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从爱奇艺《乐队的夏天》开始,国内接连制作了三档乐队题材的音综。除了去年优酷做的《一起乐队吧》,芒果tv的《我们的乐队》也终于在今年的一季度上线。虽然三档节目模式不尽相同,但后两者的切入点还是极为相似,都是按照选秀赛制来打造和重组一支新声代乐队。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如果说《乐队的夏天》算是出色地完成了将小众乐队破圈的使命,那么创建一支中国的新声代乐队的重任,单凭《一起乐队吧》和《我们的乐队》两档节目可能还真的无法肩负起。甚至可以这么总结:《乐队的夏天》点燃了乐队,《一起乐队吧》消耗了乐队,而《我们的乐队》正在消费乐队。

一季节目结束,《一起乐队吧》几乎没有声量,而播出了两期的《我们的乐队》至今还只是在靠明星维持话题。所以,在国内打造一个《super band》真的就这么难吗?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究竟是这些作为选手实力不够,还是音乐市场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这两个客观因素可能都有,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节目内容制作这一个原因。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明星的尴尬位置,赋予什么功能最合适?

和最早掀起乐队风潮的韩综《super band》相比,《我们的乐队》的节目模式与其极为相似,只是将乐队核心领队的玩法提前到首期。为了适应国内的市场环境,节目将核心元素做了一定调整,首先面对的就是明星的功能问题。

由于国内综艺市场中流量明星的加入是节目成立的必备要素,所以其功能和位置往往成为一个难题。放在评审不够格,放在导师关系怪,所以《我们的乐队》干脆组建了一个乐队公司,将明星任命为总裁。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在“乐队无限公司”的概念之下,节目以公司招聘的形式,筛选70位顶级乐手,以确定乐队的核心为起点,竞逐10个ACE席位,形成十支乐队进行竞演对决,最后产生一支最有力量的新生代乐队。

明星是总裁,乐手是员工,节目试图用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去解决节目框架和乐队商业化的问题。看上去是一个聪明的解法,为明星的不够专业和不够水准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说明。但从内容的呈现看,明星这样的功能性真的难以聚焦音乐本身的魅力。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谢霆锋作为运营总裁首先考虑ACE是否具备领袖特质,王俊凯作为市场总裁看重乐手的创新能力,技术总裁萧敬腾看重的是乐手的综合能力。三人功能设定角度多样,不仅看颜值、看着装、看表演经验还看市场潜力。从公司运作的角度来说,这些素质和音乐本身真的没有直接关联。

在表演结束的点评环节,三人轻描淡写的给出“真的很丰厚”“很有音乐感”“真的感染力很强”的评价,无法再给出观众更多的信息。而观众想知道的“层次丰富在哪”在乐手表演短暂且感染力不足的情况下,没有详细的解释,真的很难产生共鸣。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在韩综《super band》中,统一面试乐手的是五位专业歌手,包括林肯公园这样国际乐队的DJ采样手,他们的共同角色是“制作人,权威性和信服力不仅足够高,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说,这个身份角色也更加贴合音乐圈层文化。

他们的实际功能其实就是选拔和竞演中的评审,功能相对单一但也极其明确。感染力、创作力、表现力等等要素都是后半段赛制中的分类考核要素,前期的乐手选拔完全是基于音乐水平的考量,对音乐的诠释能力成为乐手留下来的唯一原因。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而《乐队的夏天》里,节目在赛制规则中为明星设计了超级乐迷的角色,虽然也是评审,但在这个舞台上,主观的喜欢成为考量的唯一标准,且乐队的去留不再全由明星说了算。他们需要和专业评审、大众评审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投出自己的宝贵一票。

他们的存在也为大众贡献了许多音乐信息。张亚东、高晓松等音乐人着重解析乐队文化、用白话直译乐队的魅力,从他们的角度为音乐做了不同的诠释,既方便大众理解音乐,又能普及专业信息。明星角色和节目的底层逻辑一致,所以功能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再回看这档《我们的乐队》,先不论好好做音乐和组建公司这两个底层逻辑是否相悖,节目率先用资本裹挟住音乐,就凸显了自带的商业属性。乐队在市场化运作前就成了一门生意,这样还能把内容聚焦到纯粹的音乐本身吗?

