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的死到底怨誰呢?你怎麼看?

苡居Ync66290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稜中。”

這是唐朝詩人盧綸名詩《塞下曲》,詩中所詠之膂力驚人射箭入石的的猛將即為漢之名將李廣。

漢文帝或許曾經目睹過李廣衝鋒陷戰、格殺猛獸的英雄行為,否則不會發出“如果生在高祖時代,封一個萬戶侯,何足道哉”的感嘆!

“爵封萬戶”成了李廣一生念念不忘、孜孜以求的心病。“李廣難封”卻成為了最為人知的懷才不遇典故,最終李廣也死在“求封”的路上,令司馬遷及後人無限慨嘆。

表面上,李廣之死是因為愧對刀筆吏對簿自刎而死,實際上,把他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地,有主帥衛青刁難、皇帝的嫌棄,更有他個人恃勇逞強、心胸不夠寬廣的原因。

李廣政治糊塗,單純幼稚不成熟,為其一生封侯之路蹭蹬埋下隱患。

吳楚之亂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搶關奪旗,立下赫赫戰功,但是卻接受了深為景帝忌恨的梁王的將軍印。至漢軍大捷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而是把他調任上谷擔當太守。

這種政治不明,致使後來使用他時受到許多限制。武帝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對匈作戰,臨行時,武帝還囑咐主帥衛青,藉口“李廣年老,運氣不好”而限制使用,讓李廣與最近封萬戶侯的機會失之交臂。

李廣心胸狹隘缺乏容人雅量,致使面對質詢而意氣用事。

最能說明李廣器量狹小的例子就是斬殺霸陵尉事。李廣兵敗當斬被重金贖回,賦閒居家,一天飲酒半夜方歸,途經霸陵,因為當時宵夜禁令,遇軍校阻攔,霸陵尉也只是盡職守而已。

此事李廣耿耿於懷,後來他咸陽翻身,朝廷對匈作戰,他重新被啟用。李廣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霸陵尉調到軍營,斬其首,祭了旗,方拔營起軍。

事情雖小,足見李廣心胸不夠寬廣。胸懷不夠寬廣之人遇事常走極端,待人對事常以自我為中心,極易深陷死理而不能自拔。

李廣語言木訥不善表達,這使李廣遇事易走極端。

司馬遷《李將軍列傳》評價李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用今天的話說,李廣平時寡言少語,並且語言表達而詞不及意,只喜歡飲酒、射箭、畫地演陣。

按說,李廣“訥口少言”對於以執行命令為天職的軍人來說也沒有什麼過錯,但是作為一個正常人來說,木訥少言之人也常是寡趣之人,缺乏與人溝通,也易使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試想,如果遇事能與主帥很好溝通而不是弄性使氣,也為給自己人生爭取到許多回旋餘地,不致於一根筋,一條道走到黑,最終飲恨軍前。

李廣性格上缺陷和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樣鮮明。這種性格缺陷是他最後不能善終主觀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李廣之死幕後皇帝漢武帝、主帥衛青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元狩四年(公元119年)漢廷發動了對匈最為重要的一場戰爭,命衛青為主帥,李廣雖年事已高,但依然主動請纓,擔當前將軍即先鋒官。

臨戰時,衛青卻以權謀私,改用與私人關係密切失去侯爵公孫敖立功贖爵,李廣非常氣氛,負氣出徵,途中又迷道失去向導,致使失去戰機,沒有圍殲匈奴,使一場準備良久的戰爭就這樣無功而返了。

此役之後,可想而知李廣內心何等蒼涼,既不信任於皇帝於前,又遭主帥算計於後,一生苦苦追求搏得個萬戶侯的願望,至今已徹底斷絕,心灰意冷。哀大莫於心死,於是選擇自決於人世,帶著滿腔委屈和遺憾,就這樣黯然謝幕了,引得後世之人無限慨嘆。


青衫李探花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將悲劇分為三種類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導致的悲劇,盲目命運導致的悲劇,社會地位相互對立導致的悲劇。應該說這三種悲劇的類型在李廣身上都有所體現,但客觀的講,李廣的悲劇更多屬於性格悲劇。

