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方新報評論:疫情衝擊超預期,全球經濟危機來襲?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道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美國股市史無前例地上演十天內四次熔斷的驚魂慘劇,日本股市也在3月18日下跌至3年零4個月以來的最低點。為了應對疫情影響,美聯儲將利率大幅降低至0,並實施量化寬鬆,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也相繼降息,可這樣的舉措未能起到提振市場信心的效果,各國金融市場上的恐慌情緒仍在蔓延。

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仍處於上升期,且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隨著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斷深入,世界各國恐將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此前發生的經濟危機中,影響最大的是1929年到1933年的“大蕭條”和2007年到2009年的“次貸危機”(也被稱為“大衰退”),這兩場危機都發生在金融領域,金融是經濟的“血管”,由於“血管堵塞”,投資、消費、貿易等經濟活動都受到影響,進而演變成了全球性經濟危機。

與“大蕭條”和“大衰退”相比,新冠肺炎引發的經濟危機可能更為嚴重。兩次金融危機破壞力極大,但首先發生在金融領域,而後逐步傳導到其他產業,只要能防止具有“系統關鍵性”的金融機構倒閉,就能控制住這樣的危機。“次貸危機”爆發後,美聯儲聯合世界各國央行共同遏制住了金融機構倒閉風潮,儘管也有“雷曼兄弟”這樣的大型投行倒閉,但危機最終還是被控制住了。而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破壞是全方位的,製造業和旅遊業首當其衝,航運、零售、餐飲等行業也損失慘重,經濟運轉不暢還會讓金融業遭到衝擊。面對這種危機,“逆週期”政策無法充分發揮效力,各國也很難找到控制危機的“關鍵點”,只能儘量減少損失,待到疫情平息再逐步恢復。疫情延續時間難以預估,企業被迫採取緊縮措施以求自保,即便如此,實力較弱的企業也可能撐不到撥雲見日那一天,這種情況下,投資會降到極低水平,經濟增長也會隨之迅速下滑。

當代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全球化,資金、人力、生產設備和信息在全球範圍內的快速流轉促使企業效率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各國經濟對全球供應體系和全球市場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的基礎,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供應體系造成致命打擊,已動搖全球化的基石。中國疫情暴發後,大量工廠停產減產,對外出口下降,而來自中國的商品和原材料供應不足,直接影響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製造業。現在,疫情已在歐洲、中東和北美暴發,全球製造業最發達的地區和最主要的能源出口地區都受疫情影響而難以正常開展生產,導致全球性的供給不足。

隨著疫情升級,越來越多國家採取了“封城”和提升入境管制強度的措施,這樣的做法又造成全球交通運輸網絡運轉不暢,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出現交通中斷的狀況,航運、物流等產業都無法正常運轉,也讓原材料和消費品供應效率大幅下降,本就在艱難求生的製造業和零售業雪上加霜。

從產業形態看,發達國家大都在向“工業4.0”轉型,新興市場國家大都處在“工業3.0”階段。無論是側重定製化的“工業4.0”,還是側重規模化的“工業3.0”,都離不開流水線生產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對流水線生產會造成難以規避的衝擊,流水線生產需要將工人聚集在生產車間,一旦有工人被感染,整條流水線、甚至整個工廠就必須實施停工隔離,不但會讓企業運營停滯,還會影響到上下游企業。若減少流水線上的工人數量,就會導致產量下降,還可能出現質量和技術指標不達標的情況,產能利用不足影響企業效益,甚至讓企業出現虧損或破產。

全球經濟能擺脫“次貸危機”的影響,一是得益於美聯儲等央行合力施救,二是歐美髮達國家陷入麻煩時,仍有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扮演著發動機的角色。“次貸危機”後,歐洲又遭遇“歐債危機”,遲遲未能恢復元氣,其他主要經濟體增長速度也普遍下滑,加之貿易戰對全球貿易增長的影響,現在的全球經濟已是“體弱多病”,根本經不起再一次危機的折騰。量化寬鬆在“次貸危機”期間曾救歐美經濟於水火,可這劑特效藥在危機之後被很多國家“濫用”,導致低利率的長期化,現在,包括歐洲在內的很多地方出現了低利率、低通脹、高失業率並存的狀況,這些地方對經濟風險“抵抗力低下”,實施“逆週期”政策的空間也很有限。

正因其威脅巨大,新冠肺炎疫情才導致美股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四連”熔斷,美聯儲也被迫放出了零利率的“大招”。各國決策者和投資者都已意識到了全球經濟正面臨著空前的威脅。危機迫近,世界各國絕不可放任全球經濟滑入深淵,必須控制住疫情的影響,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做到三點:

一是加快製造業轉型。疫情期間,以網絡購物、網絡教育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保持了活力,也保障了各國零售和服務業體系不至於崩潰。服務業因與互聯網結合緊密,轉型迅速而得以維持,製造業卻因轉型緩慢,無法擺脫流水線和大規模集中生產模式而遭受重創。可見,製造業要走出困境,不能只靠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加快轉型,利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建立起適應防疫需要的新生產模式。二是加大國際合作力度。疫情讓跨國經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各國都無法倖免,這時更需增進對話、合作,儘快削減各種人為製造的壁壘,才能讓人們恢復對跨國投資和貿易活動的熱情,從而使全球經濟增長獲得更多動力。三是要克服單純依靠“逆週期”政策的慣性和惰性。危機全面爆發,要遏制其蔓延並讓經濟重獲生機,各國必須多管齊下,除了用降息、量化寬鬆等方式向市場投放更多資金外,還需對企業經營、民眾日常消費、就業乃至教育培訓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扶助,從而打提高人們對經濟的預期,推動經濟重回正軌。(原標題:新報評論:疫情衝擊超預期,全球經濟危機來襲?)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