法國也是僅次於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英法這種歷史的“互踩”的“心理陰影”在現代依然有跡可循,2016年在英國的脫歐公投中,脫歐派險勝,英國開始了脫歐進程,歐盟中的“三駕馬車”(英國、法國、德國)成了兩架。


十三叔看歷史


1754-1763年7年戰爭英國擊敗法國,前兩年沒有開戰。英國通過這次戰爭取得海上霸主地位,為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奠定基礎,確保了海上貿易的通暢,有海軍保駕護航那還怕什麼呢???對不對,而且在後來1804-1815的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艦隊多次擊敗法國海軍,納爾遜功不可沒。英國資產階級上臺之後更注重這種海上貿易當時1651 1660兩次頒佈的航海條例還沒有廢除,那是1837維多利亞時代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