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的死給了我們什麼樣思考?

好運設計


我是比較佩服那些敢和自己兒子叫板的父親的,這意味著你要掙脫掉親情的藩籬,還要敢於面對晚景的淒涼與寂寞,世界上幾乎沒有男人能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垂垂老矣的生命,飽經世事的滄桑,內心的情感更加地脆弱,仿如驚弓之鳥,只有乞求憐憫之心,哪還有英雄之劍!

不過兒子弄死老子那可是分分鐘的事,他們可沒有什麼憐憫之心,也早忘了感恩圖報是怎麼一回事,他們只是自私地用沉默來裝作不知道父母的困境,有時候氣不過直接上去踹上兩腳:老不死的!當青春的豪氣都蕩然無存,少年時立下的頂天立地的志向都被現實打敗,無數的磋砣終於意識到自己確實是一個平庸之輩,錢可真他媽難掙。於是對天高地厚的父母養育之恩的熱血慢慢淡了,慢慢冷了。明哲保身的念頭有了。他們現在確實沒有一點用處了,就是兩個沒用的老東西!就會花我辛苦掙來的錢,真是可惡!

你要問我,父親怎麼這麼可憐,兒子怎麼這麼可惡?我就問你一句話,誰不是父親,誰不是兒子?千百年來,大家都是這麼養出來的!虛偽庸俗的社會,只會養出狼心狗肺的品種,他們沒有什麼大志,年青的時候追慕虛榮,想要每個人都羨慕他佩服他,錢多,房子大,有品味,面子大,人緣好,忒他媽講義氣!後來屢遭挫折與羞辱,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於是變得細小克扣,捨不得破一點財,這會也顧不得面子不面子了,誰他媽愛要誰要!

所以你看那些洞悉人性的君王,總是對別人猜忌重重,防範重重,並不是他們過度緊張,而是他們深知人性的險惡與口是心非。漢武帝乾隆皇帝之所以能一生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就是因為他們必要的防範,尤其是自己的兒子們,絕對不能心慈手軟,否則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齊桓公與趙武靈王就是最好的例子!婦人之仁只會禍及其身,這些最一流的君王寧願讓自己孤家寡人也絕不會相信任何人,這不是你願意不願意的問題,這是事實!正因為他們殺伐決斷,才避免了自身遭殃,也避免了帝國動盪!這些你一看齊桓公與趙武靈王也能知曉!

所以一個偉大的人,無論你是帝王還是平民,一定不要妄想從別人身上獲得慰藉,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放下手中的劍,否則的話,你連做人的尊嚴都沒有了!劍不僅是用來殺人,還可以自殺!





騎驢去高考


齊桓公能力強不強先不說,趙武靈王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這倆人一個靠仲父成了春秋第一霸,一個靠自己成為戰國史上讓秦昭襄王睡不好覺的英雄,卻都餓死了,為什麼呢?

答案是除了對待兒子們沒有分寸外就是太能作了。

不要丟磚頭,且聽我說。

我們先看齊桓公。

齊桓公的主要功績,是任用了管仲。只要他聽管仲的,無往不利;只要不聽,保證血本無歸。這規律同樣適用於管仲死後。病榻論相,管仲苦口婆心要齊桓公驅逐並遠離三害,齊桓公一開始還算好孩子夠聽話,後來嫌生活沒有滋味,又召回了三害。結果,被管仲烏鴉嘴說中:齊桓公幾十歲的老頭子,被兒子們活活餓死。齊桓公為什麼離不開三害?因為三害能滿足他所有的意願。可是滿足你所有的意願我們不回本嗎?世界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用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好像套路貸,看似能滿足你的一切,其實最終結果是要謀你的身家要你的命。所以說珍愛生命,遠離套路貸。珍愛自己,殺死那些無止無休的不合理慾望。假設齊桓公不饞,易牙就沒有機會殺子求寵。假設齊桓公不虛榮,公子開方就不可能因為幾句奉承的話在齊國紮根,以至於數代後以田代姜。此害最甚,不是一世,是數世。假設齊桓公不想隨心所欲,那麼豎貂雍巫這些阿諛奉承左右逢源的小人就沒有市場……這一切,都為六公子奪嫡埋下了隱患。所以說,齊桓公是自己作死的。