不可否認,李廣身上有很多優點,如他愛兵如子,和士兵打成一片,英勇無畏,善於騎射,機智果敢等等;但他身上也有很多缺點,正是這些缺點導致他屢敗屢戰,最終導致了引刀自刎的結局。

李廣一生難以封侯的原因何在?李廣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在我看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造成李廣悲劇的原因:

一、治軍無方,疏於管理

對於李廣的愛兵如子,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太史公也在《史記》中高度讚揚了李廣帶兵的能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言傳身教的名言。

從表面上看,李廣手下的士兵都願意跟隨李廣,並願意效死命,似乎李廣帶兵的能力十分突出,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恰恰是李廣屢戰屢敗的原因所在。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裡提的並不是穩固的營盤,而是軍隊鐵一樣的紀律。常言說“軍中無戲言”,“軍令如山”,“軍紀嚴明”等等都在告訴我們,只有在嚴明的紀律約束下,軍隊才可能有強大的戰鬥力。離開了嚴明的紀律,其他一切都是妄談。

在定襄之戰敵重我寡的情況下,李廣手下的士卒更是“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其實這正是李廣不重視軍隊管理,不進行嚴格訓練的結果。因此所謂的士卒都願為李廣效死命,這句話明顯是假的,他們是願意和李將軍共富貴,面對生死考驗的時候他們只會逃跑。這樣的軍隊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因此在戰場上獲得勝利是十分困難的。

李廣僅有匹夫之勇,而有攻城略地、統領千軍的將帥之才。由於李廣平時疏於管理,沒有做到嚴格管理,致使部隊多次處於險境,李廣作為部隊的領導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官報私仇,心胸不寬

李廣雁門一戰,吃了敗仗,幾乎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最後憑藉自己的機智和武力僥倖逃脫,被漢武帝判成死罪,後用錢財脫罪。從這時起的幾年之中,李廣一直在家閒居,和灌嬰之子灌強一起隱居在藍田,經常一起到南山中打獵。

一天夜裡,李廣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在田園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止,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道:“這位是前任李將軍!”霸陵尉說道:“職責所在,現任的李將軍尚且不能通過,何況是曾經的李將軍呢?”於是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不久之後,匈奴入侵殺死了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安國。韓安國退到右北平。漢武帝於是召見李廣,任命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請求派霸陵尉和他一起赴任,到了軍中之後,便把霸陵尉殺死。濫用軍法,官報私仇,成為了李廣人生中抹不去的汙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安國,韓安國的落難時,獄卒田甲對他十分不敬。韓國說:“難道你不知道死灰復燃的道理嗎?”田甲說:“就算死灰復燃,我也可以撒泡尿把它澆滅。”後來韓國果然脫罪並平步青雲,但他並沒有報復田甲,而是對田甲說:“現在你可以撒尿了,難道我會懲戒你這樣的人嗎?”最後友好的對待田甲。

通過這兩件事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李廣和韓安國的氣度心胸迥然不同。殺霸陵尉,說明李廣無容人之量,屬於心胸狹窄之人。

三、射術精湛,個人英雄

李廣之所以聞名的原因,來自於他善於騎射的本領。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墨在石稜中。我們在感嘆李廣神乎其技的射術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到靠個人英雄主義是不能獲得戰爭勝利的,戰爭需要靠英明的指揮和團隊的協作,這恰恰是李廣所缺少的,這也是李廣難打勝仗的原因所在。

李廣能逞一己之雄威懾匈奴,但卻不善應變,缺少指揮才能,沒有辦法統領部隊獲得大規模的戰鬥勝利。簡單來講,李廣是個將才,但絕非高明的帥才。

四、人納少言,不善交際

“廣納口少言”,“專以射為戲,竟死”,短短几句話,透露出了李廣學識水平不高,不善言語,不善交際的特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文化水平不高,對於人際交往的知識知之甚少。因為自身理論水平不高,所以李廣帶兵只能用“身教”的辦法,而不能用“言傳”的方式,這是他自身的侷限性所決定的。

