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從愛奇藝《樂隊的夏天》開始,國內接連製作了三檔樂隊題材的音綜。除了去年優酷做的《一起樂隊吧》,芒果tv的《我們的樂隊》也終於在今年的一季度上線。雖然三檔節目模式不盡相同,但後兩者的切入點還是極為相似,都是按照選秀賽制來打造和重組一支新聲代樂隊。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如果說《樂隊的夏天》算是出色地完成了將小眾樂隊破圈的使命,那麼創建一支中國的新聲代樂隊的重任,單憑《一起樂隊吧》和《我們的樂隊》兩檔節目可能還真的無法肩負起。甚至可以這麼總結:《樂隊的夏天》點燃了樂隊,《一起樂隊吧》消耗了樂隊,而《我們的樂隊》正在消費樂隊。

一季節目結束,《一起樂隊吧》幾乎沒有聲量,而播出了兩期的《我們的樂隊》至今還只是在靠明星維持話題。所以,在國內打造一個《super band》真的就這麼難嗎?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究竟是這些作為選手實力不夠,還是音樂市場沒有做好接納的準備?這兩個客觀因素可能都有,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節目內容製作這一個原因。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明星的尷尬位置,賦予什麼功能最合適?

和最早掀起樂隊風潮的韓綜《super band》相比,《我們的樂隊》的節目模式與其極為相似,只是將樂隊核心領隊的玩法提前到首期。為了適應國內的市場環境,節目將核心元素做了一定調整,首先面對的就是明星的功能問題。

由於國內綜藝市場中流量明星的加入是節目成立的必備要素,所以其功能和位置往往成為一個難題。放在評審不夠格,放在導師關係怪,所以《我們的樂隊》乾脆組建了一個樂隊公司,將明星任命為總裁。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在“樂隊無限公司”的概念之下,節目以公司招聘的形式,篩選70位頂級樂手,以確定樂隊的核心為起點,競逐10個ACE席位,形成十支樂隊進行競演對決,最後產生一支最有力量的新生代樂隊。

明星是總裁,樂手是員工,節目試圖用這樣的上下級關係去解決節目框架和樂隊商業化的問題。看上去是一個聰明的解法,為明星的不夠專業和不夠水準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說明。但從內容的呈現看,明星這樣的功能性真的難以聚焦音樂本身的魅力。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謝霆鋒作為運營總裁首先考慮ACE是否具備領袖特質,王俊凱作為市場總裁看重樂手的創新能力,技術總裁蕭敬騰看重的是樂手的綜合能力。三人功能設定角度多樣,不僅看顏值、看著裝、看錶演經驗還看市場潛力。從公司運作的角度來說,這些素質和音樂本身真的沒有直接關聯。

在表演結束的點評環節,三人輕描淡寫的給出“真的很豐厚”“很有音樂感”“真的感染力很強”的評價,無法再給出觀眾更多的信息。而觀眾想知道的“層次豐富在哪”在樂手錶演短暫且感染力不足的情況下,沒有詳細的解釋,真的很難產生共鳴。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在韓綜《super band》中,統一面試樂手的是五位專業歌手,包括林肯公園這樣國際樂隊的DJ採樣手,他們的共同角色是“製作人,權威性和信服力不僅足夠高,從音樂創作的角度說,這個身份角色也更加貼合音樂圈層文化。

他們的實際功能其實就是選拔和競演中的評審,功能相對單一但也極其明確。感染力、創作力、表現力等等要素都是後半段賽制中的分類考核要素,前期的樂手選拔完全是基於音樂水平的考量,對音樂的詮釋能力成為樂手留下來的唯一原因。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而《樂隊的夏天》裡,節目在賽制規則中為明星設計了超級樂迷的角色,雖然也是評審,但在這個舞臺上,主觀的喜歡成為考量的唯一標準,且樂隊的去留不再全由明星說了算。他們需要和專業評審、大眾評審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投出自己的寶貴一票。

他們的存在也為大眾貢獻了許多音樂信息。張亞東、高曉松等音樂人著重解析樂隊文化、用白話直譯樂隊的魅力,從他們的角度為音樂做了不同的詮釋,既方便大眾理解音樂,又能普及專業信息。明星角色和節目的底層邏輯一致,所以功能上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再回看這檔《我們的樂隊》,先不論好好做音樂和組建公司這兩個底層邏輯是否相悖,節目率先用資本裹挾住音樂,就凸顯了自帶的商業屬性。樂隊在市場化運作前就成了一門生意,這樣還能把內容聚焦到純粹的音樂本身嗎?