如果說齊桓公是間接作死的,那麼趙武靈王就是直接作死的。

趙武靈王立太子時,不聽別人勸阻,同樣,先太子因為母親色衰愛馳時被廢時,也不聽別人勸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給了他極度自信,親自入秦勘測地形謁見秦王更讓他人氣暴棚……所有的一切都給他一個假像——這個世界,只要我願意,怎樣都能玩得轉。這是多麼強的自豪感才帶給他這樣的自信啊!現實專治各種任性,當他打算把趙國一分為二時,別人也決定把他一分為二——身首異處這種事,太血腥,還是餓死吧!餓死的乾淨,大家都乾淨——死的身體乾淨,活著的手腳乾淨。

對於在有社稷或家業傳承的古代,他們給我們的啟示是,別輕易動搖儲君地位。在現代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裡,啟示是,別作,真的會死,無論直接還是間接。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齊桓公

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首倡“尊王攘夷”,驅戎夷,罰楚蠻,群會諸侯,號令天下,其前半生是非常輝煌耀眼的。在齊桓公之前的齊國是一個普通的候國,自從拜管仲為相後,勵精圖治,整頓朝政,廣招人才,厲行改革,使國力大大增強,遂爭霸天下。齊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不斷髮兵維護周天子權威以及幫助各諸侯國驅逐外族入侵,先後九合諸侯,連周天子都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孔聖人也誇過他:“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管仲死後齊桓公開始寵信易牙、刁豎、開方等小人,國政逐漸荒廢,後來桓公病重,他的兒子們各自擁兵自立,互相爭位,而易牙、刁豎等人乘機隔絕桓公與外界聯繫,對桓公不管不問,致使一代雄主最後竟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

在春秋之後的戰國七雄爭霸時期,秦國逐漸強大,此時唯一能與之匹敵的就只有趙國。趙國的鼎盛與武靈王重視軍事密不可分,武靈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將古時傳統長袖寬衣的軍隊著裝改成衣短袖窄的專業作戰服,同時倡導了由步戰向騎兵發展趨勢。因專心軍務,將國君之位傳於太子,之後又感覺對不起二兒子惠文王,就想出將趙國一分為二,老大老二各管一國。結果兒子不願意,父子開始“互相傷害”,最後一代英傑在壯年被兒子活活餓死。

我們從上面兩位著名帝王的經歷可以看出,兩者結局相同,都是被身邊人圍困餓死(一個是親信一個是兒子),不同之處是齊桓公是不能帶眼識人,缺乏對屬下的掌控力;武靈王是太過優柔寡斷,太過天真理想化。他們兩位的缺點是造成被窩囊餓死的直接原因,同時也是作為明君帝王不能犯的低級錯誤。歷史上被餓死的帝王除了上述兩位,還有一個西漢相國蕭何的第25世孫梁武帝。


江郎才盡



關於思考的問題,首先要回顧一下他們的人生和死法。

從諡號回看人生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逸周書·諡法解》

姜小白的“桓”雖然跟漢桓帝和蔡桓公二人一樣,卻是一個美諡,以表彰武功為主,生動總結了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的功勞,且在位四十六年,享盡尊榮,此生不虧。

他的死屬於典型的“法不責眾”,並非某個人刻意要他的命,而是被所有人遺忘,包括欽定的接班人公子昭。在靜靜等死的時候,曾經的忠臣孝子們正大打出手,最後的勝利者公子無虧替他收屍時,已經是蛆蟲滿地了。

既然不是一個人的錯,那就沒必要惡言相向了,這才有了這個相對中肯的諡號。

而趙主父顯然就沒這個待遇了,“武”顯然是個美諡,胡服騎射,北逐匈奴,戰國後期的趙國是唯一能夠與秦國一戰的軍事集團,他敢假扮使者孤身潛入咸陽試探秦昭襄王的老底,也曾計劃從背面親率騎兵隊伍偷襲秦國腹地,是一位英雄式的君王。

而“靈”則是不折不扣的惡諡,僅有的幾位獲得者都是難得一見的昏君,但這個諡號並非是篡位者的詆譭:都知道他被趙國上下拋棄而餓死沙丘,那誰知道他最後幹了什麼嗎?

