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樂隊》第二期:別讓風格之戰成為缺乏群眾基礎的假high

《我們的樂隊》第二期還是選拔階段,給節目評分定性至少應該等到第三期樂隊成團PK之後再開始。

但第二期的主題和劇情走向,還是讓人頗有疑慮。

第二期的官方主題是,“風格之戰”。

《我们的乐队》第二期:别让风格之战成为缺乏群众基础的假high

對此,我想問三個問題:

這是科普節目?還是隻是把風格的噱頭借來用一用?

這些風格之下的原有受眾,關注和認可這個節目嗎?

這些風格非得要在某一種標準之下接受高低評判嗎?

///

這是科普節目?

還是隻是把風格的噱頭借來用一用?

做綜藝不是請客吃飯。綜藝不是公益,更不可能是科普。即使有科普,也是為了更好地展開後續劇情。

《我们的乐队》第二期:别让风格之战成为缺乏群众基础的假high

一頭是“不要有音樂圈的鄙視鏈”的定調,另一頭,是做一支“真正商業化成功的樂隊”的初衷。這個風格之戰,最終結果還是為了選出一支最受市場歡迎的樂隊,或者說選出一個更受市場歡迎的風格——還是把音樂風格分個高下。

“風格之戰”主題其實第一期就有所昭示,擺出了幾種不同風格,而第二期初選落定時,給十組隊伍劃明瞭界限。甚至最後一位出場的核心樂手,本來頗受好評,但風格和已經入選的選手有重複,最後沒能當上核心。“二次元”和“J-Rock”那一組,是在蕭敬騰力陳二者有所區別之後,得以分別落座。

《我们的乐队》第二期:别让风格之战成为缺乏群众基础的假high

乍看上去這是個團圓歡喜的局面,不僅一次性向大眾推出樂隊,還一次性地向大眾推出各種各樣的“新鮮”風格,並選定最優風格。——從現在的結構來看,最有希望的恐怕還是最符合主流的pop rock和最有國際潮流感的EDM,其他那些百花齊放的更小眾風格,恐怕會落為奇怪的陪襯。

真正對風格在意的,是那些參加節目的樂手們。

其他看戲的部分,只要把話說圓了,修飾好綜藝節目的最終目的就大功告成。

這些風格之下的原有受眾,

關注和認可這個節目嗎?

這些年的音樂綜藝沒有停止過向不同風格借力,甚至冒出專門把亞文化推向主流的作品,從最初民謠在各大舞臺的大規模翻唱,到嘻哈、街舞、電音、樂隊的專門節目,都是綜藝的新看點。

而其中能成功的,最關鍵的一點是做到大眾娛樂和亞文化審美之間的平衡,讓一種風格在保持最大量原擁躉的情況下走入大眾視野。

這其中必然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有銳意開拓者,有抱殘守缺者,有隨遇而安者……但至少要保證基本盤的穩定,《中國有嘻哈》才能把freestyle、skr這些原本是嘲諷意味的梗,轉化成充滿潮流感覺的熱詞;《樂隊的夏天》裡,也才能把唯搖滾論的色彩淡化,重申這是樂隊的夏天,不是搖滾的夏天,讓各種細化定義的風格,雖然不一定走到最後,但能有始有終,並且不論高下。

但《我們的樂隊》打響風格之戰,意義有點飄忽。確實各種各樣的風格劃分出來了,而且除了說唱之外,都要搞成高大上的英文標註,但是,這些恐怕和各種花樣的樂器展示一樣,是為了吸引路人的眼球。

那些亞文化圈子到底有沒有吸納進來?現在的群眾基礎是誰?

可以看看熱搜熱評的結果。結果莫過於,熱搜上,從預告發出到第一期第二期,全是流量導師的熱搜,從“王俊凱搖滾版樹讀”到“王俊凱談年少成名”再到“王俊凱鄧紫棋合唱”……熱搜反正可以買,為什麼不給神仙樂手們買上呢;反觀幾乎同期的《青春有你2》,熱搜都換了幾波人了,全是選手,而沒有流量導師。

《我们的乐队》第二期:别让风格之战成为缺乏群众基础的假high

所以,這個節目要的,是不同風格的受眾歡聚一堂?還是來自同一份流量的受眾展開不同風格大賞?

反過來,那本來該歡聚一堂的樂隊愛好者群體,少不了因為打一星被歸類為“黑粉”的——在有些粉絲眼中,這個世界非粉即黑,或許還有一些被黑粉迷惑的路人,而對那群最關鍵的人視而不見——原本最可能擁抱這檔節目的原有樂隊愛好者——這個群體的數量,不一定比某個流量明星的粉絲少。

現在的豆瓣評分,已經由上週日的7.3降到了6.3,一星比例已經超過20%,而上週時甚至有半數五星。可能當一星比例最終超過五星的那一天,有些非粉即黑的論調才能有所反思。C型評論不會是最終狀態,除非最終沒有更廣大的人民群眾看後面的節目了。

《我们的乐队》第二期:别让风格之战成为缺乏群众基础的假high

這些風格非得要在

某一種標準之下接受高低評判嗎?

不斷進化之後的綜藝,在越來越會修飾綜藝之中的角色和規則。比如《樂隊的夏天》不設導師,設“超級樂迷”,不設排名,設HOT 5,評分按照現場當場反饋,儘量排除不同風格和新老歌曲的干擾。比如《我們的樂隊》不設導師,設公司總監。這些屬於妥帖和表示最終的部分。

按照下一輪的遊戲規則,是用大眾投票,來給不同風格排名。這實在是一個欠妥的操作。

《我们的乐队》第二期:别让风格之战成为缺乏群众基础的假high

這個操作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選出那個“最受市場歡迎”的樂隊。投票者在不瞭解某種風格的情況下做出選擇,才是最直接和真實的市場反饋。

但沒有尊重和展示機會。有些風格之所以小眾,並不是因為缺一次投票舞臺。一部《閃光少女》能夠給二次元音樂正名,但一部《我們的樂隊》,是想要實現天下大同嗎?

一個最簡單的操作,是先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評判。《超級樂隊》最火的那一期,改編Coldplay的兩首歌,都是在專業評委的鑑定之下完成的。當然,賽制相同也沒意思,但要做好“風格之戰”,怎麼把握好某種風格、某種亞文化和大眾審美樂趣之間的關係,是第一步。第二步,最好是能夠提升大眾審美樂趣,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樂隊》第一步有沒有走好,還得看後面的節目到底如何,但它的第二步,恐怕邁向的主要還是迎合而非提升大眾審美樂趣,割完韭菜就跑。

現在各種定論和評分為時尚早,但節目中功利一面的展露,不能不激發一些負面聲音的出現。如果這些聲音還要全部歸類為“黑”的話,那這個節目,最終只能是各種風格主流化進程中的又一次被動試錯。

【2020.03.22| No.2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