有人說李廣智勇雙全,並用他射殺匈奴的射鵰能手的例子做為佐證。但事實上,對於幾個匈奴的射手,李廣採取了貓捉老鼠的戰法,目的是要樹立自己神箭手的威名。至於後來遇到了匈奴的幾千騎兵能夠全身而退,靠的不是智慧而是萬般無奈的一次冒險。



有人說是衛青不給李廣機會,本來的前鋒變成了後衛。重用公孫敖,是因為他對衛青有救命之恩,在這個問題上,衛青確實有私心。但是做為將軍一定要服從主帥的命令,服從是軍人的天職,但是李廣推三阻四不願意答應,就已經犯了兵家大忌。

李廣在行軍途中迷路,導致沒有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但考慮到他是老將,衛青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肉去見李廣,順便問迷路的具體情況,但是李廣對於衛青的好意並不領情,對於問詢一句不答,根本不把衛青放在眼裡。

衛青不能容忍李廣如此目中無人,同時也為了向漢武帝有個交代,就公事公辦,讓人去質詢李廣的部下,瞭解實際情況。李廣認為這是對他的侮辱,於是憤而自盡,正如李廣自己所說:“不甘心受刀筆小吏的侮辱!”漢代對於軍功的規定十分嚴格,只要達到規定的殺敵數,就可以得到封賞,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硬指標。李廣從軍以來,和匈奴之間大小七十餘戰,卻很少有勝仗,沒有達到封侯的硬指標。事實上,李廣很多部下都因功封侯,但是作為這些人老上級,李廣卻不能封侯,這不是偏見而是李廣能力不足和性格缺陷造成的。
一個人是喜劇還是悲劇?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境還是逆境?有時候和客觀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但有時就是我們自身原因造成的。很多人喜歡怨天尤人,但對於解決問題於事無補。因此,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步學會與人溝通,與人交流,具備與人相處的能力。

做到順應形勢,適應環境,做到自我與社會,與他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習慣成自然了,就養成了適應自我性格的處事方式和態度。所以說,無論那種原因,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的。我們無法預知結果,但我們可以作出選擇。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飛將軍李廣曾經也是一個讓匈奴聞風喪膽的猛將,但就這樣一個猛人最後卻落得一個自殺身亡。有人說李廣之死完全是自己時運不濟,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還有人說李廣自殺,是對漢武帝以及衛青不公的不滿,從而自殺以示抗議。那麼,李廣之死到底是誰之過呢?

李廣一個不亞於衛青、霍去病的真男人,李廣在西漢的七國之亂的時候,奪取叛軍軍旗,一戰成名。隨後,在漢景帝的時候,匈奴大舉入侵上郡,他以百餘騎騎兵嚇退了了匈奴大軍。後來,在漢武帝時,他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他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曾經的猛人,最後卻成為了一枚棄子。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這次的主角是衛青、霍去病,兩人各領5萬騎兵遠征匈奴。而我們的飛將軍李廣卻被晾在了一邊,主要是因為漢武帝嫌他太老了,不中用了。但後來,在飛將軍李廣的再三請求下,漢武帝才同意讓他出任前將軍。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勢必不能並隊行進。



衛青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他曾得到漢武帝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並且時運不濟,擔心他會壞了活捉單于的機會,因此就故意把李廣調開,以免他壞事。結果就是李廣的軍隊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不僅迂迴行軍,而且還迷了路,落後於衛青,最後還是讓單于給跑了。

事後,衛青派人急令李廣手下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認為這一切並非是自己手下的過錯,親自去大將軍衛青那裡受審對質。他當時很不滿衛青調自己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再加上又迷了路,錯過了活捉單于的機會,從而憤恨不已。於是,他拔刀自刎。這一切表面上看起來是李廣憤愧自殺,實則是對漢武帝以及衛青不公的不滿,從而自殺以示抗議。