按照趙雍的計劃,趙國將一分為二,代郡以北有長子公子章繼承,南邊趙國腹地交給幼子趙何,年富力強的自己則統領趙國兵馬,專心料理翦滅秦國之事。

但這樣一來,趙國將走向分裂,這在戰國之世顯然是自尋死路,對趙氏一族的不負責任,故而謀反者是趙國全體臣民,而非趙何一人,甚至連親弟弟、胡服騎射的堅定擁護者兼宰相肥義都站在了對面立場。

另一方面,滅秦談何容易?趙國倒是一口氣出現了三個話事人,不亂才怪。

所以,二位雄主的共同點在於都未能善始善終,造成此等局面的原因的確值得思考。


現實考慮:接班人問題須慎重

公子昭能力一般,的確所託非人,加之桓公沒有刻意扶持他的勢力,導致有易牙與豎貂作為援手的公子無虧順利反殺,後來借宋襄公之力才平定內亂,而齊國的霸主地位也至此淪落。

趙雍方面,公子章本是接班人,因寵愛吳娃而將幼子趙何立為儲君,後又覺得虧欠前者而決定將代地交給趙章。

話說趙章他與父親性格相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將,安排妥當的話,他本可以成為秦國公子虔或樗裡疾之類的國君臂膀,然而這麼一鬧之後,趙章跟著也沒了活路。

接班人問題沒處理好,可謂害人害己害國。

思想層面: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筆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歷史上有很多沒打過敗仗的將軍,卻從無不犯錯誤的帝王,究其原因,一方面事務繁雜,千頭萬緒;另一方面則是掌控一切太容易驕傲了。

在英明神武的走完大半生之後,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因為最後的昏招導致前功盡棄,齊國丟了霸業,趙國失了大勢。而事實上,管仲將身後事早已交代清楚,而肥義也是屢次進諫而不被採納,所以真怪不得別人,只怪驕傲自大矇蔽了曾經睿智的雙眼。

結語: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這樣的故事後繼有人,南北朝時期南梁武帝蕭衍一個人兼任了王朝開國和亡國之君兩樁差事,想來也是一位虎頭蛇尾的典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察古知今,古今一也,察人觀己,人我同也,借鑑古人的失誤,當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才是他們留給後人必須深入的思考。


涼州七里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強大了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最後被活活餓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大了趙國,最後也是被活活餓死。同樣是強大了國家的人物,最後結局都很悲慘,非常值得人深思。

首先,做人時刻要小心謹慎,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是使國家由弱小到強大的人,是國家帶來轉折命運的人,以為於國家有大功,就可以驕傲,殊不知威險一直都在你身邊,可能就在你放鬆的一瞬間,將你打入深淵,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其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古之明訓。由此是身處亂世,處於高位,更要時刻保持警惕,因為站的高,看的遠,但也容易燈下黑,可能最大的危險往往是來自你的身邊。能讓你百分百放心的,只有自己。

再次,身處高位,不要低估任何人,作為帝王家,權力的誘惑是最大的。所以,掌握權力最大的人也是最危險的人,因為盯著權力的人實在太多了。而往往你覺得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最有可能的那個人。不要低估任何一個人,權力不能讓人能力增強,但絕對可以讓一個人的野心膨脹,膽量增加。

所以,作為掌握權力時一定要時時小心謹慎,在沒有權利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慾望,行差一步,可能面臨的就是萬丈深淵。


華夏長河五千年


文字是中土文明傳承的載體,幾千年來的各種風雲變化,使得中土的政治、人文在不斷吸取前人的經驗中,獲得修正,社會體制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即歷史推動社會的進步。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的死,推動了後世中土的各種改革

