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飛將軍李廣的軍事才能如何?

生說


關於漢飛將軍李廣,其是非功過一直被歷代文人評說。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李廣難封”。大多對李廣抱有同情、不平之心。有生不逢時的既視感。

早在漢文帝時,年輕的李廣就因為善於騎射,征戰有功被封為中郎。漢文帝也很感慨,對李廣說:如果在高祖時代,憑你的本領一定能做萬戶侯。

漢景帝時,李廣為騎都尉。並在最接近匈奴的上谷等九郡都做過太守。這明顯是漢景帝給李廣立功的機會。當然,李廣做的也不錯,當時匈奴人都很怕他。跟隨大將軍周亞夫平“七國之亂”又立下大功。按理說,封侯有他的份。千不該,萬不該竟然接受梁王劉武的“大將軍印”,真是勝利昏了頭,不知輕重。就這樣,被漢景帝“晾”了起來。

漢武帝時,李廣是衛尉。本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李廣的才能得以展現。可惜人是不錯,情商太低,脾氣太倔。恰恰又碰上衛青,霍去病等人。李廣的將才,在人家帥才這裡不值一提。還做了私會“淮南王劉安”等等糊塗事。以至於連他兒子李敢都封侯了,都沒有他的份。

不得不讓人感慨……





孤獨玖賤


太史公他老人家因為在李陵身上犯了事遭到了處罰,後來才奮筆疾書成就了鉅著《史記》,由於個人喜好和價值觀多少都會影響作者的那支筆,司馬遷同樣似乎對李家人談不上矯飾但有所偏好肯定是有的。


太史公在《史記》裡對李廣的格外點贊,惹得後代文人墨客都為李廣嘖嘖不平,“李廣難封”成了有功不封運氣不好的代名詞。但是李廣作為一名統兵將領,他的軍事才能應該更多的是看他指揮部隊,協調作戰,隨機應變的能力,而不是隻注重於自己“白羽沒稜”的孔武有力和“龍城飛將”的作戰勇猛。

這位“飛將軍”李廣除了小規模遭遇戰憑個人武功出彩外,但凡上規模的戰役級別的戰鬥,他的戰績總是那麼差強人意,總是那麼讓人尷尬。如果翻開他的戰地記錄,上面經常會出現迷路,戰敗,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作為一員方面主將,如此戰績實在不堪。


公元前129年,李廣出兵雁門關,遭遇匈奴主力,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身受重傷被俘,後僥倖逃脫。公元前121年,李廣再次出擊匈奴,四千騎兵被匈奴包了餃子,李廣父子還是仰仗自己的勇猛撐到援軍到來,部眾又是幾乎全部損失。後來曾跟隨衛青出擊匈奴,別人都有斬獲,李廣卻經常找不到敵人空手而歸。公元前119年,漢朝對匈奴發起大戰役,李廣先是拒絕主帥衛青的作戰安排,之後在行軍中因為嚮導問題迷路耽誤了時間,沒有趕上主力和匈奴決戰,再一次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與建功封侯失之交臂。

將領既是軍隊的膽又是軍隊的靈魂,身先士卒固然重要,但戰前對敵我態勢的瞭解,對山川地貌的掌握,在不熟悉的草原戈壁作戰時更需要對嚮導工作的重視,這些都是將領軍事素質的具體表現。將領的作戰籌措謀劃必需貫穿於整個戰役過程,考慮到每個細節,畢竟它牽涉到千萬人的性命。


而恰恰這些是李廣是做得不夠的,為什麼總是主動出擊時找不到敵人主力,為什麼自己經常被匈奴包圍,又是為什麼嚮導出問題而時常迷路。衛青首次出戰就直搗匈奴龍城,後復河套,襲高闕,七戰七捷,衛青怎麼就能找到敵人主力決戰呢。更有霍去病騎兵千里突襲,登臨翰海,封狼居胥,其遠征條件遠遠比李廣所遇到的更為惡劣和複雜,他怎麼就沒有迷失方向呢,況且他還孤軍深入敵人虎穴去包了別人餃子。

李廣自己弓馬嫻熟,箭無虛發,再艱險的困境都能力戰突圍,但手下的士兵怎麼辦呢,他們跟隨主將長途奔襲打算和敵人決戰立功可找不到人,反過來師勞疲憊時卻被包圍,他們可沒有李廣那麼驍勇善戰,只能成為累累白骨,平時李廣再怎麼愛護縱容士兵也是枉然。


李廣的年代是中原的騎兵對抗騎射本領更上一籌的匈奴,這需要軍事力量的協同,單單隻靠主將個人的能力是打不了大勝仗的。軍事主將當然首先要求勇猛頑強,有摧枯拉朽的氣勢,但先謀後動對戰略戰術規劃,對地形地貌了明於心,對敵我態勢的正確分析,才能在廣袤無垠的草原戈壁戰場和飄忽不定的匈奴騎兵決戰。

“飛將軍”李廣的軍事才能就個人而言毋庸置疑,但是他是統兵將領,自己再能打和能帶兵取得勝利是兩碼事,拿軍事將領的標尺來看顯然是將才平平。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