後來,李廣的兒子李敢得知衛青對其父李廣之死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便打傷了衛青。此事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知道後,在狩獵時暗箭將李敢射殺,事後漢武帝更是包庇霍去病,對外宣佈這一切都是一場意外。再後來,漢武帝更是聽信李廣長孫李陵為匈奴練兵的謠言,將其夷三族,徹底逼反了李陵。總之,李廣一家三代滿門忠烈,卻落得一個個慘死,就是漢武帝、衛青和霍去病的過錯。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李廣最後悲憤而死,表面上是失敗之後,不願再受刀筆吏之辱,選擇自刎而死,實際上是對漢武帝以死抗議,李廣之死原因直指漢武帝劉徹。

元狩四年,即公元119年,漢武帝經過多年準備,發動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對匈作戰,旨在一舉剿滅匈奴,安定北部邊陲。

朝廷任命大將軍衛青為領兵主帥,李廣多次向漢武帝請纓,終於得到了漢武帝應允,做了前部先鋒,但是臨行時暗中告誡說:李廣這個人年紀老了,命運又一直不好,對於重要戰爭還是慎用。

軍隊開拔到前線,衛青多方探視終於找到了匈奴的主力,準備兵分3路對匈奴形成合圍。但是在調兵遣將時卻與李廣鬧起了彆扭。

李廣本來是前部先鋒,按理說,應當是和匈奴正面接戰,但是衛青因為秉承漢武帝口諭,“廣老,數奇”,於是把李廣打發到東路軍趙食其部,兩軍合併,從東道出發,對匈奴形成合圍,然後聚殲匈奴。

李廣不服,據理力爭,但是衛青不容置辯,把軍令直接下達到李廣將府:如有違抗,軍法從事。李廣無奈,只得心不甘情不願地與趙食其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從狹窄荒蕪之處行軍。

李廣的命運的確不太好,行軍途中,嚮導逃跑了,李廣、趙食其所部迷失了方向,沒有按照指定時間到達匯合地點。衛青主力與匈奴作戰雖然佔了上風,但是因為李广部遲遲沒有聚合,佈下的“口袋陣”有了缺口,讓匈奴主力從缺口處逃脫了。

漢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沒有完成殲滅匈奴主力的作戰任務,作為主帥要承擔軍事指揮責任。

李廣雖然失敗了,但是怨氣卻撒在主帥衛青身上,見了衛青不拜見,頭一扭就進了大帳。衛青似乎也覺得理虧,依然送來酒食給李广部,對於李廣的不配合,只有招見李廣幕府之人前去問詢軍隊迷路誤了期限的原因,因為衛青要向朝廷申報,說明情況。

這時,李廣的犟脾氣上來了,嘆道:“我李廣從年輕時就與匈奴作戰,大小七十餘戰,最後卻要受刀筆吏之辱!”於是自刎而死。

遭受刀筆吏之辱,李廣憤而自殺,這其實只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原因卻是對皇帝的滿腔悲憤,又無法表達不滿,於是只能選擇自殺。

所以李廣之死,真正的原因卻是李廣對皇帝的不滿。


滄州明月刀


首先要說明的是,李廣是自殺的。這是《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都明確記載的,應該不存在任何異議。只是在自殺的主被動程度上各有各的說法,以至於後世自有評論。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是李廣是被逼自殺的,他是同時期的人,說法應該可信一點,但我們這位太史公恰恰說的不客觀,加之後世懷才不遇的文人添油加醋,特別是唐朝李姓天子,一些御用文人過分誇大李廣的功績,甚至有人還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荒唐言論,又有人說成“飛將”,好像李廣有曠世奇才。事實是,不過就是一普通的將軍而已。


賽麥大弘


電視上不是說李廣是深陷重圍被殺的嗎?跟事實差那麼多?到底咋回事


stone8265132


李廣之死怨不得別人,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真實的李廣,治軍不嚴,個人英雄色彩濃烈,謀略不足,往往逞匹夫之勇而將全軍致於威險之地,故打仗敗多勝少,遠沒有史書上寫的那麼優秀。

而在漠北之戰中,李廣奉命率軍迂迴包抄,卻因為失去向導而迷路,致使錯過了大決戰,沒有完成作戰任務。漢法嚴肅,事後,大將軍衛青派人責問情況,李廣不願再面對刀筆吏解釋,憤而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