一、繼承製度的改變

周朝建立之後,中土的繼承製度從之前的“公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可此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度,還相對比較簡單化,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可到了東周後,各諸侯的崛起,周禮崩塌,因此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僅是各種學說“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驗證各種制度、文化、禮儀的時代。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的死亡,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都不約而同地試探了各種繼承製度的利與弊。

(1)齊桓公測試了:無嫡子,眾庶子。晚年偏聽讒言,又優柔寡斷,導致眾庶子爭權,導致齊國差點分裂。

齊桓公有三位正夫人,六位如夫人(妃子),三位夫人雖然都有生育,但生的都是女兒,反而六位如夫人,每個都生了兒子。長公子無虧是魏姬所生,可齊恆公更喜歡寵愛鄭姬,因此也就更為偏愛三兒子公子昭。最後行了廢立之事,廢了長公子無虧,立公子昭為儲君。

魏姬反擊、通過吹床頭風、拉攏近臣傳遞讒言等方式,竟然讓齊桓公在立公子昭為儲君為儲君後,反悔了。可齊恆公雖然答應再立長公子無虧,可詔書卻遲遲不發。最終導致了“五子爭儲”,紛紛結黨營私,拉幫結派,互不相讓。

風燭殘年的齊桓公病入膏肓,病榻上的他失去了一切指揮和決策之權,也完全斷絕了信息來源。最終“五子爭儲”的齊國內戰爆發,齊恆公病死於宮廷內67天,都無人收屍。而齊國也在“五子爭儲”中,由戰敗的公子昭逃到外家宋國,請了外藩諸侯入齊,才最終奪取了王位。

(2)趙武靈王:有優秀的兩個嫡子,趙武靈王在立儲之時卻優柔寡斷,導致嫡子相爭,死於非命。

趙武靈王早年與韓夫人(韓王之女)先生了嫡長子公子章。可後來韓夫人早逝,趙武靈王又找到了真愛吳娃,吳娃夫人生了公子何。吳娃夫人也英年早逝,臨死前請求趙武靈王封公子何為國君。

隨後趙武靈王廢公子章,立公子何為儲君。但很快趙武靈王著手準備“大迂迴攻擊戰略”,即率領騎兵進入草原,大迂迴攻擊秦國的上郡或北地,然後以此為根基攻打咸陽。

為了防止因戰爭身先死的情況,因此趙武靈王退位,將王位傳給公子何,並命輔臣輔佐。同時趙武靈王帶著嫡長子公子章一直在北方與遊牧政權打仗。在戰爭期間,趙武靈王突感對不起公子章,後派遣賢臣田不禮為公子章的國相,又想將分割代郡給公子章,讓其稱王。

最終本來已經對王位不存在任何想法公子章,在獲得父親承諾、田不禮的大力輔佐之下, 兩兄弟最終兵戈相見,而趙武靈王被軍隊圍困於王宮之中活活餓死……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在繼承製的失敗,到了漢代“獨尊儒家”後,嫡長子繼承製度再次被儒家所提倡(先秦及漢代時期的儒家本身就提倡恢復周禮),兩者均成為儒家用來的反面教材。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中土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之嫡長子繼承製,成為了歷代王朝的首要制度,其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延續了千年。

當然嫡長子繼承製同樣有缺點。如嫡長子智商或手段不足、或是年幼,同樣會導致政權不穩定,國家出現動盪,最有代表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了。

事實上,雖然正史都認可這兩位皇帝是明君,可在民間野史中的評價,這兩位皇帝都是“奪權者”,是不義之舉。

二、親賢人、遠小人

齊恆公:

公子小白即位後,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隨後齊國稱霸群雄。

可小白年邁之後,寵信易牙、豎刁、開方三人,管仲還在時,老頭小白還能聽取意見,將這三人逐出王宮,可當管仲一死,再無人約束的老頭召回了這三人。

正如管仲所述:

