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指什么?

《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8、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指什么?

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一切都能够随心所欲,却又完全合乎法度,实现了道德精神的完全自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被后世的程朱理学家们赋予了形而上的意义。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援引程子的话说:“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不勉而中矣。”

178、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指什么?

在程朱理学经典作家看来, “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味着“不勉而中”,也就是能够随心所欲,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而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的正确,这代表着人生道德修养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里,“不勉而中”的“中”,也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中”。正如儒家经典《中庸》中所写的那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等情绪尚未发生时,无所偏倚,大中至正,所以叫做“中”;喜怒哀乐等情绪发生时,都能合情合理,适中而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可生长发育。

在朱熹看来,必须正心诚意,通过“格物致知”的功夫,对宇宙万物,穷究不已,持续用力,灭人欲之私、存天理之公,便可达到“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178、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指什么?

而在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看来,“格物”就是“正物”,即是去其恶、以归于善,这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即是去除私欲障蔽,彰显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的内在光明,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虽然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知”的路径不同,但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而这一境界也就是“内圣外王”的成圣境界。这一“内圣外王”的“中和”境界,其特点是大中至正,其本质也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代表了天人合一的最高道德修养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