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兩種精神真實的“隔屏”相遇——關於在線教學的幾點思考


讓兩種精神真實的“隔屏”相遇——關於在線教學的幾點思考


田軍科,陝西省涇陽縣中張鎮燕王小學語文教師、副校長,中共黨員,二級教師。陝西省教學能手、咸陽市教學能手、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咸陽市教師資格證考試面試考官。咸陽市劉欣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涇陽縣杜丹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傳統教學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疫情“倒逼”教育方式變革,在線教學“應運而生”,這種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很好的彌補了特殊時期延遲開學對教學工作造成的損失 ,經濟實惠,不受間空限制,一度成為師生歡迎,社會讚譽的“學習神器”。然而,隨著一個多月的教育實踐,在線教學的弊端和不足日漸凸顯。學生的厭學情緒和學習倦怠開始出現。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學成效”問題,加上家庭監管和一定程度上影響視力等因素,在線教學已經到了“瓶頸期”。

那麼,如何有效提升在線教學“倦怠期”教學效能呢?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實踐體會和同伴交流調查,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點滴思考。

一、合理規劃學習任務,讓“目標”在線。

科任教師要整合利用優質資源,引導學生合理規劃居家學期任務,制訂個人作息時間表、學習任務清單及個性化學習目標。讓居家學習有“規則”可依,讓學生知道自己從目前開始到教育主管部門公佈的開學時間或者預計開學的時間,自己每天什麼時間段做什麼。同時,在復學前這段時間,自己除了學科課程學習之外,還有什麼目標,比如練字、閱讀、學習某項技能等,總之,要心中有數,行中有則,腦中有標,這樣才能規避“渾渾噩噩”和“漫無目的”的假學,讓學習步步為營。

二、滲透多元學習內容,讓“興趣”在線。

除了學科教學內容以外,教師還可以有效利用居家學習時間充足,空間不受限制的客觀優勢,增添多元化的學習內容,比如學習方法訓練、居家運動、親子活動、佈置親情作業、生命健康教育、認識生態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等,讓學生始終保持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不在於考慮是否緊跟教學進度,而要讓特殊時期的在線教學,成為一種“因時制宜”的有獨特設計感的個性開發課,時不時的進行滲透、穿插、交替進行這些課外知識,彌補了正常教學時間緊,任務重,節奏快,不能隨意調整學習內容的不足,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進行居家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和父母家人做一些合作互動活動,更好的瞭解以前不瞭解的親人的情況,學習一些安全常識,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識生態環境與人類的依存關係,這些都是這個特殊時期最“鮮活”的學習內容。可以專門化進行,也可以在授課中穿插,調節課堂氛圍。

三、關注重點學生,讓“情感”在線。

網課期間,師生隔屏“對話”,空間上不受限制,教師要全程全面的監督管理每一個學生是不可能的,這就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群體——網課學困生,還有復工復產後的留守兒童和醫護人員公務人員子女等,這些特殊學生,老師應該重點關注,這不僅是作為一個老師的份內職責,也是疫情時期的一種“社會貢獻”。老師從情感入手,給予這些同學心靈上的關懷,定期做電話家訪,必要時登門給予生活學習幫助,讓學生感受到來自來自老師的溫暖,這是學困生最大的學習動力,也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學優生和學困生成立“線上助學小組學習群”,老師入群督導,讓學生之間分享學習心得,交流學習困惑,線上結對子同伴互助,教師拖底,這樣可以有效的改善網課學困生的消極情緒;還可以降低學困生學習要求,多鼓勵,多肯定,多在網課時提醒式提問和表揚,增強其學習自信,從而助其不斷進步。

四、精心設計教學講義,讓“教法”在線。

疫情讓教師成為“主播",這是一種倒逼,這也是一個新課題。那麼既然教師成為了“主播”,也就意味著教法和麵授大有不同,我們要重新審視網課,重新預設情景,重新思考教法,那就要在課前“紙上談兵”,精心做好教學設計。筆者通過實踐推崇“先學後教”的方法。基本上一節在線課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基礎知識自學階段,難點突破階段,反饋小結階段。具體來說,可以採用“任務驅動”,先讓學生預習自學,提前設計好預習單,明確要完成的任務,然後給出一定的評價標準,上課時先展示問題,形成思維碰撞,再進行自主探究,解決了基礎問題,進階到提出核心難點,互動探究後,教師再進行精講,學生分享學習體會,最後佈置作業,進行學習反饋,這樣相對比較高效,也就提高了在線教學的效能。

五、重視學習體驗,讓“學法”在線。

教學的落腳點是學生的學,而學是教的映射,有怎樣的教,就產生怎樣的學。那麼我們在設計學法的時,始終要重視“生為主體”的原則,“以學定教”,讓學生進入學習的通道,自主的進行學習旅行和知識體驗,在課前設計“預習單”,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知道怎樣獨立完成這些基礎學習,還要明確評價學習情況的標準,對自己的自學有準確的預估和自糾。在合作探究學習時,學會傾聽和表達,知道要求,會和同伴交流,能夠按照老師預設的回答模式去回報分享個人的觀點,然後歸納和總結學習所獲,在課堂中找到主人的感覺,有滿足感和獲得感。

總之,網絡是一種工具,在線是一種方式,教學的手段變了,教法和學法隨之也要發生改變,然而教學的主體還是學生,教學的主導還是教師,教學效果要得到保證,只有“師”和“生”的情感“在線”碰撞,精神“隔屏”相遇,教育才能真實的發生,有效的發生。師生情深,教育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