易牙為了權利連自己的孩子都能殺的人,哪裡還會愛國君?【“人情莫愛於子。其子且忍之,何有於君?”】。

豎刁則為了獲得權利,將自己閹割,連自己都不愛之人,又如何愛別人?【“人情莫重於身。其身且忍之,何有於君?”】

開方則是衛國公子,一個連自己國家、權利能放棄、父母死後不奔喪之人之人(春秋之時,若是公子,回國奔喪,會得到妥善的安置,就算不能為王,也有封地),肯定是為了更高的權利。【人情莫親於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有何於君?】

當老頭小白病入膏肓之時,這三人聯合起來,封閉了王宮,假傳旨意,調撥“五子爭位”,好漁翁得利,尤其是開方,還將齊國的部分土地送給衛國。

總述:可以說齊恆公,就是“親小人、遠賢人”的最佳典型了,因此在古代儒家書籍中,一直以來都是批判他晚年的做法,導致國家由盛而衰。

三、一國不可有多主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年輕時,獲得輔臣肥義。肥義雖為奴隸出身,可每每趙王出征之時,他都能將國內打理得井井有條,從不讓趙王的軍隊短缺過軍資,且國內民眾也無怨言。

當趙武靈王冊封公子何趙王,並將肥義派遣到趙王何身邊作為輔臣。雖肥義是胡人後裔,還是奴隸出身,可忠厚的他認為趙武靈王已經退位了,他忠的是國家,而非恩君。

同時,趙武靈王又將齊國失勢貴族田不禮封為公子章的國相之後,等於告訴田不禮和公子章,他要再次封公子章為王。最終公子章心思再次活絡起來,而田不禮全力以赴為公子章再次封王做出各種奪權準備。

本來趙武靈王只是想讓兩個最心愛的兒子,都能成為王——公子章得代郡,向被擴張;趙王何得邯鄲,向南擴張,而他居中調節(讓趙王何將王位還給他)。

當他把想法告訴國相肥義之後,肥義並不認可,一個國家不可能有三個王的存在,他忠於的是國家,而非君主。因此肥義開始以鐵血來教育趙王何對待王權的態度,決不允許任何人對王權有所覬覦。王權不穩,國家必亂。

最終,肥義在再次覲見趙武靈王時,被公子章和田不禮所殺;趙王何率軍攻打沙丘主父宮,誅殺長兄公子章和田不禮,驅逐出宮人,活活餓死主父。

總述:

一國不可有多主,主多則想法亦多,國家政權就會陷入動盪,群臣只能在選擇中相互敵對,最終只能兵戈相見。後來有個皇帝總結得更為形象——“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當然,趙武靈王之死,其本身就有很大的責任在內。壯年時的他,一心只想壓制秦國,又害怕戰死沙場,早早禪讓王位。可到年邁之時,當看到健壯的長子向瘦弱的弟弟跪拜之時,又優柔寡斷,兒女情長。此處《史記》的描述,將此時的趙武靈王描繪得栩栩如生。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殺伐果斷的雄主,而是一位年邁的老父親。一個只想一碗水端平的老頭……

只是歷史本身就是蝴蝶的震動,趙武靈王的死,其本身也是舊勢力的一次反撲,從《戰國策》來看,趙武靈王死後,趙國的記載中多是批判“胡服騎射”的,可能也意味著,趙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分裂,即北部依舊胡服騎射,而南部的邯鄲勳貴們,則返回到了華服美賦。

只可惜了趙武靈王一死,本來有能力壓制秦國的趙國,就此沒落……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我字多,看我!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兩人之間有太多相似之處,因為改革而強大,因為晚年昏庸都被餓死,他們的死確實為我們留下太多的警示。

如果想要了解春秋戰國的歷史那麼一定離不開兩位君王,一個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齊桓公,一個是戰國時期的霸主趙武靈王,雖然這兩位君王所處朝代不一樣但是精彩卻是相同的,同時他們的離世為後來的我們留下太多的警示。

齊桓公在春秋時期率領齊國率先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可見其實力,而趙武靈王能在趙國衰落之際強行逆天改命讓趙國成為一時間可以抵抗秦國的國家可見其不凡,就讓我們看一下這兩位傳奇人物的傳奇一生以及給我們留下哪些警示。