兩期節目播完,答案顯然是不能。三位明星總裁在海選階段就需要考量繁雜多元的要素,音樂不再是唯一標準。合夥人選擇公司員工和樂手選拔是兩套邏輯。不關注和不尊重音樂本身的節目,就無法體現出傳播樂隊文化的誠意。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雖然組建樂隊需要具備綜合素質是事實,但其他的素質都是音樂素養之外的加分項,可以分賽段在後期逐漸考核。比如《super band》在海選過後的樂隊第一競演賽段才著重考量選手的舞臺表現力和個人力量,第三賽段看重舞臺競演的綜合能力等等。

畢竟音樂是一切的基礎,迴歸音樂本身才能讓節目好看起來。只有學會在開始做減法,再能在後期做有效的加法。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音樂需要沉浸式體驗,高級感有多難體現?

音樂不分國界不分地域也不分等級,但為什麼《super band》的音樂現場卻顯得更加高級?所謂的“高級感”這裡指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節目的舞臺視覺呈現效果。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在《super band》裡,表演空間是一種不被幹擾、沉浸表演的氛圍。是一種空間的留白和節奏的留白,本身不用複雜炫彩的設計,只需要足夠的空間讓樂手自然沉浸。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在國內三檔節目中,《樂隊的夏天》要略勝一籌。至少所有的音樂舞臺,都給了觀眾一場完整的視聽享受。而《我們的樂隊》雖然營造的是躁動的氛圍,但是相信看過兩期節目的觀眾都能感受到,這裡的表演舞臺著實是一場假嗨。

拋開樂手和評審的專業水平不說,整體的音樂表演就讓人有著極其強烈的碎片化感受,觀眾很難沉浸其中完整的欣賞一段表演。音樂無法再讓人產生共鳴,除了歸咎於樂手本身的表演外,還依賴節目的舞美設計和後期剪輯。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一方面歸咎於選手和節目組對錶演的認知。由於賽制上是著重選拔樂隊核心樂手,所以在這樣的選拔規則下,炫技成為選手成功晉級的快速路徑。完整的音樂作品不再展現,多種樂器的展示成為制勝的關鍵。不成體系的現場表演,不再是一次視聽盛宴,而是一場樂手的技藝大賞。

比如大部分的核心樂手都在短暫的時間裡換了多種不同樂器演奏,似乎“炫技”已經成為核心樂手的必備素質,而不是音樂本身是否動聽。樂手還沒進入狀態就已經表演結束,觀眾甚至沒有欣賞完一首完整樂曲。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另一方面節目的視聽效果直接受到場景設計的影響。其實關於這一點,之前在評析《一起樂隊吧》時就強調過,不論是樂隊還是其他音樂題材,音樂綜藝最需要做的就是通過一個空間的設計打造一個沉浸式的場域。

而《我們的樂隊》的狹窄空間,縮短了舞臺與觀眾席之間的距離,給樂手和觀眾都有一種極其侷促的壓迫感。樂手享受的不是一個單獨的音樂表演空間,而是一個參加考核的選秀現場。炫彩的燈光連同狹小的空間一起,讓觀眾感受不到音樂的躁動,反而只有欣賞不來的無奈。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在節目亮相的樂手中,除了大部分學院派和少部分知名音樂人之外,《中國新說唱》的rapper王以太在節目首輪成為核心樂手,《偶像練習生》李長庚也成功加入種子選手。這展現的並不是節目的包容性,而是暴露出樂手人才的枯竭。在這檔節目中,樂手不再是樂手,而是要被打造成新生代的“偶像”。

如果說是因為實力不夠才要炫技來湊,場景設計的缺陷是由於空間的阻礙,那麼後期剪輯真的是第三個影響觀眾沉浸的“致命要素”。節目表演現場經過後期剪輯,幾乎可以看作是一段段拼湊在一起的短視頻,還帶著不同程度的運鏡。


靈魂發問:怎麼國內就打造不出一個《super band》?


在本就不長的表演裡,相繼出現明星的反應、臺下選手的反應、甚至還有臺上正在表演的樂手和鏡頭的互動反應。後期剪輯所設計的重影藝術效果、連同現場隨意搖晃的鏡頭一起,試圖調動觀眾的情緒。不同景別反覆切換,讓每一段音樂都處於無休止的動態鏡頭裡。

過去的音樂綜藝裡,不管觀眾是否能瞭解專業樂理知識,旋律都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元素,最能讓觀眾產生共鳴。而《我們的樂隊》卻藉助樂手的表演和觀眾保持了遙遠的距離。音樂無法欣賞,情緒也無法張揚,只剩下選手和節目組的集體假嗨。

除了整體框架和賽制設計,其實歸根結底是節目對樂隊文化底層邏輯的瓦解。其實只有尊重樂隊,迴歸音樂本身,才是進入圈層、影響圈層的簡單途徑。只要獲得大眾樂迷們的喜愛,這檔樂隊節目破圈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