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方新报评论:疫情冲击超预期,全球经济危机来袭?

【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华舆讯 据东方新报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美国股市史无前例地上演十天内四次熔断的惊魂惨剧,日本股市也在3月18日下跌至3年零4个月以来的最低点。为了应对疫情影响,美联储将利率大幅降低至0,并实施量化宽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降息,可这样的举措未能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效果,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恐慌情绪仍在蔓延。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上升期,且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恐将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此前发生的经济危机中,影响最大的是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到2009年的“次贷危机”(也被称为“大衰退”),这两场危机都发生在金融领域,金融是经济的“血管”,由于“血管堵塞”,投资、消费、贸易等经济活动都受到影响,进而演变成了全球性经济危机。

与“大萧条”和“大衰退”相比,新冠肺炎引发的经济危机可能更为严重。两次金融危机破坏力极大,但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而后逐步传导到其他产业,只要能防止具有“系统关键性”的金融机构倒闭,就能控制住这样的危机。“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联合世界各国央行共同遏制住了金融机构倒闭风潮,尽管也有“雷曼兄弟”这样的大型投行倒闭,但危机最终还是被控制住了。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破坏是全方位的,制造业和旅游业首当其冲,航运、零售、餐饮等行业也损失惨重,经济运转不畅还会让金融业遭到冲击。面对这种危机,“逆周期”政策无法充分发挥效力,各国也很难找到控制危机的“关键点”,只能尽量减少损失,待到疫情平息再逐步恢复。疫情延续时间难以预估,企业被迫采取紧缩措施以求自保,即便如此,实力较弱的企业也可能撑不到拨云见日那一天,这种情况下,投资会降到极低水平,经济增长也会随之迅速下滑。

当代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全球化,资金、人力、生产设备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转促使企业效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对全球供应体系和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的基础,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体系造成致命打击,已动摇全球化的基石。中国疫情暴发后,大量工厂停产减产,对外出口下降,而来自中国的商品和原材料供应不足,直接影响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制造业。现在,疫情已在欧洲、中东和北美暴发,全球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主要的能源出口地区都受疫情影响而难以正常开展生产,导致全球性的供给不足。

随着疫情升级,越来越多国家采取了“封城”和提升入境管制强度的措施,这样的做法又造成全球交通运输网络运转不畅,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出现交通中断的状况,航运、物流等产业都无法正常运转,也让原材料和消费品供应效率大幅下降,本就在艰难求生的制造业和零售业雪上加霜。

从产业形态看,发达国家大都在向“工业4.0”转型,新兴市场国家大都处在“工业3.0”阶段。无论是侧重定制化的“工业4.0”,还是侧重规模化的“工业3.0”,都离不开流水线生产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对流水线生产会造成难以规避的冲击,流水线生产需要将工人聚集在生产车间,一旦有工人被感染,整条流水线、甚至整个工厂就必须实施停工隔离,不但会让企业运营停滞,还会影响到上下游企业。若减少流水线上的工人数量,就会导致产量下降,还可能出现质量和技术指标不达标的情况,产能利用不足影响企业效益,甚至让企业出现亏损或破产。

全球经济能摆脱“次贷危机”的影响,一是得益于美联储等央行合力施救,二是欧美发达国家陷入麻烦时,仍有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次贷危机”后,欧洲又遭遇“欧债危机”,迟迟未能恢复元气,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也普遍下滑,加之贸易战对全球贸易增长的影响,现在的全球经济已是“体弱多病”,根本经不起再一次危机的折腾。量化宽松在“次贷危机”期间曾救欧美经济于水火,可这剂特效药在危机之后被很多国家“滥用”,导致低利率的长期化,现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地方出现了低利率、低通胀、高失业率并存的状况,这些地方对经济风险“抵抗力低下”,实施“逆周期”政策的空间也很有限。

正因其威胁巨大,新冠肺炎疫情才导致美股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四连”熔断,美联储也被迫放出了零利率的“大招”。各国决策者和投资者都已意识到了全球经济正面临着空前的威胁。危机迫近,世界各国绝不可放任全球经济滑入深渊,必须控制住疫情的影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做到三点:

一是加快制造业转型。疫情期间,以网络购物、网络教育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保持了活力,也保障了各国零售和服务业体系不至于崩溃。服务业因与互联网结合紧密,转型迅速而得以维持,制造业却因转型缓慢,无法摆脱流水线和大规模集中生产模式而遭受重创。可见,制造业要走出困境,不能只靠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加快转型,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起适应防疫需要的新生产模式。二是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疫情让跨国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各国都无法幸免,这时更需增进对话、合作,尽快削减各种人为制造的壁垒,才能让人们恢复对跨国投资和贸易活动的热情,从而使全球经济增长获得更多动力。三是要克服单纯依靠“逆周期”政策的惯性和惰性。危机全面爆发,要遏制其蔓延并让经济重获生机,各国必须多管齐下,除了用降息、量化宽松等方式向市场投放更多资金外,还需对企业经营、民众日常消费、就业乃至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扶助,从而打提高人们对经济的预期,推动经济重回正轨。(原标题:新报评论:疫情冲击超预期,全球经济危机来袭?)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