繼位艱辛

偉人在取得成就之前必然會有一段慘痛的經歷,而這段經歷會逼迫他們不斷前行,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的繼位之路就同樣的艱險。

在齊襄公時期因為齊國內亂所以導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逃到其他國家,在內亂結束之後齊國因為缺少君主所以流落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就是最佳人選,此時就是誰先回到齊國就能繼承齊國國君這個位置,公子小白位於莒國距離齊國最近所以最有可能率先回去,而公子糾所在的魯國距離齊國較遠。

為了防止公子小白回去繼位,公子糾就讓自己的手下管仲帶人去截殺公子小白,在逃亡途中管仲射中公子小白一箭,公子小白用裝死逃過一劫隨後率先回齊繼位國君也就是齊桓公,齊桓公隨後率兵攻打魯國,魯國畏懼齊國就按照齊國的吩咐殺了公子糾放了管仲,這件事到此才告一段落。

相比於齊桓公來說趙武靈王繼位就比較順利了,但是在繼位之初面臨的危險不亞於齊桓公當時的逃亡,趙武靈王繼位時才僅僅十五歲,但是因為趙國之前攻打魏國對魏國造成巨大傷害,所以魏國在得知趙國更換君主之後就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慰問死去的趙肅侯為由率領軍隊準備進入趙國領地,表面為弔唁實則是要瓜分趙國領土。

此時作為新君主的趙武靈王趙雍僅僅十五歲,這也是五國敢如此肆無忌憚的原因,面對如此之勢讓趙武靈王展現了他非同一般的一面,下令讓全國軍隊進行戒嚴如果敵人發動進攻那麼就算魚死網破也不割地賠償。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聯合韓國和宋國這兩個位於中原的國家將五國聯軍強行分散,賄賂越王使之對楚國進行打擊讓楚國自身難保,同時聯合胡人樓煩部落對燕國和中山國進行打擊,因此還未開始五國聯軍就少了燕國和楚國這兩大戰力,剩下的三國魏、齊、秦對陣魏、韓、宋,因為沒有絕對的勝算所以最終聯軍撤退,於是趙國在沒有失去任何土地的情況下化解危機,從此事就可以看出趙武靈王這非同一般的軍事能力。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在繼位前或者是繼位後都曾遇到了困難,但是都通過自己的能力化解了危機,這一點是非常相似的,齊桓公在危機之前還能鎮定裝死躲過一劫,趙武靈王在面對五國聯軍也沒有慌張從容應對,可以說雖然出現了困難但是也展現了他們非同一般的能力。

改革變法,逆境轉折

雖然成功繼位但是齊國和趙國此時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國力衰落外敵強大,對此兩位君王也相對進行了改革變法促使國家變得強大。

齊桓公任用管仲對齊國進行變法

  1. 軍事上:管仲讓齊國全員參與訓練,沒有戰事則鄉間種地發展農業,如有戰事則全員皆兵,這是將社會和軍事進行結合,不僅使齊國兵力增加還大大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為後來的稱霸打下基礎;

  2. 經濟上:管仲早年就是商人出身所以非常清楚商人的價值,所以在國家內大力支持經濟的發展,鼓勵商人和外國商人進行交易促進齊國發展,因為濱臨大海所以管仲還大力推行鹽業,讓齊國的經濟一直處於猛漲的狀態;

  3. 政治上:齊國因為連年內亂所以社會內部極其不穩定,為了方便齊桓公的管理,管仲將國內的勢力進行劃分,層層選官進行維護,所以齊桓公可以在王座之上知曉天下大事。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

不同於齊桓公的是趙武靈王是通過自己變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對軍事進行改革,讓趙國軍隊放棄之間的中原長袍改穿胡服,這樣在戰鬥起來非常的方便,同時大肆訓練騎兵甚至尋找胡人作為教官來管理騎兵,在這一系列改革之下趙國日益強大。

在這一點上兩國也是極其的相似,在經過改革之後都開始走向強國的行列,其中齊桓公因為改革而讓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趙國在改革下也成為其他六國忌憚的國家,