两期节目播完,答案显然是不能。三位明星总裁在海选阶段就需要考量繁杂多元的要素,音乐不再是唯一标准。合伙人选择公司员工和乐手选拔是两套逻辑。不关注和不尊重音乐本身的节目,就无法体现出传播乐队文化的诚意。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虽然组建乐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是事实,但其他的素质都是音乐素养之外的加分项,可以分赛段在后期逐渐考核。比如《super band》在海选过后的乐队第一竞演赛段才着重考量选手的舞台表现力和个人力量,第三赛段看重舞台竞演的综合能力等等。

毕竟音乐是一切的基础,回归音乐本身才能让节目好看起来。只有学会在开始做减法,再能在后期做有效的加法。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音乐需要沉浸式体验,高级感有多难体现?

音乐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也不分等级,但为什么《super band》的音乐现场却显得更加高级?所谓的“高级感”这里指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节目的舞台视觉呈现效果。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在《super band》里,表演空间是一种不被干扰、沉浸表演的氛围。是一种空间的留白和节奏的留白,本身不用复杂炫彩的设计,只需要足够的空间让乐手自然沉浸。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在国内三档节目中,《乐队的夏天》要略胜一筹。至少所有的音乐舞台,都给了观众一场完整的视听享受。而《我们的乐队》虽然营造的是躁动的氛围,但是相信看过两期节目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里的表演舞台着实是一场假嗨。

抛开乐手和评审的专业水平不说,整体的音乐表演就让人有着极其强烈的碎片化感受,观众很难沉浸其中完整的欣赏一段表演。音乐无法再让人产生共鸣,除了归咎于乐手本身的表演外,还依赖节目的舞美设计和后期剪辑。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一方面归咎于选手和节目组对表演的认知。由于赛制上是着重选拔乐队核心乐手,所以在这样的选拔规则下,炫技成为选手成功晋级的快速路径。完整的音乐作品不再展现,多种乐器的展示成为制胜的关键。不成体系的现场表演,不再是一次视听盛宴,而是一场乐手的技艺大赏。

比如大部分的核心乐手都在短暂的时间里换了多种不同乐器演奏,似乎“炫技”已经成为核心乐手的必备素质,而不是音乐本身是否动听。乐手还没进入状态就已经表演结束,观众甚至没有欣赏完一首完整乐曲。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另一方面节目的视听效果直接受到场景设计的影响。其实关于这一点,之前在评析《一起乐队吧》时就强调过,不论是乐队还是其他音乐题材,音乐综艺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个空间的设计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场域。

而《我们的乐队》的狭窄空间,缩短了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距离,给乐手和观众都有一种极其局促的压迫感。乐手享受的不是一个单独的音乐表演空间,而是一个参加考核的选秀现场。炫彩的灯光连同狭小的空间一起,让观众感受不到音乐的躁动,反而只有欣赏不来的无奈。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在节目亮相的乐手中,除了大部分学院派和少部分知名音乐人之外,《中国新说唱》的rapper王以太在节目首轮成为核心乐手,《偶像练习生》李长庚也成功加入种子选手。这展现的并不是节目的包容性,而是暴露出乐手人才的枯竭。在这档节目中,乐手不再是乐手,而是要被打造成新生代的“偶像”。

如果说是因为实力不够才要炫技来凑,场景设计的缺陷是由于空间的阻碍,那么后期剪辑真的是第三个影响观众沉浸的“致命要素”。节目表演现场经过后期剪辑,几乎可以看作是一段段拼凑在一起的短视频,还带着不同程度的运镜。


灵魂发问:怎么国内就打造不出一个《super band》?


在本就不长的表演里,相继出现明星的反应、台下选手的反应、甚至还有台上正在表演的乐手和镜头的互动反应。后期剪辑所设计的重影艺术效果、连同现场随意摇晃的镜头一起,试图调动观众的情绪。不同景别反复切换,让每一段音乐都处于无休止的动态镜头里。

过去的音乐综艺里,不管观众是否能了解专业乐理知识,旋律都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元素,最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而《我们的乐队》却借助乐手的表演和观众保持了遥远的距离。音乐无法欣赏,情绪也无法张扬,只剩下选手和节目组的集体假嗨。

除了整体框架和赛制设计,其实归根结底是节目对乐队文化底层逻辑的瓦解。其实只有尊重乐队,回归音乐本身,才是进入圈层、影响圈层的简单途径。只要获得大众乐迷们的喜爱,这档乐队节目破圈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