晚年昏庸,巔峰過後的落幕

英雄總會落幕,就連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這樣的人傑也不能例外。

齊桓公重用宦臣

齊桓公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管仲,管仲在臨死之前曾勸阻齊桓公不要重用易牙、豎刁、衛開方三人,但是齊桓公因為念及舊情所以不聽勸阻,最終被這三人給活活餓死在宮殿內,隨後齊國就爆發了一系列的繼位爭端對齊國造成極大的損失。

趙武靈王因愛廢嫡

趙武靈王對妃子吳娃非常的喜愛,吳娃在服侍趙武靈王的三年中任勞任怨沒有提出半點要求,在自己臨死的時候才請求趙武靈王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趙武靈王心懷愧疚最終同意,但是早前的太子已經熟悉了治國的方法並且非常出色,臨時的廢除讓他心懷不滿,最終趙武靈王的這兩個兒子之間發生內鬥,趙武靈王也是被活活餓死在宮殿內。

給我們留下的啟示

不可盲目自信,輕視小人

齊恆公的霸業由管仲而起,但是齊桓公並沒有重視管仲臨死前對自己所說的話,依舊選擇相信三人,最終釀成災禍,這一點就是齊桓公太過自信,認為他們三人並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傷害,但是小人終究是小人,一時的忠誠只能說所謀甚大,最終齊桓公被小人給餓死就是留給後世最大的教訓。

不可隨意言而無信

趙武靈王一生傳奇最終卻因錯立太子而慘死實在是有些悽慘,趙武靈王早年立公子章為太子作為君主來培養的,並且公子章無論是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非常的出色,但是因為趙武靈王對於妃子吳娃的愧疚而廢除公子章,這自然會引起公子章的不滿從而發生兵變,往大了說是國家大事,但是其中的內在道理其實就是言而無信,趙武靈王最終的後果也是因為言而無信所造成的。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先看看他們最後的死。

主父被圍在內宮裡,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對主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問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最是無情帝王家”看看後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匈奴的冒頓”做的不比他們兩個人的後代差。也算是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吧。人都有權力和物質的慾望。只是這樣的慾望在他們這個位高權重特殊情況下更顯的刺眼。即便是在市井小民之中也不乏其人,看看現在為爭奪家產打的頭破血流的,兄弟姐妹對簿公堂的。


人群遇見你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都有著讓人頂禮膜拜的功績和治理國家的能力,他們一度讓他們的國家成為那個時代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

齊桓公也叫公子小白,繼位後重用曾經用箭射傷自己的管仲,管仲改革弊政,發展經濟,新修水利,注重民生使國家很快恢復了元氣並超過其他國家這一切都是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的結果,使得他成為了春秋五霸最早稱霸的一位霸主。

趙武靈王,趙國的主要疆域在北方一帶,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騷擾內地,趙國首當其衝,趙國深受其害,經常組織軍隊抵抗,很多時候都是敗多勝少,經濟有沒有得好的發展,所以國家實力一度很低,經常受到其他國家的經視,趙武靈王繼位後,改革了軍隊體制,重視騎兵的發展,甚至在公眾場合穿戴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因為他發現少數民族的服飾比他們穿的長袍方便,更有利於騎兵的衝鋒,但是在封建思想下,禮儀道德前,祖宗宗法前,談和容易,趙武靈王力排重議,挺住千斤壓力,堅持改革,從而使得趙國的軍隊煥然一新,就連虎狼之師的秦兵也不敢輕視,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生前都是活的叱吒風雲,但是死都是被餓死的,甚至死了幾個月都沒有人發現,而自己的兒子們呢卻在掙王位鬥得你死我活,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後果,在他們晚年輕信小人,老眼昏花,在接班人問題上猶豫不決的後果




奇聞收錄


1,為何當年要廢除幹部終身制?

2,為何我們要搞集體領導?而不是照搬外國的總統制?

3,為何我們要經常清理革命隊伍中的蛀蟲,把反腐制度化?

以上就是我們從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這吸取的經驗教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